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松太道

蘇松太道

蘇松太道,前身是蘇松道、蘇松常道。一般全稱為分巡蘇松太兵備道,或稱蘇松太倉道,因駐地中後期在上海縣併兼理江海關,又簡稱為上海道、滬道、江海關道、關道等。

清初設兵巡道,管轄蘇州、松江兩府,駐地太倉州(今江蘇太倉)。

康熙二年(1663年)改為分守道,移駐蘇州府。

康熙九年(1670年)改為蘇松常道,管轄蘇州、松江、常州3府。

康熙二十一年分出常州府屬江鎮道,改蘇松常道為蘇松道,次年兼督糧道,撤銷分守道。

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分巡道,稱蘇松太道,以所轄府、州得名。

雍正八年加兵備銜,分出太倉直隸州屬太通道,改道名為蘇松道,移駐松江府上海縣。

雍正九年建道署於大東門內。

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為蘇松太道。二十五年(1760年)改為松太道。

嘉慶十六年(1811)復舊。

辛亥革命後(1912年)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