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勒戰役

蘇勒戰役(德語:Schlacht von Schaulen;拉脫維亞語:Saules kauja;立陶宛語:Saulės mūšis或Šiaulių mūšis)是1236年9月22日在寶劍騎士團和異教徒薩莫吉希亞人之間展開的一場戰役。戰役中,48至60位騎士戰死,其中包括利沃尼亞騎士團團長沃爾克溫。這是騎士團在波羅的海沿岸遭受的最早一次大規模失利。最早在波羅的海沿岸成立的軍事修士會,寶劍騎士團被徹底擊敗,其餘部在1237年同意併入條頓騎士團。早先遭寶劍騎士團征服的庫洛尼亞人、瑟米加利亞人、色洛尼亞人、奧埃塞利亞人受這場戰役鼓舞,發起反抗。騎士團三十餘年對道加瓦河左岸的征服所帶來的成果化為烏有。為紀念這場戰役,2000年立陶宛議會和拉脫維亞議會宣布9月22日為波羅旳聯合日。

背景

寶劍騎士團在1202年於里加成立,其目標是征服波羅旳異教部落,並讓他們昄依基督教。到1230年代,在團長沃爾克溫的領導下,騎士團不得不面對財源緊張、人員減少和名聲惡劣的問題。騎士團與它的兩個最大支持者,格列高利九世教皇和神聖羅馬皇帝在愛沙尼亞問題上產生矛盾。但是,在1236年2月19日,教皇格列高利九世發布教宗詔書,宣布向立陶宛發動十字軍。他將目標放在薩摩吉希亞,計畫征服波羅的海沿岸,並與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接觸。但寶劍騎士團希望繼續沿道加瓦河擴張,有點不願向薩摩吉希亞進軍。1236年秋,一批十字軍從霍爾斯坦到來;他們希望加入戰鬥。沃爾克溫召集大軍,其中包括普斯科夫共和國利沃尼亞人、拉特加利亞人和愛沙尼亞人的部隊。

戰役經過

騎士團向西南進軍薩莫吉希亞,突襲並掠奪當地居民點。當地人只有幾天時間召集軍隊防衛。但是當這些人向北方回師時,在渡河時遭遇一群薩莫吉希亞人,來者不善。從霍爾斯坦過來的人拒絕步戰,以免在沼澤地失去戰馬,迫使騎士紮營度夜。第二天適值聖莫里茨日,這一天早晨,異教徒的主力部隊到達營區,這支部隊可能由維金塔斯公爵率領。立陶宛輕騎兵在短距離內投擲標槍,這種戰術對笨重的利沃尼亞重騎兵來說非常有效。而輕裝上陣的異教徒軍隊在這種沼澤地形也是占據優勢。基督教軍隊,包括沃爾克溫在內,都遭到異教徒軍隊殘殺,這使得利沃尼亞軍大亂。寶劍騎士團的本地輕裝部隊很快逃離戰場。那些試圖逃到里加的十字軍和騎士據稱被瑟米加利亞人殺死。

位置

這場戰役發生的確切位置無人所知。赫爾曼·德·瓦特伯格的《利沃尼亞編年史》提出這場戰爭發生在“蘇勒地區”(terramSauleorum)。傳統上,這個地方被認為是立陶宛的希奧利艾(德語:Schaulen,拉脫維亞語:Šauļi)或是包斯卡附近的韋茨紹萊小鎮。1965年德國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本寧霍文提出立陶宛約尼希基斯區的堯紐尼艾村為這次戰役的戰場。這個看法得到部分學者的支持,2010年立陶宛政府在堯紐尼艾村發起建立1個29米高的日晷,1個池塘和1個橡樹公園,以紀念這場戰役。位於穆沙河沿岸的亞紐奈以東10公里左右的帕穆希斯村頁被稱是戰役發生地。“蘇勒”(Saule/Saulė)在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中有“太陽“之意。

戰役影響

這場戰鬥使得寶劍騎士團——這個最先在波羅的海建立的騎士團受到了重創(有至少五十名騎士以及兩千多名士兵陣亡),其殘部不得不於1237年和比他晚介入波羅的海的條頓騎士團合併(但是依舊保存其建制)。這場戰鬥激起了之前被寶劍騎士團壓迫的諸如薩莫吉希亞人和斯米伽聯人等人民的反抗,沉重的打擊了基督徒的北方十字軍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