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山水

蘇氏山水

蘇氏山水,是高級園藝師、著名景觀設計師蘇克非的作品以及由蘇克非創辦的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的產品和設計施工之景觀工程的總稱。一言以蔽之,蘇氏山水是蘇克非所有作品的統稱。

作者介紹

蘇克非(1961年10月31日-----),湖北天門人,高級園藝師,著名景觀設計師,現任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

主要作品

盆景藝術作品有《長江萬里圖》、《黃山雲海圖》、《千里江山圖》、《灕江曉霧圖》、《桃源仙居圖》、《四季山水圖》、《終南山居圖》、《仁者樂山》、《洞天福地》、《古道》、《清溪》、《騰飛》等。

設計施工的大型戶外景觀工程(大地藝術)有【深圳東部華僑城前廣場】、【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東部華僑城多功能劇場】、【東部華僑城海菲德小鎮】、【東部華僑城“茶溪谷”生態大棚】、【新加坡名勝世界】、【深業地產紫麟山】、【梅州客天下旅遊產業園】、【黃山“新安大好山水”景觀工程】等。

主要經歷

1982年,在武漢舉行個人盆景藝術作品展;

1986年,創作出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獲武漢市第二屆盆景展一等獎和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一等獎;

1989年,任深圳錦繡中華發展有限公司園林部主任;

1992年,《灕江曉霧圖》在香港參加霧化盆景展覽;

1993年,攜盆景作品赴德國參加“國際花園用品博覽會”;

1995年,成立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註冊“蘇氏山水”商標,開始戶外大型景觀工程創作;

自公司創立後的十多年間,“蘇氏山水”和“大地藝術”遍布海外和全國各地,享有盛譽。

上個世紀60年代,蘇克非出生在湖北天門靠近長江角的一個普通家庭。童蒙養正之時正趕上文革,他沒獲得多少文化知識和學習機會,但這並沒有影響他的求知慾望。9歲那年,蘇克非開始自學繪畫,照著一本《芥子園畫譜》臨摹中國山水。自此,蘇克非就與“山水”藝術緣定此生。隨著藝術閱歷的增加,蘇克非清醒的認識到,繪畫領域高手雲集,自己沒有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耗在這一行里,很難有所作為。14歲那年,蘇克非在朽木的紋理中看到了繪畫與雕塑的聯繫,於是將興趣轉到了以朽木為原料的傳統盆景藝術上。1982年,在工藝美術大師王士傑的扶持下,蘇克非在武漢舉行了個人作品展,受到了湖北地區行家和媒體的關注,從此進入了盆景藝術圈子。1983年,蘇克非將精力轉到了表現領域稍寬闊一些的現代盆景藝術上。經過3年磨礪,1986年,蘇克非創作出了長達50米的中國首件現代盆景作品——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並先後在武漢市第二屆盆景展和全國首屆花卉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受到萬里、陳慕華等領導的接見,張愛萍將軍還欣然題詞:“幾步走遍萬里長江”。蘇克非也因此能專業從事盆景藝術創作。但是,現代盆景藝術的表現空間依然是有限的,此時蘇克非萌生了“大地藝術”的概念,他希望通過商業的方式,在更大的空間裡將盆景藝術放大成公眾藝術形式,變成一種可以大批量生產的產業。1989年,蘇克非實行了第四次藝術轉型。同年,帶著對大地藝術的夢想和良好創業環境的嚮往,蘇克非來到了深圳。1995年蘇克非註冊成立了深圳市山月園園藝有限公司,同時為公司產品設計註冊了“蘇氏山水”商標,開始了戶外大型景觀工程的創作。2003年,蘇克非購買肇慶將軍山旅遊景區50年經營權,創作精力也轉向了石文化主題公園。

特點

無為、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是蘇氏山水的創作理念。蘇克非的蘇氏山水秉承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精髓,受道家思想影響,崇尚清虛自然,天人合一。具體實踐時追求景觀和周圍自然和諧融為一體。蘇氏山水的盆景藝術清遠閒放,魂系自然;蘇氏山水的景觀工程是在原有環境上的提煉,達到和周圍建築環境高度統一。

