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文[鐵路勘測設計專家]

蘇子文[鐵路勘測設計專家]

蘇子文,鐵路勘測設計專家。長期從事鐵路勘測設計和科研工作。先後參與和主持過太焦、兗石、菏兗、新焦、北同蒲、大秦、京九、秦沈、哈大、京滬高速等包括國家重點工程在內的十幾條主要鐵路幹線的勘測設計工作。研發新技術,最佳化線路方案,解決了許多複雜的技術難題,提高了設計質量,節省了大量工程投資,為鐵路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蘇子文,1934年12月15日生於浙江省黃巖縣(現台州市)。少年

時就讀于海門鎮中心國小、台州中學海門分部。1950年2月直升臨海台州中學。1952年8月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鐵路系鐵道建築專業。1954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大連鐵道部東北設計分局參加鐵路勘測設計工作。1955年2月抽調到北京鐵道部幹部學校學習俄語。1956年4月分配到天津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跟隨前蘇聯專家謝爾巴可夫學習。1956年底前蘇聯專家離開後,調到院勘測處,先後參加了詹東線、石太線、濱牡林線、大鄭線和京原線等鐵路勘測設計工作。1963年晉升為工程師,1970年任太焦線總體設計負責人,後調到一總隊任專業工程師,1978年任一總隊總工程師。1979年任院副總工程師,1983年至1984年兼任技術室主任。1991年至1995年底任院總工程師,1993年10月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晉升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6年退休,任院專家組組長。1976年在唐山地震抗震救災中加入中國共產黨。40多年來,蘇子文長期從事鐵路選線設計工作,參與和主持過包括太焦、兗石、菏兗、新焦、北同蒲、大秦、京九、秦沈、哈大、京滬高速等國家重點工程在內的十幾條主要鐵路幹線的勘測設計工作,審定最佳化了很多重大線路方案和設計方案,確定了鐵路主要技術標準和設計原則,解決了許多複雜的技術問題,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工程投資。他積極組織科研,開發新技術,推動京滬高速鐵路的前期工作;參與和主持過的勘測設計項目多次獲獎。由於蘇子文業績突出,1991年他被評為大秦鐵路一期工程建設先進個人。

1988年至1990年蘇子文擔任中國鐵道學會線路委員會主任、副主任、1992年至1995年擔任天津鐵道學會副理事長。1989 年至1993年擔任中國測繪學會工程測量分會委員。1988年至2000年擔任天津市測繪學會副理事長。1999年被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聘為專家委員會委員。

主要成就

發展重載運輸

20世紀80年代鐵路重載運輸是世界許多國家競相發展的運輸模式。我國提出開發“三西”能源基地,修建大秦線,解決北路煤炭外運通路運輸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都寄希望於重載運輸技術。但當時在我國還是空白,許多新問題、新技術有待去解決。蘇子文擔任院副總工程師兼技術室主任,1985年後主管大秦線工作,他與設計人員一起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資料,反覆研究,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打破常規,制定出新的技術標準和設計原則。結合地形利用機車動力,突破現行規範,大膽採用輕車方向限制坡度大於重車方向的雙機坡(重車4‰、輕車12‰),站間距離加大到30公里;部分車站設定供萬噸列車使用1700米有效長度的會車線,從而減少了線路展線,縮短了線路長度;裝卸點採用環線設計,減少了設備規模;採用了長交路、輪乘制,節省機車車輛購置費3000多萬元,還少修一個機務段。為確保重載列車安全行駛,首次採用微機化調度集中系統、雙方向行車自動閉塞系統、單模光纜數字通信系統、第二代紅外軸溫監測系統。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設計質量,節省了大量的工程投資。

在工程設計上,蘇子文與設計人員一起密切同施工單位協作,採用重型軌道,加強路基基床,總結推廣重載路基設計施工工藝與測試技術,隧道採用“眼鏡法”(雙側壁導坑法)設計與施工技術以及電氣化、電力“四個兩合一”設計等新技術。秦皇島三期煤碼頭港站採用統管方案,環線設計、不摘鉤卸車,既節省工程,又縮短卸車時間,湖東編組站,主要供組織重載列車,縮減了設備規模。大秦線一期工程於1988年底建成通車。1990年5月大秦線進行了重載列車運行試驗,結果表明,機車、車輛、線路基礎設施和設備,完全能滿足開行萬噸重載列車的要求。

