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府文廟

蘭州府文廟

蘭州府文廟又稱蘭州孔廟、聖廟。清乾隆三年設立蘭州府,為此,蘭州孔廟又稱“府文廟”。府文廟坐落於蘭州城的南門內,西臨酒泉路,南臨城牆根文廟巷,東臨曹家巷,北臨武都路,也就是現在蘭州二中的校園內,占地達30畝。

基本信息

概述

蘭州府文廟蘭州府文廟
孔廟,是儒家思想的凝聚和沉澱,是一種象徵。蘭州也有一座孔廟,並且是甘肅境內最大的一座。
馬智勇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時常聽家中的老人們說起蘭州府文廟,只不過,在那些老人們的口中,蘭州府文廟都被簡稱為“孔廟”。經過多年的風雨,現在,蘭州府文廟也只有大成殿還存在。
作為尊孔崇儒的孔廟,仿佛是一個巨大的聖壇,一代又一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抱著各自信念紛紛前往祭祀。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病逝。魯國國君魯哀公感到有點悲涼,並寫了幾句悼詞以表哀思。第二年,魯哀公又下令把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間房子改為孔子的祀廟。這便是最早、最原始的孔廟。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儒家學說是正統思想,在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時代,華夏大地興起修建孔廟之風,以祭祀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到唐太宗時候,建孔廟更是風行一時,據史載,唐太宗曾下詔令全國各縣都要修建孔廟。”

地理位置

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

歷史記載

蘭州府文廟已近700年

關於蘭州府文廟,在《甘肅新通志》中記錄了它的建立年代——
文廟在府治東南,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知州姚諒建,為州學。明洪武二年(1369)改為縣學,明洪武八年(1375)知縣黃鎮重修;正統十三年(1448)復為州學;指揮李進重修;嘉靖三十八年(1559)兵部副使彭燦、萬曆二十九年兵部副使荊州俊屢修。
從歷史記載當看出,蘭州府文廟在1345年時就已經存在,迄今有近700年的歷史。
蘭州府文廟經過歷代重修,最後一次大修是在宣統元年。
宣統元年,也就是1909年,當時的陝甘總督升允尊奉大祀體制,上報朝廷重新改修了蘭州孔廟。建築有大成殿,東西兩屋、尊經閣、崇聖祠、敬一庭、明倫堂、典詩、立禮二齋,以及門、欞星門、泮池等建築群。當時的格局是大成殿周圍有東西兩屋數十間。大成殿前為欞星門,門前是泮池(即舊時蘭州二中校門前的水池),池上有功名橋。橋南是宮牆,在橋與宮牆間豎有木製牌坊,上書“青霄直上”四字。大成殿前左右豎有康熙“御製”的“平定朔漠碑”、“平定青海碑”、“平定準噶爾碑”、“平定回部碑”。大成殿再稍東一點有“尊經閣”。
蘭州府文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坐北向南,為全木結構,建築十分精美。甘肅著名教育家劉爾撰了大成殿楹聯:“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者;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之所以叫大成殿,還得追溯到宋代,宋徽宗崇寧3年,取孟子、孔子為集古聖先賢大成之意,下詔更名為大成殿,並親筆題書匾額。大成殿正中供至聖先師孔子。四配為:東復聖顏子、述聖子思;西親聖曾子,亞聖孟子。
文廟裡,一般還列著其他儒家學說的著名人物,在蘭州府文廟就列有:閔子騫,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彥,顓孫子師,朱子熹等儒家先哲。

