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鄉鎮行政區劃史

攸縣縣以下的行政區劃目前見於文獻資料的記載是從元代開始的。元代元貞元年,全縣劃分為清陽鄉、永平鄉、擢秀鄉、北江鄉、東江鄉5個鄉。鄉轄里,全縣共72里。明洪武五年(1372),將72里並為52里。永樂二年(1404)又並為44里。景泰三年(1452)再並為29里1坊廂(城中曰廂,近城曰坊)。

第一次大變革

攸縣現在的行政劃分 攸縣現在的行政劃分

清順治十一年(1654)調整為幅員大致勻稱的30里,里又稱郡,都名可以讀為:

慶、雲、占、國、泰,民、安、聚、景、星,

河、清、兼、海、晏,谷、嘉、共、芝、馨,

物、華、天、獻、寶,人、傑、地、呈、靈。

五個鄉的鄉名仍然沿用,各鄉所屬的都是;

清陽鄉——慶、雲、占、國、泰、民、安、聚

永平鄉——景、星、河、清、兼、海、晏

擢秀鄉——谷、嘉、共、芝、馨、物

北江鄉——華、天、獻

東江鄉——寶、人、傑、地、呈、靈

民國初年,保留30都的建制不變,設1城區6個鎮,廢除5鄉之名,其區劃為:

城區——慶都

春江鎮——景、星、雲3都

安西鎮——河、清、兼、海、晏5都

中和鎮——占、聚、國、泰、安5都

宏翹鎮——靈、物、民、谷、嘉、共、芝、馨8都

皇圖鎮——天、獻、華3都

黃豐鎮——人、傑、地、呈、寶5都

第二次大變革

民國十九年(1930),廢鎮設區,改都為為鄉,所轄區域不變,都名下加“字”是為鄉名。一區即原城區,二區即原春江鎮,三區即原安西鎮,四區即原中和鎮,五區即原宏翹鎮,六區即原皇圖鎮,七區即原黃豐鎮。

民國二十七年(1938),廢除區級建制將原30個鄉並為1鎮21鄉,鄉鎮下設247保。其1鎮21鄉如下:

梅城鎮——原一區慶字鄉

淥田鄉——原二區景字鄉

楓仙鄉——原二區星字鄉

雲蒸鄉——原二區雲字鄉

南田鄉——原三區海字、晏字鄉

夏泉鄉——原三區兼字、清字鄉

馬鞍鄉——原三區河字鄉

雲橋鄉——原四區占字、聚字鄉

國泰鄉——原四區國字、泰字鄉

大同鄉——原四區安字鄉

藻田鄉——原五區靈字鄉

龍翔鄉——原五區物字鄉

新江鄉——原五區芝字、民字鄉

洞井鄉——原五區馨字、共字鄉

明月鄉——原五區嘉字鄉

大滄鄉——原五區谷字鄉

皇圖鄉——原六區天地鄉

雙江鄉——原六區獻字鄉

金水鄉——原六區華字鄉

鳳嶺鄉——原七區人字鄉、寶字鄉的一半(寶上都)

三江鄉——原七區呈字鄉、寶字鄉的一半(寶下都)

鸞山鄉——原七區地字、傑字鄉

第三次大變革

民國三十六年(1947),歸併為1鎮12鄉。梅城鎮改稱中興鎮,保留國泰鄉、皇圖鄉、鸞山鄉;淥田鄉、楓仙鄉合併為南屏鄉;雲蒸鄉、雲橋鄉合併為春江鄉;大同鄉、南田鄉合併為善化鄉;夏泉鄉、馬鞍鄉合併為安西鄉;藻田鄉更名銀坑鄉;龍翔鄉、新江鄉和洞井鄉的原馨字鄉合併為宏翹鄉;明月鄉、大滄鄉和洞井鄉的原共字鄉合併為丫江鄉;雙江鄉、金水鄉合併為甘棠鄉;鳳嶺鄉和三江鄉合併仍稱鳳嶺鄉。247保合併後為157保,保下設甲,全縣2859甲。