傳統的山水藝術造型是將自然風光微縮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作為環境的一個突出部分或本身就是獨立於室內外建築布局的一個點綴和裝飾。而蘇氏山水景觀藝術工程的主體是取自然界各種岩石,地貌紋理結構、經設計師匠心獨運,創作出為周圍建築和環境提供背景和基礎的藝術作品,強化並充分展示了建築的風格和建築主題,它是與現代化建築完全融合的環境藝術。並且它的意義更在於不僅修整、加固、完善、美化了人為破壞的自然環境,比如公路、橋樑的周圍地貌、住宅社區的周邊環境,而且這種通過現代化科技製作手段所完成的藝術工程在加深人與自然的親和力,隔音、消音、降低污染等方面更有成效。

代表作

盆景藝術作品

蘇克非早期創作過大量盆景藝術主題作品。這些作品有的大氣磅礴、形制宏偉,如長達50米的大型朽木盆景《長江萬里圖》以及鴻篇巨製《千里江山圖》;有的清新秀麗,素雅怡人,如《灕江曉霧圖》、《四季山水圖》;有的清虛自然、樸素高古,如《道》、《仁者樂山》、《洞天福地》。

桃源仙居圖

蘇氏山水 蘇氏山水

作者以晉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為題材創作了這幅《桃源仙居圖》,再現了恬靜美好的人間仙境圖景。同時作品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進行創作,依次分為“古津桃花”、“山口潛行”、“良田美池”和“仙源何處”四個段落。“古津桃花”段中,青溪繞山,山間桃花燦爛,落英繽紛,林盡水源處,山有小口,具象地表現出通往桃源仙境的入口形象。首段結尾處和次段起始處巧妙承接,既能區分段落,又可聯接一體。“山口潛行”段採用“高遠”的形式,表現出山勢的峭拔和河岸的曲折,主峰為全景最高峰。“良田美池”段豁然開朗,氣象博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畫面留出大量空白,是全景最低最疏處,與上一段的稠密高峻形成強烈的對比,達到虛實相生、起伏相繼的審美效果。“仙源何處”段表現漁人再尋桃源,“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之虛無縹緲的圖景。

作品在構圖方面十分講究,盆內山石大小相襯、高低相鄰、遠近相宜、虛實相生、舒斂相形、隱現相繼、斷續相連、結散有序、俯仰有態、主次有別、繁簡有秩、動靜結合、起伏自然,讓人感覺身臨桃源仙境之中。

灕江曉霧圖

作品以灕江四季變化為主題,讓人領略灕江春雨、蔽日夏木、秋天曉霽、冬節山嶺四季變化。近觀者,可見一季之特色;遠觀之,盡覽四季之景致。

蘇氏山水 蘇氏山水

作品的材料從全國各地搜羅,以適當的植物、山石來配合冠岩春早、浪石漁歌、畫山秋色和東嶺朝霞四個不同的段落。從左至右,第一段落為冠岩春早,冠岩是一個具有千年人文歷史的地下溶洞,因其山外形如朝冠而名“冠岩”,作品以洞穴、瀑布及良田來演繹冠岩的早春麗景,表達深遠的意境;第二部分為浪石漁歌,題材取自灕江浪石景區,江水之中,一片礁石,兀然交錯,突現在碧波綠水之上,似簇簇浪花,江上奇峰高聳,體現出高遠的意境;第三部分為畫山秋色,天高雲闊,以平遠式的造景形式,表現出九馬畫山在秋季遼闊舒朗的氣質;第四部分為東嶺朝霞,東嶺朝霞是陽朔八景之一,此段採用深遠式布局,以色彩明快、逶迤起伏的山巒體現朝霞的燦爛。其中幾個山峰上更有摩崖石刻,典出灕江兩岸古蹟,以深化主題。

全作布局巧妙,每塊岩石的布置都經過作者的深思熟慮。若分拆這四個段落,各段落有各自的主峰、次峰和配峰,可獨立成章,自成一景。四個段落形式不一,有高遠式、深遠式、平遠式。將四個段落拼合後,第二段落的主峰統領全局,其他諸主峰互不等高,高低起伏,富有韻律感,體現音樂節奏之美,且諸峰疏密得當,繁簡相宜,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構圖奇巧。

清虛之境 清虛之境

主題作品特色在於題材宏大,盆景作品融合詩書畫,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作品採用全景式,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縮龍成寸,加上霧化效果,活現了灕江的醉人景色。

