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橋經濟開發區

蘇橋經濟開發區

2008年5月,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桂林市“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桂林市總體發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城市向西,工業向西”,“承接產業轉移”的契機,決定將永福縣蘇橋鎮範圍內原有市屬的桂林高新區蘇橋工業園、縣屬福龍工業園兩園合一,整合成立市屬蘇橋經濟開發區,其下的蘇橋工業園為自治區重點A類工業園區,福龍園為自治區A類工業園。開發區北距桂林市區26公里,距臨桂新區10公里,距兩江國際機場8.5公里,距廣西工業重地柳州市120公里,處於廣西工業“一軸兩廊”布局的重要位置,在泛北部灣和泛珠三角經濟區、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處於重要位置,是桂林市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市區企業“退二進三”搬遷基地,是桂林市今後的工業基地。經過近年來的建設與發展,蘇橋經濟開發區投資環境不斷最佳化,基礎設施日益健全,產業定位逐步明確,整體功能日益完善,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已經成為海內外投資者投資興業、大顯身手的舞台。2009年,蘇橋經濟開發區累計進駐企業 76家,已經投產企業33家,在建企業(項目)43家,年產值近30億元。

基本信息

開發區基本概括

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已日臻完善。開發區屬下的蘇橋工業園A區215公頃,B區728公頃範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完成,園區基礎設施累計投資超過7億元。已完成道路建設31公里,建成標準廠房7.2萬平方米。蘇橋工業園C區(中化橡膠基地)近300公頃土地正在平整,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之中;D區(汽車零配件生產區)正在進行控規設計和道路設計工作。

開發區屬下的福龍工業園,規劃面積9.23平方公里,A區420公頃內的園區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完善,C區新征土地300多公頃,控規編制已完成,主幹道路已完成前期測設。整個開發區土地儲備總量已達一萬多畝。

蘇橋經濟開發區進駐的76家企業,大部分規模偏小。根據開發區總體規劃和現有企業布局情況,我們正有目的、有重點地培養和引進一些“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條,結合自身的優勢和資源,形成自身的產業優勢和產業布局。下一步,開發區主要打造以下產業集群:(一)汽車及機械產業園。(二)化工橡膠產業園。(三)能源和原材料產業園。(四)新材料、新技術等戰略新型產業基地。(五)醫藥及輕工食品產業。(六)商業、商住及配套等。  

物產資源

一、土地資源

蘇橋經濟開發區土地資源豐富,除東西兩側山體,整體地勢較為平緩,起伏不大,以平地、低丘為主,全鎮有水田30111畝,旱地3387畝,可開發的嶺地、荒地5.6萬畝。據普查,蘇橋水田土壤中以瀦育型水稻土為主,旱地土壤以紅壤為主。

蘇橋經濟開發區共開發土地15568畝,其中已經批覆的土地7557畝(已經使用的6257畝,已批尚未使用的1300畝),已經徵用尚未報批的土地8011畝,其中與香港天譽(控股)集團合作徵收土地4300畝,待上報批覆後可立即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二、水資源

蘇橋經濟開發區水資源豐富。境內有大溪河、相思江,以及小(一)型水庫6座(青龍湖、獅子湖、老虎口、寺背、七排嶺、高峰),小(二)型水庫6座,同時地下水資源亦較豐富,水質感觀良好,埋藏深度約80~100米。

另在開發區西面6公里處,有一條西河,可向開發區調入水資源,西河多年平均流量為47.8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3.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14.98億立方米。

三、礦產資源

蘇橋經濟開發區境內現有一定的礦產資源,包括大羅村的輝銻礦、石英石和大理石,黑石嶺村的褐鐵礦、黃鐵礦、粘土礦、耐火石,太平村的輝銻礦,石門村的褐鐵礦,以及大埠村、盤洞村的汞礦。

四、農業資源

蘇橋經濟開發區所在地蘇橋鎮農業具有一定特色。全鎮擁有大顆枇杷、大顆楊梅、夏橙等夏熟水果4500多畝,傳統優質銅皮馬蹄3000畝,西瓜6000畝,產品暢銷自治區省內外。養殖業以發展溫氏雞養殖為主導產業,家禽年出籠達100多萬羽;畜牧養殖發展亦較好,正在建設中的投資2000萬元、占地500畝的香巴拉奶水牛養殖基地將成為桂北乃至廣西最大的奶水牛繁育和奶源基地。同時蘇橋亦是廣西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水田主種水稻,糧食產量年產3千萬斤以上,另外紅薯、芋頭、黃豆、玉米、甘蔗、葛薯、黃紅麻、木薯、香瓜等種植亦十分豐富。