在大秦線二期工程設計中,蘇子文和設計人員一起在總結一期施工、運營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做了改進和完善。在設計過程中,他與設計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線路方案比選工作。通過設計複查不斷最佳化設計,降低工程造價。1992年全線配套建成。

國家驗收委員會認為,大秦選線和總體布局合理,採用的各項技術裝備先進,是我國建成的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重載單元列車運煤專線,其綜合技術水平和運輸能力達到20世紀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1996年,蘇子文組織了大秦線一億噸配套工程設計。1998年建成投產。大秦線開通以來,運量急增,滿足了各地對煤炭的需求,2003年運量達1.2億噸。其企業和社會效益顯著。

大秦線一期工程1991年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二期工程1995年獲鐵道部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大秦線獲全國最佳工程設計特等獎。

為滿足晉煤外運組織大秦線重載列車的需要,設定了18個裝煤點,大多分布在北同蒲線上。因此,國家要求對北同蒲線韓家嶺至朔縣段按開行重載單元列車進行電氣化改造。1984年,蘇子文與設計人員一起研究,深入現場,調查落實,完成該段開行重載單元列車運輸設備配套設計,國內首次採用了直供加回流線的供電方案,技術合理,投資最省。該線1993年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銅獎。裝煤點由於採用了進口裝煤漏斗倉不允許電力機車通過,需改用內燃機車。蘇子文組織有關專業協同攻關,發明了不落弓裝置,使電力機車不落弓通過漏斗倉,此技術在8個裝煤點上使用後,每套設計可為國家節省配套費2000多萬元,經濟效益顯著,現正在推廣使用。

蘇子文還把大秦線重載運輸技術推廣到其他線。20世紀80年代末,在修建朔縣至黃驊港的第二條運煤大通道時,蘇子文組織設計人員,在回訪並總結大秦線運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該線地形與運輸特點,制定了朔黃線的主要技術標準,以開行6000噸重載單元列車為主,選定了合理的線路走向,確定了分期投資的方案,年輸送能力達1億噸以上。該線一期工程於2001年建成通車,二期工程肅黃段增二線2004年建成,通車以來運量增長較快,2003年已達5300萬噸,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都很好。

1986年,準格爾煤炭經大秦線下海需要修建大同至準格爾鐵路,蘇子文決策其主要技術標準基本上採用重載運輸模式,預留1050米到發線有效長度和部分1700米會車線,目前該線運量增長很快,2004年擬增建第二線開行重載單元列車。

最佳化選線方案

蘇子文長期從事鐵路選線設計,參與和主持十幾條主要鐵路幹線的勘測設計工作,他深入實際,精心設計,選出了不少高質量的線路方案,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資金。

1978年至1984年,兗州至石臼所鐵路是一條供寶鋼和華東煤炭而修建的鐵路,該線臨沂至莒南段線路橫跨我國著名的沂沭斷裂帶,經過沂河和沐河。該段地質複雜,構造運動強烈,斷裂十分發育,為九度高烈度地震區,成為控制兗石線線路走向的關鍵。時任總隊總工程師、後為院副總工程師的蘇子文,親自與設計人員一起深入現場,調查研究線路方案,組織大面積地質測繪和綜合勘探工作,發現原選定橋位在安丘—莒縣和昌邑—大店兩個活動主幹斷裂間的大龍家—朱崔深斷陷區內。該深斷陷區南北長20公里,寬3.5~5.0公里,深80~140米,斷距大於40米。後經多橋位、地震地質綜合選線,合理選定了在深斷陷區北側通過的梨杭沭河橋位線路方案,沐河橋位基礎穩固可靠,為降低地震影響,以低路堤通過4條主幹斷裂帶。沂河橋位於魯西斷塊與沂沐斷裂帶交界處,斷裂發育構造複雜,經南北橋比選,採用了抗震條件較好的臨沂南橋位方案,這段線路經施工運營證明基礎可靠,線路走向合理。該段地震地質綜合選線1987年獲國家優秀工程勘察金獎。