1949年8月14日攸縣解放,9月,縣人民政府設6個區,稱區人民政府,轄157鄉,保的名稱仍保留,地域沒作變更。

1950年3月,取消保甲,保稱鄉,甲稱組。7月改設10個區,撤銷老君潭、睦田2個鄉,全縣155個鄉,各區轄鄉情況如下:

一區(駐地城關)

西郊 老衙 東郊 天虎 烏坳 龍湖 譚洲 白茅 株山

七里 雲橋 高車 中和 石虎

二區(駐地新市)

慈嶺 里旺 漣灘 馬嶺 湖背 北江 大漠 宏市 桐梓

山門 山田 桐樹 回龍 勒馬 文明 大同 觀背 楓林

新市 善化 回頭

三區(駐地丫江橋)

嚴湖 大橋 檟山 增佳 新田 丫江 寶山 盆上 巷口

松江 大滄 栗樹 仙石 樟樹 龍蟠 良江 三官

四區(駐地皇圖嶺)

黃公 坪陽 雙沖 龍大 陰泉 大和 竹龍 丹搏 筆武

笙寧 富厚 小陂

五區(駐地高梘)

高梘 安靖 方沖 長橋 市坪 河田 鵬江 田心 下灣

大瑞 自力 杜口

六區(駐地黃豐橋)

鹹周 東院 上壠 龍虎 皮水 新漕 老漕 洋濱 黃豐

萬新 溫水 鳳塔 柏市 湖廠 廣黃 官田 昭村 回水

蘭村 排山

七區(駐地璜坑)

銀坑 界江 白龍 協塘 方溪 鍾麓 平分田 璜坑

江南 高樓 慈峰 草田 酒江 東塘 普安 暮塘

八區(駐地蓮塘坳)

蓮塘 廖公 涼江 山田 盤田 巨田 春塘 山背 侯市

宏文 田裡 接龍

九區(駐地湴塘)

大洲 潞浦 存養 茅陂 淥田 江口 群力 白石 菜花

流塘 高和 竹沖 大和 蘇江

十區(駐地老君潭)

長嶺 灣田 小集 八合 夏泉 桃水 寶塘 茅坪 南田

牛頭湖 界市 石羊 田星 佳台 桐壩 發農 睦塘

第四次大變革

1952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下達調整區鄉標準的指示,7月,經攸縣第七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區名按數字順序排列,鄉以主要村莊名稱命名。鄉以下以15~25戶組成行政小組,每個鄉最多不超過20個行政小組。原10個區改設12個區,155個鄉改劃為166個鄉。其變化情況是:

(一)二區劃出勒馬、文明、回頭、善化4個鄉,三區劃出龍蟠鄉,十區劃出八合、南田、界市、石羊、田星、佳台6個鄉,組成十一區。

(二)六區劃出鹹周、東院、上壠、龍虎、皮水、新漕、老漕、蘭村8個鄉,新設琴陂、塔前、石宜3個鄉,組成十二區。

(三)二區新設新江鄉,三區新設草鄉,六區新設心田、烏井鄉,七區新設下洞、黃竹鄉,十區恢復老君潭、睦田鄉。

(四)七區的界江,白龍鄉劃歸八區。

1953年3月,全縣調整為10個區,設4鎮161鄉。其變更情況是:

(一)撤銷一區建制,一區所屬的譚洲、白茅鄉劃歸九區,烏坳、龍湖鄉劃歸十區,株山、雲橋、七里、高車鄉劃歸八區。

(二)撤銷十一區建制,十一區的八合、田星、界市、南田、石羊、佳台鄉劃歸十區,文明、勒馬、善化、回頭鄉劃歸二區,龍蟠鄉劃歸三區。

(三)十二區改稱一區。

(四)中和、老衙、石虎、西郊、天虎、東郊6鄉歸為城關鎮。

(五)撤銷楓林、新市兩鄉建立新市鎮。

(六)撤銷夏泉、小集兩鄉建立小集鎮。

(七)新設皇圖嶺鎮。

(八)二區的湖背、馬嶺鄉劃歸四區。八區的界江、白龍鄉劃歸二區。五區新設山關鄉。九區新設大旺鄉。

1953年7月,新市、小集2個鎮因人口在1500人以下撤銷鎮的建制。按國務院規定,各區公所名稱以地名命名,攸縣10個區依次改稱為:鸞山區公所、新市區公所、丫江橋區公所、皇圖嶺區公所、高梘區公所、黃豐橋區公所、慈峰山區公所、蓮塘坳區公所、南聯區公所、老君潭區公所,加上城關鎮、皇圖嶺鎮為全縣為2鎮10區。8月長嶺鄉劃歸衡山縣管轄。

1956年5月,全縣撤區並鄉,2鎮10區160鄉並為3鎮29鄉。

3鎮是:城關鎮、皇圖嶺鎮、新市鎮。

29鄉是:鸞山鄉、漕泊鄉、官田鄉、黃豐橋鄉、蘭村鄉、柏市下鄉、慈峰山鄉、銀坑鄉、鍾佳橋鄉、高梘鄉、市上坪鄉、湖南坳鄉、皇圖嶺鄉、網嶺鄉、坪陽鄉、桐樹下鄉、大同橋鄉、丫江橋鄉、大橋鄉、檟山鄉、上雲橋鄉、蓮塘坳鄉、沙陵陂鄉、菜花坪鄉、高和鄉、淥田鄉、牛頭湖鄉、石羊塘鄉、老君潭鄉。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攸縣相繼成立東風、紅旗、幸福、衛星、和平、火箭、星火、燎原、金星、八一、友誼11個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各人民公社按駐地命名,依次更名為皇圖嶺、丫江橋、蓮塘坳、酒埠江、新市、上雲橋、鸞山、黃豐橋、銀坑、鴨塘鋪、菜花坪11個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增設城關鎮,1鎮11個公社轄175個大隊,6個居委會(場)。

1961年3月,人民公社體制調整,公社範圍劃小,攸縣劃為30個人民公社,下設488個大隊,原來5366個作業組調整為5607個生產隊。30個人民公社按後來形成慣例的排名順序排列為:鸞山、漕泊、蘭村、黃豐橋、柏樹下、銀坑、鍾佳橋、酒埠江、網嶺、皇圖嶺、市上坪、高梘、湖南坳、坪陽廟、丫江橋、檟山、大橋、新市、大同橋、蓮塘坳、沙陵陂、涼江、上雲橋、菜花坪、高和、淥田、鴨塘鋪、石羊塘、老君潭、城關。

1981年8月,城關人民公社改稱城關鎮,設立酒埠江鎮,全縣2鎮29個人民公社,轄504個大隊,8個居委會,6553個生產隊。

1984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實行政社分開的通知。4月,攸縣取消人民公社,酒埠江鎮和酒埠江人民公社合併建立酒埠江鎮人民政府,全縣建立2個鎮、28個鄉人民政府。大隊一律改稱村,生產隊一律改稱村民小組。

1985年以後,有網嶺(1985.4.26)、皇圖嶺(1985.4.26)、桃水(老君潭鄉改稱,1985.5)、新市(1985.6.2)、淥田(1988)、黃豐橋(1988.11)、鸞山(1994.7.5)、丫江橋(1994.11.29)、大同橋(1996.9)、柏市(柏樹下鄉改稱,1996.10.13)、菜花坪(1997.7)、上雲橋(1997.10.16)、市上坪(1998.8.5)、石羊塘(1998.12.3)、高梘(1999.9.16)、鍾佳橋(2000.12.15)分別撤鄉建鎮。

鄉鎮行政區劃現狀

2005年1月,漕泊、蘭村、大橋、沙陵陂、涼江5個鄉撤銷,分別併入鸞山鎮、黃豐橋鎮、丫江橋鎮、上雲橋鎮、蓮塘坳鄉 。

2007年2月,市上坪、高梘鎮撤銷,併入皇圖嶺鎮,銀坑鄉、鍾佳橋鎮、高和鄉撤銷,分別併入蓮塘坳鄉、新市鎮、菜花坪鎮。至此,全縣20個鄉鎮,轄449個村,32個居委會,7030個村民小組,197個居民小組。各鄉鎮所轄村、居委會如下:

鸞山鎮——琴陂、廟下、鹹弦、鹹周、雙和鋪、東院、利洞、鄒家坊、上壠、江沖、上坪、陶坪、江邊、龍會、南岸、南源、皮佳、殷江、三聯、七里、桃源、新漕、漕聯、東沖、老漕25個村,1個居委會,270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

黃豐橋鎮——昭村、嚴塘、烏井、東嶽山、南溟橋、豐龍、萬新、楊濱、大豐、吉林橋、閣前、廟背、廣黃、廣志、大塘、廣寒坪、石聯、滿江、蘭頭、曉曙、燕山、塔前、愛塔23個村,湖麗坪1個居委會,202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

柏市鎮——泉康、泉塘山、鳳塔、石橋、富頭沖、庫前、溫水、中洲、湖廠、樟井、坪豐、牆背、龍下、柏市、塔院15個村,1個居委會,132個村民小組。

酒埠江鎮——酒江、社田、白石沖、草田、大坪、慈峰山、窯背、木璜、白竹、色江、酒木、大屋場、芹佳洲、譚壠、吏塘、普橋、雄心、普聯、柘桑、東塘、東田、官田22個村,江東、江南、江北3個居委會,243個村民小組,20個居民小組。

網嶺鎮——羅家坪、慈頭嶺、楊家洲、里旺、竹實沖、新陂、漣灘、槐塘、西塘沖、良江橋、北聯、東沖龍、陶和、龍形嶺、大新坪、北坪、小坪、笙塘、荷葉塘、洞井、宏市21個村,2個居委會,350個村民小組。

皇圖嶺鎮——雙源、雙泉、瑞泉、陰泉、長嶺、雙和、新和、龍和、共和、高和、湖塘、富厚、龍塘沖、港口、樓下、譚家村、桂閣塘、丹塘、筆增、筆田、筆塘、皇圖、皇新、長華、長竹、長橋、河鋒、河良、河西、河田、市城、市先、市坪、市前、鵬江、鵬富、山關、中田、龍上、安豐、界頭、芳聯、芳沖、高梘、高龍、新樂、鵬樂、師塘、三龍、三星50個村,4個居委會,697個村民小組,14個居民小組。

湖南坳鄉——土田、沙洲里、杜口、龍井、高田、半山、下壠、田安、田黃、田立、田心、大興、大瑞、車塘、黃村、自嶺、自村、自友、崇新19個村,284個村民小組。

坪陽廟鄉——聯和、寧家坪、聯盟、龍興、龍中、龍旺、坪雙、坪前、坪塘、坪台、坪龍、公平、中心、銅嶺、雙凡、雙松、雙雅、龍泉、沖台、筆武、南洋21個村,291個村民小組。

丫江橋鎮——陽家台、石牛頭、學堂坪、仙石、杉嶺下、廟灣、鐵爐塘、皮沖、增佳台、皮家如、嚴湖、涼源、河源、新田、盤上、欄木塘、王佳久、雙江、高潮、高峰、田峰、雙峰、明月、新橋、安山、栗山、桐山、雙富、中華、和平、團滄、頭度、塘陂、新江34個村,436個村小組。

檟山鄉——上湖、寶山、南嶽沖、燈龍橋、沙峰、止步前、龍蟠洲、地木沖、黃泥沖、湖沙壠、大滄、株形、坪田、網金、武家壠、倉下、湴田灣、巷口山、賀家灣、伏陂、張家如21個村,231個村民小組。

新市鎮——呂家陂、大橋頭、福壽灣、長如、打鼓堆、山門、觀塘沖、桐梓、龍家場、易清潭、桐樹、新市、新中、新聯、回龍、回湖、回武、光明、文和、文普、文明、庚子橋、方龍、方興、盤陂、排樓、白竹塘、協塘、鍾聯、鍾先、鍾橋、平分田、平升、平江共34個村,南街、北街2個居委會,488個村民小組,12個居民小組。