五、林業資源

蘇橋經濟開發區林業資源十分豐富,全鎮森林覆蓋率為49.8%,其中用材林63007畝,蓄積77892立方米。經濟林2869畝,果樹林88畝,防護林2853畝,灌木林1761畝。主種松、杉,兼種油桐、油茶、柑、橙、柚等。開發區內森林覆蓋率為37.63%。尚有宜林地35928畝。

六、旅遊資源

蘇橋經濟開發區山青水秀,哺育有一定的特色景點、景區,目前尚未開發,包括西部西登嶺、大嶺山山勢高聳(海拔730米以上)、北部波村漢墓群、青龍湖水庫景區、獅子湖水庫景區,以及圩鎮古寺、古樟樹等。其中西部大嶺山形態連綿,山上森林茂密,有多種珍貴野生動物存在,同時山頂有一泉眼,終年冒水不息;西登嶺為永福名山,嶺上有一古廟西登廟,歷史悠久,終年香火旺盛;北部波村的漢墓群,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狀保存較完整;北部的青龍湖水庫、獅子湖水庫湖面寬廣,水質清澈,周邊山嶺環繞,風景怡靜;東部大溪河、相思江蜿蜒流淌,兩岸鬱鬱蔥蔥,自然環境優美;圩鎮上的清真寺及三棵百年古樟樹,更是為蘇橋鎮增添了幾分文化與古樸的特色。豐富的景觀資源,是開發區發展休閒旅遊良好的基礎。

氣候水文

一、氣候

蘇橋經濟開發區地處亞熱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溫:年平均日氣溫18.8℃,最高日氣溫38.8℃,最低日氣溫-3.8℃。

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189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868.3毫米,最小年降雨量1441毫米。

日照:年平均日照時數1581小時,平均日照分率36%。

濕度:年平均日相對濕度79%。

霜雪:年平均霜日9天,初霜日12月14日,終霜日2月7日,平均降雪日2天。

風速風向:年平均日風速2.0米/秒,風向隨季節變化以東北風和西南風為主。

二、水文

蘇橋經濟開發區最大河流為大溪河,屬柳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38.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3.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2.14億立方米,由南部出境,匯入西江支流柳江。另一條為相思江,多年平均流量為14.5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1.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4.57億立方米,在規劃區下游匯入大溪河。

區內現有水庫12座,總庫容2366萬立方米。區內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觀感良好,埋藏深度約在80~100米。

歷史沿革

上世紀70年代,永福縣蘇橋鎮曾列為原桂林地區工業發展基地。1996年10月,自治區正式確立蘇橋開發區為“桂林蘇橋新區”,並列入自治區“九五”計畫重點項目之一,成立了桂林蘇橋新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1998年,桂林地市合併後,在中共桂林市第一屆委員會第二次全會上將桂林蘇橋新區納入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並明確要將桂林蘇橋新區建設成為集能源、原材料、機械工業和輕化工業為一體的新興工業重鎮。2003年來,市政府決定以高速路為界,將蘇橋新區一分為二。公路以西為桂林市國家高新區蘇橋工業園;公路以東為永福縣福龍工業園。兩園區分屬桂林市和永福縣管轄,各自在自己的地塊上發展。

2008年5月,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桂林市“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桂林市總體發展思路,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城市向西,工業向西”,“承接產業轉移”的契機,決定將永福縣蘇橋鎮範圍內原有市屬的桂林高新區蘇橋工業園、縣屬福龍工業園兩園合一,整合成立市屬蘇橋經濟開發區,其下的蘇橋工業園為自治區重點A類園區,福龍園為自治區A類工業園。

地理位置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東經109°45″至104°40″,北緯24°18″至25°41″,平均海拔150米,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565平方公里。桂林市東北與湖南交界,西南與柳州相連,東南與梧州市、賀州市連結,毗鄰廣東省,處於泛北部灣和泛珠三角兩個經濟區域交叉重疊區、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廣西工業“一軸兩廊”布局的重要位置。

桂林市蘇橋經濟開發區位於桂林市西南部永福縣域東北邊境,桂林市中心城西南側,洛清江水繫上游,處於東經109゜59`-110゜04,北緯25゜03`-25゜09之間,北與臨桂縣兩江鎮相連,南與永福縣縣城所在地永福鎮毗鄰,東接永福縣羅錦鎮。北距桂林市區26公里、臨桂新區10公里、兩江機場8.5公里,南距永福縣城12公里。
桂林位於泛珠三角、西南、東協三大經濟圈的結合部,區位顯要,交通便利,已構築成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等四通八達的複合式、立體化便捷交通網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網建成後,以桂林為中心,2小時車程的範圍內將覆蓋3億人口的大市場。桂林,這個美麗的國際旅遊名城,正日益成為溝通東部沿海地區、中原地區和東協經濟圈的重要橋樑。