石臼所站與港站並列受港區標高控制,設在深挖方內,不僅工程量大,還切斷天然排水系統,不能保證工期。蘇子文與設計人員研究提出提高港區標高的方案,在交通部一航院的配合下,採取提高翻車機標高和聯絡線採用6‰下坡等措施後,可減少土石方280 萬方,節省1550萬元,保證了工期。

兗州接軌方案,考慮了預留新菏兗線引入條件,使兗州地區鐵路結構合理。1985年國家驗收評價為,鐵路選線和沂沐河斷裂帶橋位選擇合理。兗石線1987年獲鐵道部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現今兗石線已成為晉煤外運南通道的組成部分,並已增建第二線,經濟效益顯著。

北京至九江鐵路是貫通南北的長大鐵路幹線,任丘至衡水段鐵路經過華北油田和滹沱河滯洪區。蘇子文在前期設計中,與設計人員一起深入現場,反覆調查,並與有關單位協商,經多方案比選,合理確定了經肅寧、東進西出衡水的線路走向方案,從油田邊緣通過,經過滯洪區上游邊緣,並擴大橋樑孔跨,以減少對滯洪區的影響,符合城市規劃,運輸作業順暢。衡水至商丘段線路走向受黃河特大橋橋位控制,蘇子文組織設計人員,共研究了4個黃河橋位線路方案。經現場調查,反覆比選,最後推薦孫口黃河橋位方案。該方案工程投資雖多1.4億元,但橋位好,經聊城和菏澤兩地市,有利於地方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還能充分利用菏澤和劉廟區段站。上述兩大線路走向方案,均得到鐵道部鑑定委員會審查批准。京九線總體設計1999年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

朔縣至黃驊港鐵路是銜接神朔鐵路,為開發神府東勝煤田,緩解晉煤外運而修建的我國第二條運煤大通道。該線神池南至原平段線路需跨越恆山山區。1983年朔石線曾做過朔縣至原平的雁門關越嶺隧道方案,該段可以利用它再從朔縣並行神朔線增建第二線至神池南,但是線路繞行較長。而神池南經寧武取直至原平段,距離短,高差大,地形困難,地質條件複雜,採煤區遍布,選線難度很大,尤其是寧武至原平段是北同蒲採用24‰大坡度展線越嶺地段。1988年,蘇子文在前期設計中,積極組織設計人員,深入現場,反覆調查,採用長大隧道,12‰大坡度,大站距,合理利用溝谷展線,研究了幾個不同越嶺隧道長度的線路走向方案,經過初測,進行大面積地質調查和綜合勘探,查明了不良地質,煤炭採空區和開採區,通過多方案比選,合理採用了避開不良地段和採空區,少壓煤的長梁山特長越嶺隧道(12780米)的線路方案。該方案雖多投資1.7億元,但可縮短運營長度66公里,節省年運營費929 萬元,節省機車車輛購置費9200萬元,具有較好的企業和社會效益。該方案得到鐵道部鑑定委員會審查批准。經施工運營證明,線路走向是合理的。

提高勘設質量

蘇子文任院副總工程師和總工程師期間,重視科技管理,發展新技術,促進設計質量的不斷提高。

積極推行限額設計。1987年秦沈線作為部限額設計試點,蘇子文認真組織總體組制定限額設計措施,親自深入現場逐隊檢查指導,改善方案,降低工程造價,努力把投資控制在限額之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後來,鐵道部在第三勘測設計院召開了現場經驗交流會,國家計委還轉發了該院的經驗。在院內推廣限額設計後,提高了設計質量,他主管的大秦線就是在總結秦沈線經驗基礎上,把總投資控制在限額之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積極發展航測技術。1983年航測技術首次在朔石線初測中套用,蘇子文組織勘測設計,研究制訂勘測程式和方法,深入現場,幫助解決技術問題,成功地總結出一套航測程式和工作方法,並推廣到其他線。蘇子文任院總工程師時,帶領技術處長等人到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等單位考察航測工作,提出了“加強航測工作的三年規劃”,為推動本院的航測工作奠定了基礎。