清虛之境

清秀古樸,飄逸灑脫,似魏晉風骨,清幽古雅而不失險峻壯麗之氣勢。每一峰都清瘦高峻,直欲通天,每一峰都清秀無比,自成一景。山山相連,或高或低,或胖或瘦,前後重疊,顯得幽遠而神秘

近水遠山

近水遠山 近水遠山

北宋蘇舜欽有“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遙山皆有情”句,歐陽修有“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句。清人梁章鉅將兩句集成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騰飛 騰飛

山體由木化石豎紋縱向造型而成,順其紋理,細細雕琢,造型奇秀險峻。山前是一彎清流,水光瀲灩,游魚細石,珊珊可愛。處處體現“近水遙山皆有情”。

騰飛

灕江韻 灕江韻

太湖石是一種石灰岩,經波濤衝擊,形成曲折圓潤的形態。宛轉險怪,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透,其形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作品主石渾穆古樸、凝重深沉,超凡脫俗,令人賞心悅目,神思悠悠。而觀其態,形若蛟龍,翩翩然有騰飛之勢。盆幾由花崗岩製成,渾厚大氣,與石景相得益彰。

灕江韻

作品以數塊玉帶石營造出灕江兩岸奇峰羅列,氣勢萬千的景象。山峰偉岸挺拔,形態不一,色彩明媚,清麗幽遠,別具情韻。

大型戶外景觀工程

近十年來,蘇克非對很多大型戶外景觀工程進行設計和施工,由其創作的戶外景觀工程被業界命名為“大地藝術”。如:

東部華僑城前廣場 東部華僑城前廣場

深圳東部華僑城前廣場從大梅沙高速公路入口處,一眼就能看到伊瓜蘇瀑布,工程就在伊瓜蘇瀑布前。實地勘探時,蘇克非將眼界放大,以天際線為遠景,伊瓜蘇瀑布為中景,廣場為近景,將天地作為一個整體,近景就是一幅畫的局部。溪流是伊瓜蘇瀑布的延伸。原來廣場是一大一下兩塊,為了聚氣,蘇克非將廣場合圍。如此一來,達到了遠景、中景、近景的融合。從現在東部華僑城的運營上來看,廣場是非常成功的,如今已然成為東部華僑城的標誌。

梅州客天下國際大酒店

梅州客天下國際大酒店 梅州客天下國際大酒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每做一個工程,蘇克非都要先了解該地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客家人自魏晉時就開始不停從中原遷往南方,最後在贛、閩、粵三角地區形成這一漢民族中的地緣性群體。客家精神是內斂、團結和奮進,長期的遷徙是由其“開拓”的精神核心支撐的。蘇克非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景點的設計具有整體性,以全景的中點假山瀑布為中心,作為鋪墊的前景和作為主體的酒店建築都是假山的延展,感覺都在假山之上,體現了整個景點的凝聚力。瀑布上的教堂受賴特流水別墅的影響,建築植於景觀之上,這種開拓創新的精神在客家土地上得到集中展示。這項工程效果一流,在國內找不出類似範例。

東部華僑城多功能劇場

東部華僑城多功能劇場瀑布 東部華僑城多功能劇場瀑布

東部華僑城多功能劇場集晚會表演、大型宴會、商務會議和展覽等多種功能於一體。300平方米的舞台高清LED屏被譽為“中國第一屏”。百米玻璃幕牆,可根據劇情整體升降,場外茶田瀑布與場內舞台表演精彩結合,實現生態、自然的演出效果。

劇場外瀑布總高30m,其最大一級的落差達20m,瀑布後山體上懸掛著一個巨大的主題文字,在瀑布的掩映下依稀可辨。夜幕降臨時,燈光點綴山體,山體裝飾劇場。

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

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 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

東部華僑城茵特拉根酒店地形原貌是北面有湖,南面是土丘,且有滑坡之虞。這種格局與傳統建築的格局要求相悖,傳統建築坐北朝南,認為北面有山,南面有水為風水寶地。我司思量再三,與甲方溝通:“有曲水來朝,方為美地。”甲方嘖嘖稱讚。原來我們在山坡上設計了一條曲折的溪流,向酒店大堂緩緩流來,溪流由小到大,到大堂處匯成歡樂的瀑布。這個設計巧妙化解了建築格局中與傳統相悖的牴牾,同時也寓示著酒店財源滾滾。這處景點從立意到完成都天衣無縫,受到了業主的好評。