大同橋鎮——界江、大板、丁家龍、羅潭、觀南、觀東、觀西、大嶺、大同、何嶺、曠橋、新塘、善橋、善化、善勝、土樓、老虎塘、黃沙橋、新虎塘、回頭龍20個村,304個村民小組。

蓮塘坳鄉——陽升觀、月龍、聯龍、大龍、谷星、沈和、中江、涼江、星坪、山田、山和、上村、先鋒、新華、新民、新龍、新潮、沿龍、沿倉、柘合、山背、春聯、雙沿、同聯、銅鑼、同心、新豐、盤壠、盤聯、巨建、巨田、巨中、巨西、巨洲、春洲、春龍、春塘、春風、居聯、幽居、洲上、下田、下洞、高樓、銀坑、銀塘、璜坑、梘頭、南水、西沖50個村,703個村民小組。

上雲橋鎮——虎形、田富、宏田、沙陵陂、對江、大屋、宏文、圳江、侯市、侯聯、老頭嶺、高車頭、馬坊橋、尹家向、高岸、上雲橋、附塘陂、七里坪、楓嶺、李家巷、宋家洲、馮家坳、泰清塘、楊柳、高嶺、瑤塘、烏坳、江南28個村,364個村民小組。

菜花坪鎮——菜壠、菜坪、菜花、菜塘、蘇洲、蘇江、蘇西、蘇塘、流塘、流和、東南、東聯、東郊、譚洲、譚安、譚橋、旺田、旺壠、芷陂、青塘、白龍、白聯、白燕、小塘、湴塘、高塘、高聯、大和、馬址陂、竹美、竹灣、竹豐32個村,1個居委會,585個村民小組。

淥田鎮——存陽、存高、存壠、存聯、五豐、五星、五一、陂壠、樓塘、淥田、江塘、江英、江聯、江口、大聯、大洲、群力、群新18個村,1個居委會,419個村民小組。

鴨塘鋪鄉——洪家洲、坪源、泥腳巷、茅坪、寶塘、黃雙橋、西洋壠、邱家壠、牛頭湖、杉園、奧林、黃泥塘、龍湖、謝家壠、桐壩、白日沖、楊木港、發農、陰山港19個村,346個村民小組。

石羊塘鎮——恆樹壠、南田、杏塘、郭家洲、譚家壠、賀家坪、達水橋、老屋壠、星合、明塘、洲上田、湯家壠、黃家壠、佳台、佳聯、八合沖、扶竹沖、杏甲台、金坑、羅家橋、老虎岩、市大、界市、花石壠24個村,365個村民小組。

桃水鎮——小集、游步坳、三里、泉塘、竹塘、夏泉、灣田、褚家橋、甘蔗橋、竹茹山、遼沖、謝家坪、桃水、盤塘、睦塘、老君潭、周家沖、睦田、清江橋、楊木塘20個村,2個居委會,272個村民小組。

城關鎮——江橋、萬古橋、胡公廟3個村,永佳、勝利、聯星、聯西、百花、雪花、西閣、文化、建設街、富康、接官亭、濱江、商城、化機14個社區居委會,42個村民小組,146個居民小組。

關於規範書寫的說明

縣人在使用鄉鎮和村、居委會名稱時,一定要按規定規範書寫。這既是嚴謹作風文風的必要,又是對自己家鄉的尊重。本村人將本村名字寫錯的有之,本鄉鎮的人把本鄉鎮村名、鎮名寫錯的也有之,縣人把自己縣內鄉鎮、村的名稱寫錯更是大有人在。就是在縣、局、鄉鎮的檔案中,在許多出版物中,將鄉鎮、村名寫錯也累見不鮮。從以往情況看,容易出錯的主要在如下5個方面:

(一)以“巒”代“鸞”。“鸞山配鳳嶺”,“一山獨聳,如鸞起舞,故名鸞山”,鸞山因此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一段時間裡寫成“巒山”,1981年攸縣地名普查後在《湖南省攸縣地名錄》中糾正為“鸞山”,1990年出版的《攸縣誌》也予以正名。但20多年來仍有人繼續使用“巒”字,不能再錯下去了。

(二)以舊替新。根據國家規定,全國不能有漢字同名漢語拼音同音的縣名,全省不能有同名同音的公社名,全縣不能有同名同音的大隊名,1981年攸縣地名普查後,經批准對攸縣同名同音大隊全部更名。可至今有的還未改過來而沿用舊名,有的不留心又寫成舊名。常見的錯誤如下:

鄉鎮 應使用的標準村名 不再使用的舊村名
鸞 山 雙和鋪 新和
柏 市 泉塘山 富頭沖 泉塘 富頭
網 嶺 東沖龍 龍形嶺 大新坪 東沖 龍形 大新
新 市 白竹塘 平分田 白竹 平田
上雲橋 泰清塘 青塘

(三)刪字成殘。坪陽廟易寫成坪陽。東嶽山、南溟橋、吉林橋、廣寒坪、富頭沖、慈峰山、西塘沖、沙洲里、庚子橋、良江橋等3個字村名,往往有人圖省使,把最後一個字除去,使村名殘而不全。

(四)“壠”、“龍”不辨。以“龍”字為村名頭一個字一般不會錯,以“龍”為尾字的村就有點難於分辨。“壠”指田壠,與“壟”通用,寫作“壟”沒有錯,但攸縣人習慣寫成“壠”。1990年出版的《攸縣誌》寫成“隴”也是錯誤的。由於“壠”“龍”同音,使用上往往相混,從本義上講,凡稱“壠”、“龍”的村名,一律寫成“壠”本也無可非議,但《湖南省攸縣地名錄》是規範的標準用名,也就是說已經法定了的,在沒有新規範文本出台之前,只能以此本為依據。因之,攸縣村名中除豐龍、東沖龍、高龍、三龍、坪龍、回龍、方龍、丁家龍、回頭龍、月龍、聯龍、大龍、新龍、沿龍、春龍、白龍以外,其餘均為“壠”,不可“壠”、“龍”相混。此外,還有“佳”、“家”之別,除皮佳、芹佳洲、增佳台、王佳久、佳台、佳聯為“佳”,其餘均為“家”。大豐、坪豐、安豐、竹豐、五豐、新豐、慈峰山、沙峰、高峰、田峰、雙峰、河鋒、先鋒等村,豐、峰、鋒不同。芳聯、芳沖、方龍、方興等村,方、芳有異。同聯、同心、銅鑼、銅嶺既不能混,也不可寫作“桐”。

(五)音近字異。酒江鎮的柘桑寫成柘雙,窯背寫成瑤貝,瑤貝固然典雅些,要改有待今後。皇圖嶺鎮的鵬樂、鵬富有時把“鵬”寫成“朋”字,湖南坳鄉的崇新有時寫成“同心”,坪陽廟鄉的坪前、筆武寫成坪泉、筆伍,丫江橋的涼源、盤上、欄木塘、團滄寫成良源、盆上、爛木塘、團倉,檟山鄉的龍蟠洲、湴田灣寫成龍盤洲、潘田灣,新市鎮的長如寫成長茹,桃水鎮的竹茹山、游步坳寫成竹如山、尤步坳,上雲橋鎮的尹家向寫成尹家上,蓮塘坳鄉的新潮寫成新朝,鴨塘鋪的西洋壠寫成西羊壠,菜花坪鎮的譚洲、譚橋、譚安寫成“潭”等等,都應該糾正。

另外,有值得討論的村名,如馬址陂、燈龍橋,《湖南省攸縣地名錄》如是寫,究竟是馬趾陂、燈籠橋更能體現其本義,只能待今後修訂攸縣地名錄時去探討。還有,昭村、譚家村的“村”字是地名,凡村名均加上“村”字時,應寫作昭村村、譚家村村,至於語句說到譚家村村村委會時,可省去一個“村”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