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村[湖南攸縣]

蘭村在攸縣東部山區,今屬黃豐橋鎮管轄。蘭村之名始於何時,已無從稽考。據老人口頭相傳,源於蘭花。發源於羅霄山脈柑子山的蘭村水,自東向西,貫流全境,兩岸蘭花鬱鬱蔥蔥,蘭花盛開時,香飄數里,鄉人異之,故名蘭溪,棲息之地,遂為蘭村。

蘭村——因境內的主要河流叫蘭溪,發源於漕泊和江西蓮花交界的柑子山,貫穿全鄉6個村,溪畔村莊多,故名“蘭村”。

蘭村在攸縣東部山區,今屬黃豐橋鎮管轄。蘭村之名始於何時,已無從稽考。據老人口頭相傳,源於蘭花。發源於羅霄山脈柑子山的蘭村水,自東向西,貫流全境,兩岸蘭花鬱鬱蔥蔥,蘭花盛開時,香飄數里,鄉人異之,故名蘭溪,棲息之地,遂為蘭村。早先水清之時,溪邊還能見到魚子蘭,色紫,香濃,如穗。如今礬水泛濫,可就絕了蹤跡。

蘭村之名甚古,據現有的史料記載,可追溯到元朝元貞元年,當時的蘭村設里,名蘭村里,是攸邑七十二里之一。明朝雖有異動,但蘭村里償存。清時為都,蘭村屬呈都,民國時變更為呈字鄉,38年劃入三江鄉,鄉址設在官田;四七年併入風嶺鄉,四九年,三聯、曉曙、燕山成立蘭村鄉,鄉址設在上屋嶺李家祠;56年小鄉合併為大鄉,與蘭村相鄰的石宜鄉、塔前鄉併入,為大蘭村鄉。現有的蘭村區劃就是此時形成的。2005年與黃豐橋合併,蘭村的區劃就此消失,只是一個純粹的地名罷了。

現在的蘭村,泛指合併以前的蘭村鄉。古時的蘭村,地域不大,是今天燕山、曉曙以及蘭頭的一部分。在人們的心裡,還是習慣性地接收現在的蘭村這種稱呼範圍。

蘭村是東西走向的狹長谷地,蘭溪依谷地而行,貫穿其境。耕地繞溪成壠,村民鄰溪而居。當年蘭村設鄉是以自然地理條件而定。東部是緊鎖的山口,西去只留狹窄的蘭溪;南、北是高聳的山峰,恰似屏障,護蘭村自成一體。南部的小塢仙、棋盤山、桐樹坳,蜿然相連幾十里;北方橫大高尖、飛龍山、山基峰,首尾相顧數十峰。蘭村獨處其中,可謂藏風聚氣。龍脈觀山,結穴看水,在山與水之間,是寺庵相映之地,聚龍仙、楚興寺、楓仙殿傳說神奇,金粟禪林、七寶禪林佛名遠播。蘭村不大,古蹟不少。

蘭村聚居之地以姓氏家族為主。早在元末明初以前,蘭村以鄧姓、楊姓、何姓、封姓為主,不知什麼原因,這些當年的土著現在不復存在了。據老人說是“血洗茶、攸二縣之時遭到了殺戮”,因為年代久遠,實難查證,這是一個懸案。如今還能在存在的地名中殘存著對他們往昔的記憶,如楊家坊、何家沖、鄧家坊等。也正是在元末明初之際,謝潛發卻從江西遷來了蘭村,經過繁衍,形成了蘭村謝氏。現在蘭村謝氏是定居在蘭村的居民中最能代表蘭村族系的一支。謝潛發鄰蘭溪而居,得蘭溪之靈氣,自成一族。其後嗣為紀念謝潛發始遷之德,在始居之地,建謝氏家廟,其規模堪可一贊。賀氏在蘭村也是旺族,其玉川公祠,目前保存完好,祠址在曉曙上屋嶺組。組內還殘存著李家祠堂,是解放初期蘭村鄉的辦公地。

蘭溪上有三座橋。一座是新橋,座落在轉司陂組與早禾下組之間,根據橋碑記載:新橋建於清康熙丙申年,碑刻兩邊有一對聯,雲“□□□山布新橋軸接大角小塢,紗帽頭前□□□□連蘭溪網川”。大角小塢是新橋附近隔江相望的兩座山——大角尖、小塢仙;蘭溪網川,憑我淺顯的理解,就是橋下這條水了,蘭溪與網川的接合點就在此橋不遠。悔恨脫落了幾個字,看不清事情的原委,這意思就不太清楚了,猜是猜不出來的。但蘭溪之名,在這裡有了依據,這碑損壞了還是有些可惜。這橋三孔,也有規模,應該有些史料記載的,可《攸縣誌》中卻查找不到。是修志人的失誤呢,還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靠近新橋,有三個結實的橋墩,這是一座沒有完工就停工的橋。據說五八年的時候計畫在此修一條通往巒山的公路,這橋墩先建了。後來變了計畫,這橋墩卻成了古蹟。新橋百米遠處,又有一橋,取名巒鳳橋。巒鳳橋早就棄之不用,掩映在茅草之中。但撥開茅草才知道,這是一座質量相當不錯的古石拱橋。為什麼建,為什麼廢,鄉間之事一時之間實在是弄不明白。第三座橋是順心橋,建於民國壬戌年,時間不算太長,但有故事。建橋的人叫潘觀金,當地的一個發了財的布商。布商原先也窮,是建橋的時候人們才發現他有錢了。人們就奇怪,有錢不起屋,卻架起了橋,就說他的錢不是賺來的,是天上掉下來時讓他發現了。這橋也是三孔,按規模需要幾萬銀洋花邊。沒有實力是辦不成事的,但潘觀金卻成功了。橋架成後,方便了兩岸居民。橋的質量確實不錯,如今還在使用。只是走在橋上面的人,不知還記得他不?按道理做善事流芳百世是不應該忘記的,古今能有幾人啊?!如果真的忘記了,那是人心在變。這件事不管在什麼時代都值得倡導,以後修志之人,還是要為他的善舉補上一筆。

蘭村人向善,並不是只有潘觀金一人。據同治版《攸縣誌》記載,明天順年間,蘭村人謝子龍納谷一千擔、賀紹祖納米四百擔,賑濟災民。朝庭感恩,例賜冠帶榮身,當時是何等榮耀。為了玄耀,謝子龍在何家沖建敇書樓一座,以珍藏皇帝的聖旨,由於年代久遠,此樓早就不存在了。蘭村人有反抗的精神和追求正義的決心,清末謝友伯率七百餘人回響太平天國運動,雖說沒有百世流芳,但已經彪炳史冊了,值得驕傲。(湖南省志記載:蘭村在縣治東120里。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攸縣天地會首領謝友百率百餘眾在此起義,與廣東黃杰高、江西曾念齋等會合,回響太平軍,進攻縣城,為清軍所敗。)賀發祥、邱延明紅軍老戰士,一九二八年就參加革命,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親歷者,令人欽佩。還有近代的賀壯予歷任民國中央大學總務長,國民政府秘書;現代的賀振嵩全國勞模,胡忠、高普雲、劉凱湘大學教授;彭子鳳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蘭村人才濟濟。縣誌載:蘭村自古為佳麗之區,確實不虛。

蘭村有兩寶。一是鄧家坊組記憶體活了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銀杏樹,雌、雄相生,雌結白果,是珍貴的樹種。二是蘭村地下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在19681.9萬噸,躋身江南億噸級煤田之列。

近幾年,由於大唐華銀的進入,一個美麗的蘭村由此拉開序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