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鰲

蘇鰲

蘇鰲湖南瀏陽人。1928年參加鄂東南遊擊隊。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連長、副營長、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八路路軍一二O師營長、支隊長,晉綏軍區分區司令員。指揮了忻縣戰鬥。建國後,歷任西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中央軍委 軍械部部長,西北軍區公安部隊、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蘇鰲 蘇鰲

蘇鰲(1912—1975),湖南省瀏陽縣人。一九二八年參加鄂東南遊擊隊。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鄂贛獨立師排長,紅三軍團第十六軍七師二十團連黨代表,紅六軍團第十七師四十九團副營長,第十八師五十二團參謀長,第五十三團團長,第十八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七一七團營長,獨立第四支隊支隊長,延安衛戍司令部參謀長,南下第一支隊五大隊大隊長,中原軍區鄂北軍分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西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軍械部部長,西北軍區騎兵司令員,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員,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一級獨立自由、一級解放勳章。

參戰經歷

1928年參加鄂東南遊擊隊,先在紅3軍團16軍7師20團任連黨代表,後到紅6軍團任17師49團副營長,18師52團參謀長。

1935年11月,紅2、6軍團進行戰略轉移,擬突破澧、沅水,入湘中,西進湘黔邊,同時決定紅18師堅持原有蘇區鬥爭。紅18師原轄52團、53團和54團,總指揮部決定將52團和54團撥歸16師,紅18師僅轄53團,約1500餘人,後以游擊隊為基礎組建52團,加上師直,全師共3000人,師長兼政委張振坤,參謀長劉楓(兼53團團長),政治部主任李信(1955年授少將),蘇鰲從52團調到53團任副團長兼參謀長,53團政委是余立金(1955年授中將)。紅18師浴血奮戰近一個月,吸引了十萬敵軍,為紅2、6軍團戰略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全師亦減員千人。紅18師完成任務後相機突圍,53團跳出敵封鎖線,52團大部未能突出重圍。53團進入湖北後,18師參謀長兼53團團長劉楓犧牲,由原52團團長樊孝竹繼任53團團長,未幾樊孝竹亦陣亡,蘇鰲繼任了53團團長,成為“游擊專家” 張振坤的得力助手。紅18師在張振坤、李信、蘇鰲的率領下,艱苦轉戰,終於回到紅2、6軍團的懷抱。一首《南泥灣》,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359旅的故事。359旅是1941年到南泥灣的,旅長兼政委王震主持延安軍分區和延安衛戍區的工作,統管全旅工農業、商業和運輸生產,副旅長蘇進和副政委王恩茂在金盆灣主持生產練兵的日常工作。當時部隊的分布是:旅直屬隊和特務團駐金盆灣,特務團團長徐國賢,政委譚文邦。

717團駐臨真鎮,團長陳外歐,政委李銓。

718團駐馬坊,團長陳宗堯,政委左齊。

719團駐九龍泉、史家盆,團長張仲瀚,政委曾滌。

真正駐在南泥灣的,是以蘇鰲為團長、龍炳初為政委的補充團。

南泥灣距延安城45公里,是金盆灣的一個鄉,與臨真鎮、馬坊、九龍泉接壤。蘇鰲過去在戰鬥中負過15次傷,仍然帶頭參加墾荒。建國後,蘇鰲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