黃山“新安大好山水”景觀工程

入口:景觀工程肇始於最右側兩座舒緩平和的小山丘,遊人能通過踏步拾級而上,山路略為屈曲。此景可居可游,人能微吟狎觀,體現出音樂節奏中的舒緩之美。

小徑:小徑承接入口處踏步,在綠樹叢中掩映,半露半藏,穿灌木,歷石橋,跨激流,越瀑布,過茂林,至亭榭,布局取材於杜牧詩“遠山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意境。

綠樹:綠色點綴整個景點始終,然而在小徑這一段落極力渲染,兀然鬱鬱蔥蔥,滿眼綠色的海洋,層次豐富,色彩紛呈,或深綠,或淺綠,或墨綠,或翠綠,給人以生命的不同體驗。

高瀑布:瀑布靈感源自李白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意屬高遠。小徑之後山勢陡然變高,直至峰頂,岩石高低起伏,參差不一。瀑布如一條垂天白練掛于山間。

石橋:橫亘於瀑布之間的石橋名為“天生橋”,天生橋為天然岩石底部被河水穿越,頂板橫越河谷兩岸的拱橋。置於此處,自然情趣渾然天成。

摩崖:前方多處景點鋪墊之後,迎來整景觀的高潮。萬丈絕壁在小灌木叢中拔地而起,氣勢之雄渾另人不暇喘息,絕壁之上摩崖石刻書朱熹手跡“新安大好山水”六個大字。舒緩繾綣的低吟之後是慷慨激越的高歌。

大瀑布:如果前方瀑布是獨唱,摩崖旁的大瀑布便是合鳴。只見萬流直下,傾瀉而出,是為慷慨激越之高歌中的最強音。

危亭:絕壁之側一組山峰起伏,上承高潮、下啟結尾,翼然臨于山巔之小亭與瀑布和絕壁相對,遊人在此處觀景最佳。“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石刻:起伏的山峰下部又有一處石刻,刻有新安畫派諸賢的名字:弘仁、方式玉、吳山濤、王瘭素、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吳龍、順田生、程正揆、鄭旼、汪之瑞、孫逸、查士標、汪洪度、雪莊、黃賓虹……歷史不應忘記這群才華橫溢的藝術家。

尾聲:領略過山水秀美,追憶罷古人愁思,景觀接近尾聲。一條小道平緩蔓延,伸向遠方。

全景體現了依山傍水的自然之美、音樂節奏的韻律之美以及自然和人文融合的和諧之美。作品既用黃山峭麗奇傲的風格表現優美的自然風光,又用眾多摩崖石刻、亭台樓閣以及布局取材於古典詩詞的意境渲染濃厚的人文色彩,同時又用新安畫派超塵拔俗和凜若冰霜的氣質提煉出新安山水之真諦。山水與文化完美融合,構成了這項“新安大好山水”景觀工程。

北京通惠國際酒吧街

酒吧街風格仿歐式古建築,擷取瑞士因特拉肯建築、花卉、彩繪等多種題材和元素,實現了中歐山地建築風格的展現。外牆色彩多元:淺黃、明黃、粉紅、暗紅、淡綠、米白、天藍依照色彩的明暗呈交替變化,富有音樂節奏的韻律感。不同色彩的外牆施以不同的色調、題材和風格的彩繪,以求達到整體風格的統一。牆面上的壁畫全憑手繪,壁畫內容題材是聖經故事、古希臘神話或歐洲名畫,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大師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義大利威尼斯繪畫派創立人喬凡尼·貝里尼的《諸神的盛宴》、法國印象主義畫派的奠基人之一馬奈晚年的代表作——《費利·貝熱爾的酒吧》、拉斐爾的《聖禮之爭》、法國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的《泉》以及一些動物和樹木的裝飾畫等等。壁畫演繹著歐洲的文化歷史和民俗風情。酒吧街建築呈一排直線分布街道兩側,街道北側建築稱北街,南側稱南街。兩街建築造型一致,風格統一,呈兩層和三層起伏變化,正中間塔樓突兀,建築高低富有節奏,隨著色彩和高低的變化,體現出音樂的美感。仿阿爾卑斯山麓的因特拉肯建築風格,餐館、咖啡廳、酒吧、塔樓、酒店鱗次櫛比,是典型歐洲山地民居格局,再現了寧靜安詳、充滿異國情調的歐洲古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