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宗經

蘇宗經

蘇宗經(1793—1864),字是程,號文庵,廣西玉林著名學者!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字是程,號文庵。清道光元年(1821年),蘇宗經中廣西鄉試第四十八名舉人。歷任新寧州(今扶綏縣)訓導、平樂縣教諭、梧州府教授、國子監監丞,死後誥授奉政大夫。蘇宗經為培養人才,倡修鬰林州紫泉書院。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與鬰林州知州王彥和重修鬰林州城牆,受到清廷嘉獎。他的著作甚多,有《讀史管見》四卷、《坊表錄》四卷、《名臣百詠》一卷、《慎動齋文集》十八卷、《明史約編》三十卷、《鑒史精華》八卷、《釃江詩草》十卷,並編輯了《廣西通志輯要》。同治三年(1864年),蘇宗經在江岸村病逝。

主要成就

蘇宗經主要著作的保存與簡介

《釃江詩草》

在《釃江詩草》(卷二153頁)收集有《修鬱林城紀事》一詩,記敘了作者資助修建鬱林城,負責工程,歷時三載方完成的經歷,後受到清廷的嘉獎。蘇宗經為培養人才,倡修鬱林州紫泉書院。據史載,此書院於乾隆十六年(1751)由鬱林知州南宮秀創建;十八年,知州段汝舟擴建學舍,後改為訓導署,書院移建於東郭側;嘉慶元年(1976)知州金國寶移建於義倉舊址,有前門、講堂、後堂、東西學舍等共29間;道光五年(1825)知州恆梧修文鑒亭,十一年(1831)知州王彥和重修大門,增建經義、治事兩廳;光緒十六年(1890)知州楊春改文鑒亭為藏書樓,高二層,各3間。士紳捐修大廳、后座、大門,書院歷置田產生息以供經費。清末改建為鬱林高等國小堂,1923年,改建為鬱林縣初級中學。書院院址為今古定國小校舍。蘇宗經倡修紫泉書院事,應當在道光年間,他在《詩草·卷二》第142頁中寫有“就紫泉書院席”一詩,敘述了他從鳳化歸里,官紳即聘請他到書院講學的情形,可作佐證。

蘇宗經《釃江詩草》刊刻後,一百多年來幾乎被湮沒了,幸得廣西桂林圖書館的仁人志士從抗日烽煙中冒死搶救了六船珍貴藏書,《釃江詩草》即在其中,成為孤本。我們看到的影印本,封面上尚印有“廣西省立桂林圖書館民國三十四年(1945)劫後存書”的印章。詩集分上下兩冊,原書為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仲春開雕,書前有楊兆晉的“釃江詩草序”、蘇宗經的“釃江詩草自序”和梁翰的“釃江詩草序”。目錄中分別列出卷一(自道光辛巳至庚寅)古今體詩136首;卷二(道光辛卯一年)古今體詩142首;卷三(自道光壬辰至丁酉)古今體詩129首;卷四(道光戊戌、己亥二年)古今體詩151首;卷五(道光庚子、辛丑二年)古今體詩93首;卷六(道光壬寅、癸卯二年)古今體詩86首;卷七(道光甲辰一年)古今體詩95首;卷八(道光乙巳一年)古今體詩101首;卷九(道光丙午一年)古今體詩168首;卷十(道光丁未、戊申二年)古今體詩119首;卷十一(道光乙酉一年)古今體詩50首;卷十二(道光庚戌一年)古今體詩105首;卷十三(鹹豐辛亥一年)古今體詩116首;卷十四(鹹豐壬子年)古今體詩152首;卷十五(鹹豐癸丑一年)古今體詩132首;卷十六(鹹豐甲寅一年)古今體詩139首;卷十七(鹹豐乙卯)古今體詩153首;卷十八(鹹豐丙辰)古今體詩105首;卷十九(鹹豐七年丁巳)古今詩80首;卷二十(鹹豐八年戊午)古今體詩87首;卷二十一(鹹豐九年己未)古今詩120首;卷二十二(鹹豐十年庚申時年六十八)古今體詩134首;卷二十三(鹹豐十一年辛酉)古今體詩133首;卷二十四(同治元年壬戌)古今體詩133首;卷二十五(同治二年癸亥)古今體詩80首;卷二十六(同治三年)古今體詩22首。合計全書二十六卷,2986首。每卷首均刻有“鬱林蘇宗經文庵氏著,男玉霖,孫龍愉、龍恂校”字樣。寫作時間自道光辛巳(1821)至同治三年(1863)期間,約42年,筆耕不綴,詩興連綿。其古今體詩包括七律、七絕、五事、五絕及歌行體等,涉及內容極廣,象這樣作品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在廣西曆代作家之中亦十分罕見。詩作中以詠物、紀游、贈友、紀事、述懷、詠史這幾類題材為最多。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詩者,立言之一端也,或直言,或曲言,或隱言,凡觸事、觸物、觸景、觸情,意之所在,借筆以達之。流連婉轉,味深而長,己之意得以伸,人之心可以感”。由於作者一生精於史學,故其詠史多而廣,且出人所料,如卷三的“讀史詠懷十九首”抒發了作者對先賢秦穆公、藺相如、廉頗、郭泰、諸葛亮、陶侃、黃憲、王通、裴行儉、婁師德、曹彬、呂蒙正、范仲淹、司馬光、范純仁、邵雍、劉元城、王守仁、郭汾陽十九位歷史人物的評價,客觀而科學,立論相當精確,自成一家之言。又如卷四的“勸士十章”苦口婆心規勸諸生為好人、宜力學、要立志、要立身、要守窮、要守分、勿攬訟、宜忍氣、絕洋菸、早納糧,至今讀起來,仍覺言簡意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詩集中還有不少展示家鄉鬱林風土人情的詩歌。如卷二十四的“田間”:“筇(音瓊)竹何堪步入城,田間野趣有閒情。曉觀山色占晴雨,日看溝流辨濁清。畦畔常聞螻蟈語,園邊偶聽鵂鶹聲。人家筵席多辭隙,淡泊饔餐(指早飯和晚飯)腹太平。”即描寫了田園風光,又反應了民間生活的清貧。卷二十一的“擾旱”,表達了作者“日日看天嘆久晴”的心情,體現了作者對民生的關注。又如描寫自己家鄉江岸村的景色:“釃江岸上得村名,後枕青山面向城。明鏡瀠回雙澗合,飛虹蜿蜒兩橋橫。百年松樹參天秀,六月荷香繞舍清。幾座樓台深竹里,唔咿常有讀書聲。”釃江是清灣江的一條小支流,“青山”是指牛暈嶺,“明鏡”是指池塘。詩中的松、竹、荷、青山、池塘、小橋和樓台,描繪出一幅恬淡幽美的鄉村風景圖。

