蘭花鏽病

蘭花鏽病,一種植物疾病,在國內均未見系統報導,最近在深圳市發現,但尚未作系統深入的研究。在世界的其它地方,鏽病的發生還是很常見的。其病原種類多且寄主範圍廣,因為引起鏽病的某些孢子世代的數量多,顏色由黃褐色轉為深褐色,並在孢子釋放時,侵染之處均呈銹色,因而對這類病害以鏽病稱之。這類病害一般來講對草本觀賞植物造成的毀滅性不太大,但有時也會嚴重阻礙植物健康生長,甚至引起幼苗死亡

分布與危害

蘭花鏽病在國內均未見系統報導,最近在深圳市發現,但尚未作系統深入的研究。在世界的其它地方,鏽病的發生還是很常見的。其病原種類多且寄主範圍廣,因為引起鏽病的某些孢子世代的數量多,顏色由黃褐色轉為深褐色,並在孢子釋放時,侵染之處均呈銹色,因而對這類病害以鏽病稱之。這類病害一般來講對草本觀賞植物造成的毀滅性不太大,但有時也會嚴重阻礙植物健康生長,甚至引起幼苗死亡。

症狀

鏽病一般來講都是專性活體寄生物。在自然界中,它們只對植物活組織才有浸染力,而在死亡的有機物質上不會生長。對於大部分植物來說,鏽菌侵染其葉片,但有時也會侵染莖幹或花,通常下部葉片易受侵染,這表明葉片年齡與侵染過程有關。有時候鏽病的侵染會很嚴重,甚至毀掉整張葉片或若干葉片,卻很少會導致受侵染的植株整株死亡。對某些種類的葉片,其侵染可形成離層,進而侵染嚴重的葉片從植株上脫落。在深圳市梧桐山苗圃總場發現的蘭花鏽病中,其危害常常發生在葉上,其典型的症狀是在葉片上形成銹褐色或黑色縱形條斑,與葉脈平行,嚴重時布滿葉片,外觀極為不雅,嚴重時病斑脆裂。症狀可在葉面、葉背產生,也有兩面均有發生的。但這種鏽病危害的寄主種類並不普遍,僅限於某些特別的品種,一般是建蘭類的“富士錦”,墨蘭類的“黃道”、“鶴之華”、“旭晃錦”、“萬代福”以及中透藝的品種。鏽菌如同大部分典型真菌那樣,其對葉片的侵染也需要凝結的水分,以便孢子萌發,並使侵染髮生。

許多鏽菌的生活周期分為兩個明顯不同階段:一個階段中鏽菌細胞只有一個核(稱為單核體或配子體期),另一個階段細胞有兩個核(稱為雙核體或孢子體期)。一些鏽菌在單核期時也會產生兩個明顯區別的孢子類型,而在雙核期有時也會產生三個之多的孢子類型。一些鏽菌的兩個階段會同時發生在完全不相關的奇主植物上,這類鏽菌稱為轉主寄生鏽菌,例如:其會在草本植物上表現一個階段而在木本植物表現另一個階段,與轉主寄生鏽菌相反的是單主寄生鏽菌,它的全部池子期均發生在一種類型的寄主植物上。

病原

關於鏽菌的生活循環,植物的實際侵染只包含了5個孢子世代中的3個階段,

每個孢子期各有一個特別的功能和名稱,其5個孢子期如下:

夏孢子

夏孢子是最普遍的孢子期,這個階段釋放的孢子首先使侵染的部位呈現銹色,因而取名鏽病。夏孢子有立即萌發和侵染能力,其結果通常是夏孢子數量增加。轉生寄生鏽菌的夏孢子期在同一寄主能重複形成。夏孢子單細胞,顏色由黃色列深褐色,隨著鏽菌種類而定,它們是無性繁殖的孢子,帶有兩個細胞核以及粗糙或者多刺的細胞壁。在某些不完全鏽菌中,夏孢子也許是僅有的孢子,它們通常形成在葉背,生長的部位稱為夏孢子堆。夏孢子堆使其正面葉組織(有時使周圍區域)的顏色褪色。這個孢子期的編號為D。

冬孢子(TeliosPores):冬孢子通常是休眠孢子,能夠生成在夏孢子生長的同一部位或周圍。它們常常大量產生在植物開始成熟或衰老的時候。冬孢手比夏孢子顏色深,常顯黑色,依鏽菌的不同,它們可能是單細胞、雙細胞或者多細胞的,冬孢子產生的初期是雙核細胞,然後兩個核融合,並在孢子萌發時發生分裂。許多鏽菌的冬孢子是休眠孢子,而且只有經過休眠後才能萌發。某些短周期鏽菌的冬孢手有時在生成的部位前發,儘管如此,冬孢手的每個細胞產生四個很小的孢手(這些孢子稱為擔孢子(BasidiosPores)。冬孢子不侵染植物組織,形成這種冬孢子與孢子的組織叫冬孢子堆(Telia),冬孢子堆常是突起的繡斑區。這個孢子期編號為皿 。

擔孢子

萌發以後,冬孢子每個細胞產生一個小型結構,上面長有四個很小的擔孢子,短周期的單主寄生鏽菌的孢子侵染同一奇主,並在這個寄主上產生冬孢子。轉主寄生鏽菌的冬孢子在周期中侵染別的寄主。這個孢子期的編號為IV。

性孢子

這種非常小的孢子不侵染植物,而是通過菌絲體的結合進入有性階段。這樣開始了孢子體階段(Sporophytic)。性孢子生於一個小結構葉性孢子器(Pycnia)或精子器(Spermagonia),通常在葉的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很小,可在顏色鮮明的圓斑里產生明顯或不明顯的黑色小點。這個階段的孢子期編號為O。

銹孢子

這些顏色很淡的孢手(從淡黃到橙色)通常在草本植物的葉子背面的特殊結構中生成。這個產生孢手的結構稱為銹孢子器(Aecia),在被侵染的組織中破裂,時常會連同組織隆起變色。轉主寄生鏽菌其銹孢子侵染轉主寄主(在原寄主上只產生夏孢子和冬孢子)。銹孢子器常與性孢子器發生在一起,不是圍繞性孢子器就是著生於與性孢子器相對的葉麥面,銹孢子器一般來說是轉主寄生植物上最大的鏽菌結構,又叫春孢子腔,加上外觀容易區別,因而有助於對鏽菌的鑑定。銹孢子期的編號為1。

發生規律

冬冷時,盆土過濕時,易多發此病。

防治方法

對蘭花鏽病的防治很不容易,只能把栽培措施輔以防治計畫進行防治。其一是減少浸染源,在鏽病的發病早期除去病葉,防效顯著;清除周圍鏽菌的轉主寄生,所以應清除鏽菌經常寄生的雜草並與其它易感鏽病的觀賞植物隔離種植;其二在二花栽培管理上,如在澆水時要注意不能弄濕葉片,特別是夜晚,因為弄濕葉片有利於鏽菌生長;其三是使用化學藥劑防治蘭花鏽病。在蘭花鏽病流行初期,應向蘭花噴灑保護性殺菌劑,考慮到風化作用會使藥物失效,放必須每隔7~14天定期噴藥才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這類保護性殺菌劑包括福美鐵、代森鋅、代森錳和百菌清等。在使用時,宜多種殺菌劑配合使用;其四是生物防治,但目前對蘭花的生物防治尚未有效的方法,有人認為,蝸牛、蛞蝓和某些甲蟲會被感染鏽菌的植株組織吸引過去,它們會蛀食掉葉片上感染鏽菌的部位。但在感病嚴重時,這種方法無法起到防治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