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

蘇氏

蘇氏,出自高陽。《蘇洵族譜》云:“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後為蘇、顧、溫、董。”後蘇氏繁衍於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另一支蘇姓出自少數民族。漢代遼東烏垣有蘇姓。又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拔略氏改蘇姓。

姓氏起源

家乘譜牒

山西:祈州蘇氏族譜不分卷蘇氏族譜不分卷

江蘇:常州蘇氏族譜十八卷、常州蘇氏族譜不分卷、江陰澄江蘇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蘇氏支譜四卷

浙江:象山昌國蘇氏宗譜二卷、遂昌蘇氏宗譜、饉縣饉竹莊蘇氏宗譜三卷

安徽:蘇氏族譜四十八卷、休寧新安蘇氏族譜十五卷、休寧新安蘇氏族譜四卷、休寧新安蘇氏重修族譜十卷附三卷

福建:同安蘇氏族譜不分卷、晉江湖子蘇氏族譜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蘇氏族譜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恆產張蒼蘇氏譜不分卷

江西:波陽蘇氏出修總撲三捲圖書館二卷

河南:太康蘇氏家乘二卷、許昌蘇氏家乘一卷、許昌蘇氏家乘二卷、鄢陵蘇氏家乘三卷、鄢陵蘇氏家乘六卷

湖北:武昌蘇氏宗譜卷

湖南:瀏陽蘇氏武功修族譜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蘇氏次修宗譜卷

廣東:蘇氏族譜附武功書院世譜十卷附三卷、番禺蘇氏房譜不分卷、南海蘇氏族譜十卷

四川:眉山蘇氏族譜一卷

聚集地

(遷徙分布)

據有關史書及蘇氏族譜記載,蘇氏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內,一支移居東周洛陽,有名的有春秋時楚莊王有大夫蘇從,戰國時洛陽有蘇秦、蘇代、蘇立三兄弟。西漢初,人;口充實關中,蘇氏有一支遷至武功杜陵,後有一支遷至扶風平陵,均發展成為大族:同時,西漢還有北海、桂陽等地的蘇氏。武功蘇氏還有一支於西晉末遷至襄陽,有一支移居藍田;扶風蘇氏有後裔在邯鄲作官,並在當地安家,形成趙郡蘇氏。東晉十六國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時,蘇氏有一批隨之渡江,再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隨陳政、陳元父子入閩開發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入閩定居同安,發展成為大族。早期遷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帶的蘇氏稱為梅山蠻,北宋時平定梅山蠻,蘇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廣西、廣東、雲南,也有逃到越南、寮國、泰國的。此後又有移居東南亞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蘇姓。

蘇,是台灣的第二十四個大姓。追溯台灣蘇姓之源,要從大陸的蘇姓說起。對此,《姓纂》和《蘇洵族譜》上均有詳盡記載。蘇氏的始祖隨著王潮到福建開基的。開基祖名叫蘇益,同安的蘇姓人士,可能都是蘇益的後代。台灣的蘇姓來自福建。蘇姓的移台,是開始於乾隆年間。橋東里,八里鄉。

歷史名人

蘇曼殊:文學家。原名玄瑛。後為僧,號曼殊。廣東香山人,留學日本,漫遊南洋各地,能詩文,善於作畫,精通英、法、日、梵諸文,曾任報刊翻譯及學校教師。與柳亞子等人交往。參加南社。其詩多傷感情調,小說運用淺近文言描寫愛情故事,表現出濃郁的頹廢色彩。翻譯過雨果、拜倫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蘇曼殊全集》。

蘇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聞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主張抗擊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併、政治特權很不滿。由於文學上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後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於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蘇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進士。與父洵兄軾稱“三蘇”。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態度與蘇軾一致,文學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蘇小妹:文學故事人物。相傳為蘇老泉女、東坡的小妹。聰明異常,在民間的許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現。

蘇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至散騎常侍。

蘇秦: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與張儀同學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遊說,然窮困而歸,後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後客於齊,被殺。

蘇武:字子卿,西漢杜陵人(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武帝時出使匈奴,單于脅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漢節。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始得還,拜典屬國。宣帝立,賜爵關內侯,圖形麒麟閣。其著作流傳於今者,有詩四首、答李陵詩及別李陵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