書中最多的詩作是紀事一類,所記相當廣泛,有與朋友相酌,亦有夫妻恩愛;有父子情深,也有家庭歡樂之記述。更多的則是記述作者一生的經歷,對他影響較大的人和事。贈答詩多為贈予朋友、同事、親人,或和人韻,或獨自創作,不受局限。他的詠物詩多詠花草,如“春草”、“木棉花”、“芭蕉”、“菊”、“鳳仙花”、“白蓮”等,形象豐富,讓人引起種種聯想。述懷詩則多述自己的情懷,或苦悶,或閒適,或惆悵等,如“逍遙”、“雞鳴起坐”、“秋日曠懷”、“自遣”等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作品的思想基調是健康的,向上的。其詩歌中反映人民苦難的不是很多,但所記所述,均系真情實意。整部詩作,語言通俗易懂,詩如其人,不事雕飾。許多詩篇是人所未寫,人所未言,沒有拘束,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這也是這部《釃江詩草》的一大特色吧。

《廣西通志輯要》

清代出版的《廣西通志》有康熙刻本、雍正刻本以及嘉慶刻本。嘉慶刻本為嘉慶六年(1801)刻本,由時任廣西巡撫謝啟昆(1737-1802)所編。凡280卷,記事自先秦始,至嘉慶五年止。分訓典、表、略、錄、傳五大類,統22門。該志問世後,以內容豐富、體例完善而被列於各省志書之冠,為世人稱頌。但由於嘉慶《廣西通志》卷帙浩繁,難於披覽,蘇宗經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將謝啟昆《廣西通志》變其體例,析其條目,輯其原文,於翌年編纂成稿13卷。光緒十四年(1888)蘇宗經之子蘇器之將稿呈廣西布政使馬丕瑤,馬氏即委羊復禮(浙江海寧人,舉人,光緒間署鎮安府事)以書稿為基礎,從《昭忠錄》、《平桂紀略》、《股匪總錄》、《堂匪總錄》、《廣西道里表》等書中輯錄道光至光緒間(1821-1908)史料,增輯成16卷。還未及印刷,時已升任廣西巡撫的馬丕瑤又命夏敬頤(江西新建人,歷任鬱林知府、百色廳同知、潯州和桂林知府)稽之檔冊,重加釐訂,增輯續刻百色廳、歸順州(今靖西)的記載2卷,至此,全書終成18卷刻本傳世。

《廣西通志輯要》卷首列督修、原輯、增輯署名,收錄沈秉成、馬丕瑤等人序五則及凡例、目錄;卷末有夏敬頤、賴鶴年跋。正文以地統目,按省總及各府和直隸廳、州分冊,各系以分野、沿革、疆域、山川、城池、職官、學校、賦稅、宦績、謫宦、人物、流寓、勝跡、關隘、祠廟、水利等目。每府前還繪製有輿圖132幅。其所增人物、兵制目為多,僅臨桂籍人物就新添了陳繼昌、龍啟瑞、朱琦、王恩詳等人的傳略。該刻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天津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廣西圖書館和桂林圖書館。此外,桂林圖書館還珍藏蘇宗經的後人蘇玉霖的精鈔本。

編纂後的《廣西通志輯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便於披覽,堪稱善本。

《讀史管見》八卷

此書是蘇宗經的史學著作,書首有道光三十年(1850)廣西督學使孫鏘鳴所撰前序。全書640餘目,所述歷史上自古代,下迄明清。書中多引孔子、周公諸人語句,或據史實,或依經文,抒發己見,評論人物,內容比較龐雜。桂林圖書館有收藏。

《坊表錄》

此書是蘇宗經編輯的一部文摘類型的書刊。文章大部分是從《二十四史》和其他古籍摘錄,其主要內容是宣揚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勸人改惡從善。桂林圖書館有收藏。

蘇宗經的著述尚有《慎動齋文集》十八卷、《明史約編》三十卷和《名臣百詠》一卷。可惜上述三部著作廣西圖書館和桂林圖書館均未有收藏,在此就無法披露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