蘇橋經濟開發區距桂林市不到30公里,距正在建設的桂林市新的行政商務中心臨桂新區不到20公里,距廣西工業基地柳州市約140公里。桂柳高速、桂梧高速公路從開發區內穿過,兩江國際機場距開發區不到8公里。貴廣高速鐵路開通後,開發區4小時商務圈包括廣州、南寧、柳州、長沙、貴陽等,交通優勢非常明顯。

航空

國際旅遊樞紐港——桂林兩江國際機場擁有國際、國內航線近60條,21家航空公司飛行桂林機場,可直航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內30多個城市和香港、澳門、日本福岡、韓國濟州、泰國曼谷等國際城市;另外每年均有新增國際國內航線。擴建後的機場可保證A380等大型飛機起降。

鐵路

鐵路客運、貨運均可直達國內主要城市,湘桂鐵路貫穿開發區南北,連線京廣、黔桂、枝柳、南昆等各大鐵路線。正在籌建的貴陽經桂林到廣州的高速鐵路及湖南到南寧的高速鐵路開通後,桂林到廣州、長沙、貴陽等周邊省會城市及南寧都只需2小時。

公路

目前有高速路、一級路、二級路、三級路相通到開發區。桂海高速公路貫通柳州、南寧直達廣西沿海,經南(寧)友(誼關)高速公路可進入東協國家;桂林距廣州480公里,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已通車,建成後桂林到廣州只需4個多小時;桂林到興安高速公路已經開工,建成後桂林到湖南長沙500多公里的里程只需3個多小時;直達貨運公路運輸24小時內可抵達香港、澳門。

水路

水路有湘江和灕江,沿灕江經梧州與珠江相連,可直達廣州、香港和澳門。年水運客運量達221萬人,貨運量115萬噸,旅客周轉量7669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7484萬噸公里。

人口行政區劃

一、人口

據統計,2008年蘇橋經濟開發區所在地,蘇橋鎮共有戶籍人口27009人,其中勞動力人口數15768人,人口毛密度218人/平方公里。近六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長率為8‰左右。

蘇橋鎮現居住包括漢、壯、瑤、侗、苗等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以壯族人口居多。

二、行政區劃

蘇橋經濟開發區建設範圍為現蘇橋鎮的行政轄區範圍,面積124.02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共76個自然村, 162個村民小組。9個行政村、社區分別為:蘇橋社區、樹橋村、太平村、良村、石門村、盤洞村、大埠村、黑石嶺村和大羅村,鎮人民政府駐地蘇橋社區。

發展歷程

蘇橋經濟開發區開發建設歷程,可以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追溯起。1963年底,大慶油田開發成功,結束了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1964年2月13日,毛澤東在人民大會堂的春節座談會上發出號召:“學大慶,學習石油部大慶油田的經驗”。此後,“工業學大慶”的運動在全國展開。

當時,蘇橋被自治區定位為“工業學大慶”的試驗點。

1996年,全國掀起開發區熱,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在蘇橋發展新興工業區,建設“蘇橋新區”。

2003年,為加快蘇橋新區建設步伐,桂林市委推出實行市、縣聯合開發決定,將蘇橋新區分為蘇橋園、福龍園,蘇橋園開發建設由桂林市管轄,福龍園開發建設由永福縣管轄。

2008年5月,桂林市委提出成立蘇橋經濟開發區,決定整合現有蘇橋園、福龍園及蘇橋鎮區,統一由桂林市管轄。

經濟發展

2009年底,蘇橋經濟開發區累計進駐企業76家,已經投產企業33家,在建企業43家,涉及能源、機械、化工、汽車配件、生物醫藥、家具建材、造紙等行業,在已經投產的企業中,規模以上工業11家,2009年形成的產值近30億元。

整體看來,蘇橋經濟開發區已經具備一定的工業發展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並日漸成為桂林市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及本市“退二進三”項目的一大接納地。從開發區兩大片區來看,原福龍工業園片區發展較原蘇橋園成熟。但是隨著原蘇橋園片區在建企業的陸續投產,及中國化工橡膠總公司輪胎項目的落定,原蘇橋園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