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吳中

蘇州吳中

吳中區位於蘇州市南部,北依蘇州古城區,東連崑山,南接吳江,西銜太湖;四周還分別與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虎丘區)、相城區接壤;與無錫、宜興、浙江湖州隔湖相望。全境東西寬92.95千米,南北長48.1千米。面積672平方千米。總人口54萬人(2004年)。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蘇州吳中蘇州吳中
吳中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南部,北與蘇州古城、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接壤,西銜太湖,與無錫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9°55´-120°54´,北緯30°56´-31°21´。全境東西長92.95公里,南北寬48.1公里。

區劃人口

全區陸地面積742平方公里,太湖水域面積2425平方公里,其中屬吳中區的水域約1459平方公里。吳中區下轄1個國家級太湖旅遊度假區、1個省級吳中經濟開發區、1個穹窿山風景管理區、7個鎮和8個街道。2007年末,全區戶籍人口57萬人。
下屬鄉鎮:木瀆,胥口,金庭,東山,光福,藏書,渡村,浦莊,橫涇,越溪,郭巷,甪直,車坊。

歷史文化

吳中區歷史悠久,是吳文化的發源地。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吳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創造了當時很先進的“良渚文化”。三千多年前泰伯在吳地建“勾吳”國,始有歷史紀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定“吳縣”,縣名沿用至21世紀;1995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消吳縣,建立吳縣市(縣級);2000年12月31日,撤消吳縣市,原吳縣市轄區分設為吳中區與相城區,2001年2月28日正式宣布。在這塊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土地上,歷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兵聖孫武、草聖張旭、塑聖楊惠之、繡聖沈壽、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主持營造北京故宮的明代建築大師蒯祥等一大批歷史名人曾生活在吳中大地,譜寫了吳中歷史千古流芳的華美篇章。

特色資源

吳中區位於太湖之濱,自然資源豐富,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吳中區是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原產地,主要農副產品有優質稻米、枇杷、楊梅、銀杏、板栗、桂花、席草、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菇、荸薺、蓴菜、紅菱、花卉、苗木、太湖大閘蟹、太湖三白(銀魚、白蝦、白魚)、青蝦、鱖魚、鰻魚、河蜆、鱉和藏書山羊、東山湖羊、生態草雞等。其中水產畜牧產品均通過綠色食品或無公害產品認定,“太湖”牌清水大閘蟹被列入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十大名蟹。
吳中區民間工藝發達,傳承了刺繡、雕刻、緙絲、建築工藝、青銅鑄造、古琴製作、書畫裝裱等行業。這些匠心獨具的精巧技藝,深受歷朝歷代皇室和平民的喜愛,成為中國蘇派藝術的代表。

風景名勝

吳中區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中”,吳中區擁有廣闊的太湖水面和蜿蜒綺麗的峰巒島嶼。三萬六千頃太湖水域,吳中擁有五分之三;太湖72峰,吳中獨攬58峰;太湖風景名勝區13個景區中有6大景區在吳中境內。吳中區擁有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個國家地質公園,2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國家AAAA級景區,4個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開放景點多達50餘個。木瀆、甪直等水鄉古鎮,陸巷、明月灣等太湖古村,仍保留著江南獨有的水鄉風貌。以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為中心,全長78公里的環太湖生態景觀休閒長廊,為遊客提供了清新舒適的度假休閒環境。
吳中區既有秀美的湖光山色,又有豐富的人文古蹟。全區現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處、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3個;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91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

其他

蘇州吳中代言人:劉亦菲
蘇州吳中宣傳片名稱:《尋夢太湖,情歸吳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