從祭祀中心到學堂

蘭州府文廟自創建初,一直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
《蘭州府志》記載:“明倫堂左為教授署,右為訓導署,學生廩40名每歲一貢。增40名,歲考取文武生各20名。”
蘭州府文廟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是一個祭祀活動中心。每年都要在孔子的生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這天,舉行盛大的集會活動。這一天對於舊時讀書人猶如過節一般熱鬧。蘭州府文廟舉行的最後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的8月27日,主祭是由當時的西北行轅主任張治中擔任。
抗日戰爭前夕,蘭州府文廟由當時興辦甘肅文化慈善事業及社會公益為宗旨的八社之一的全隴希社負責管理。在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淪陷區不少機關西遷蘭州,蘭州府文廟的數十間空房引起了一些西遷機關和當時蘭州市市長蔡孟堅的注意,想藉口占用府文廟。為了保護這一古建築,全隴希社的談風鳴遊說八社理事,八社決定在蘭州府文廟興辦學校,成立了校董事會,張維出任董事長,聘請甘肅臨時參議會秘書長、留美博士趙元貞任校長,校名定為蘭州私立志果中學。“志果”二字取意於甘肅著名學者、教育家劉爾斤補寫重刻《釋文》40塊。此後帖石得到了趙元貞先生的長期保存。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敵機不斷轟炸蘭州,此碑石又一度移藏在豐黎義倉的地窖里。日本投降後,碑石仍藏在文廟尊經閣下。這次完工後,碑石曾經全部拓了一次但是拓本全為上層所有,民間無一流傳。
1966年,《淳化閣帖》碑石與新補刻的木版《釋文》總計181塊,移交由甘肅博物館珍藏,並正式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在保護這個珍貴的《淳化閣帖》碑石的過程中,蘭州府文廟功不可沒。
在蘭州,除過這座至今位於蘭州二中的府文廟之外,還有一個皋蘭縣文廟。
改革開放以後,皋蘭縣文廟被列為國家珍貴文物受到保護。2001年,在城市改造中,皋蘭縣文廟被整體搬遷至現在的九州台。
皋蘭縣文廟建於清朝乾隆三年之後,其搬遷之前的位置在今天的城關區延壽巷。
趙元貞,號果齋,取“志果”其意義在於追念並發揚光大果齋老人振興甘肅教育事業。1953年,“蘭州私立志果中學”被命名為蘭州市第二中學。
在這裡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在趙元貞擔任校長時,他特別重視對蘭州府文廟的保護,但凡在府文廟裡辦學,他都要求要保護大成殿、尊經閣、泮池和下馬石,不準許人隨意進入大殿,踩踏石階、經碑亭和泮池。在某種程度上,趙元貞對府文廟的保護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1966年,蘭州府文廟遭遇了一場浩劫。在破四舊、焚書、抄家“邪風”之下,府文廟大成殿前的四塊石碑被推倒了、牌匾、對聯被拆毀了……後來,府文廟大成殿內孔子塑像被砸爛,並將打碎的孔子像碎片和一些書籍文物拿出去遊街示眾,然後將這些東西在廣場焚燒。當時焚燒的還有一些祭孔的服裝、樂器等。還有一套民國年間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萬有文庫》,只因封面印有一枚較大的國民黨黨徽,理所當然也就被列為了焚毀之列。

蘭州府文廟與“國寶”

蘭州府文廟大成殿內供奉的孔像是孔子手持笏板的坐像。
坊間有這樣的說法,說塑像一般都有金銀元寶以及其他寶貝,但是,據說,文革期間,蘭州府文廟孔子像被砸爛後,只是在孔子像的胸腹部位發現了7枚圓形銅片和鐵片,其他則一無所有。而發現的那7枚圓形銅片和鐵片後來也是“下落不明”,成了一個將永遠無法揭開的謎!
說到蘭州府文廟,就不得不說一說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管的國家珍貴文物———《淳化閣帖》,因為它們在歷史上還有一段淵源。
宋太宗淳化三年,宋太宗根據宮中所藏曆代名家的書法墨寶,經過認真精選後,命翰林侍學士王著木刻棗木板上,這是我國第一部大型法帖。由於版藏宮中,拓本也僅賞賜近臣。這部珍貴的書法閣帖拓本,其中有一部流傳到了甘肅,並以碑刻形式公布於眾。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他將一部宋拓本《淳化閣帖》賜給了其十四子肅莊王朱英。萬曆43年,肅憲王朱紳蕘命姑蘇人溫如玉和南康人張應昌用雙勾白描的方法摹刻在陝西富平石上。沒有完成朱紳蕘就死了。他的兒子肅王朱識宏繼續摹刻。到了天啟元年才完成,共花了7年時間,用石142塊。藏於王府承運門東書堂內。康熙14年,陝西提督王輔臣隨吳三桂起兵反清,攻陷蘭州,曾經以帖石做馬槽。清兵圍城時,又將帖石移置軍事防禦工程,當作炮台。幸好時任蘭州知州拚死力救,此碑帖才未遭毀壞。事後碑石移置蘭州府文廟內保存。辛亥革命後,帖石由皋蘭興文社保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