積極推行TQC(全面質量控制)和ISO9000認證工作。1989 年,蘇子文獲天津市TQC先進推進者稱號。1996年至1997年,他參與組織制定勘測設計質量手冊和程式檔案,通過了英國勞氏質量認證有限公司ISO9000認證。

重視發展新技術。蘇子文積極組織科研,推動電算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組織過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不少項目獲得鐵道部科技進步獎:“大同—北京—秦皇島間點線能力協調的研究”1987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大秦重載鐵路修建及運營管理新技術”1999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他在推動電算技術上,做出了很大努力,多項軟體獲國家或部優秀軟體獎,特別是他親自組織在發展各專業電算軟體的基礎上,實現了以站場、房建為龍頭的站後聯合設計軟體,得到各方面好評,為進一步實現勘測設計一體化創造了條件。

學術交流

蘇子文經常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會和項目論證諮詢評審工作。1986年隨中國代表團在波蘭參加華沙中波鐵路研討會。他多次參加國內重大工程項目和規劃的論證會,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幾次參加北方交通大學博士論文評審會,還多次參加鐵道部設計競標評審會以及科研項目的評審工作。

1998年退休後,蘇子文任本院專家組組長,參與項目方案競選,協助院總工程師研究解決重大技術問題,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

1999年,蘇子文被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聘為專家委員會委員。幾年來,作為專家組組長或成員參加過十幾條鐵路幹線和城際快速軌道交通項目的評估工作,提出過許多對建設方案和技術標準的改進意見,提高了前期立項工作質量。他還作為特邀專家對數條地方鐵路進行諮詢,提出了初期緩建工程和改善設計的很多建議,節省了大量投資。

蘇子文勤奮好學,不斷總結經驗。1962年曾編寫過《線路設計手冊》“既有線改建和增建第二線平面計算”一節的初稿,使理論與方法更為嚴謹系統。他在科技刊物上發表過多篇文章,還主審過《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編制綱要》一書,主編了《大秦重載鐵路工程總結》。

蘇子文作為20世紀90年代一名主管技術領導,對事業嚴謹執著,領導作風平和,為人胸懷坦蕩,處事光明磊落,生活簡樸節儉,待人真誠平等,體現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和老一代知識分子正直、謙遜的品質,贏得了普遍的讚譽和欽佩。他處事決策講究民主,不以勢壓人;他作風平和,不擺架子,不頤指氣使,表現出儒雅風範;他謹慎行事,專心自己的職責範圍,不越權干預,不為自己和身邊工作人員謀取私利;他為人低調,不喜張揚,對自己要求嚴格。

蘇子文現已70多歲,仍在默默耕耘,為發展鐵路勘測設計事業發揮著光和熱。

個人作品

[1] 蘇子文.開展限額設計控制工程造價.中國投資與建設,1992(1).

[2] 蘇子文.重載鐵路設計中幾個問題的探討.鐵道標準設計,1994(5).

[3] 蘇子文.大秦重載鐵路工程總結(主編).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

[4] 蘇子文.鐵路項目可行性研究編制綱要(主審).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6.

[5] 蘇子文,譯.用有限單元法分析彈性基礎上混凝土軌道板的套用.鐵道第三勘測設計院科技通信,1980(單行本).

[6] 蘇子文,譯.鋼軌的爬行及防治.鐵道建築,1959.

軼事典故

1934年12月15日 生於浙江省黃巖縣(現台州市)。

1954年 上海同濟大學鐵路系鐵道建築專業畢業。

1954-1955年 鐵道部東北設計分局實習生。

1955-1956年 鐵道部幹部學校學習俄文。

1956-1978年 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技術員、工程師、總體設計負責人。

1978-1979年 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總隊總工程師。

1979-1983年 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

1983-1984年 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兼技術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1984-1991年 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副總工程師。

1991-1995年 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96年至今 退休聘為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專家組組長。

1999年至今 兼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