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宮

藥王宮

騰衝藥王宮,始建於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由醫藥界人士所倡建。清康熙末年,經住持子翁培修擴建,使其建築平面呈一葫蘆形狀。藥王宮不僅布局構思精妙,建築別具特色,亦是騰衝中醫藥行業發展歷史悠久的重要見證。

王宮歷史

騰衝藥王宮,為明代萬曆年間隨江西豐城鄧子龍將軍平叛至騰的軍醫李仲春所倡建,得醫藥界同道相贊,或捐俸、或捐資、或捐田共成其事。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竣工,初名清微宮,祀唐代名醫孫思邈並建有鄧子龍將軍祠。清康熙末年,藥王宮住持子翁將其培修拓展,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新建成五帝樓閣,使藥王宮建築平面呈一葫蘆形狀。鹹同年間,藥王宮毀於兵火,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新建廳樓。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騰衝醫學界在藥王宮內成立醫師公會。1951年,騰衝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組建醫藥供應社於藥王宮,數載後,擴建為騰衝縣製藥廠。製藥廠利用藥王宮殿宇為製藥車間並在其範圍內新建車間及其它附屬建築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藥王宮未能得到應有的保護,泥塑全毀,葫蘆形狀被人為改變,屋宇瀕臨倒塌,頓失舊觀。
1999年,騰衝城市道路建設規劃的光華西路延長線,道路縱貫藥王宮址,縣文管所給政府提出了保護藥王宮的建議,政府採納了建議將光華西路延長線避開藥王宮址。2002年初,香港龍華公司總裁捐人民幣五十萬元給縣製藥廠修復藥王宮,在文物管理所的監督指導下,現已修復宮門、五帝樓閣及大部圍牆。縣製藥廠已決定拆除建在藥王宮址內的車間及其它附屬建築,對藥王宮進行全面修復,使其恢復舊觀。
藥王宮占地面積8700.66平方米,建築平面呈一葫蘆形狀,由宮門、五帝樓、藥王殿、廳樓及其它附屬建築組成。地勢東高西低,宮門為葫蘆口,五帝樓為葫蘆頸,藥王殿、廳樓為葫蘆腹,蓮池為葫蘆底,圍牆為葫蘆殼,從宮門到蓮池,縱深112.5米。

王宮結構

宮門座西向東,為木構牌樓式建築,三開間,闊7.5米,明間兩柱置抱鼓石。由宮門入內,為一小天井,西北角一券門,門額書“別有洞天”四字,進入券門,沿北側東西向過道西下,直抵葫蘆底之蓮池。
由蓮池折而東上,沿中軸線上為廳樓、藥王殿、五帝樓,各殿依地勢逐級升高。廳樓座東向西,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三開間,面闊11.25米,一樓明間為進入藥王殿的通道。進入院內,前為藥王殿,建於台基之上,座東向西,為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建築,兩側廂房均為三開間平房,與廳樓構成一四合院。藥王殿面闊12米。
藥王殿後為五帝樓,座東向西,建於高台基之上,為重檐歇山頂閣樓式建築,梁檐柱枋施於彩繪,雕刻構圖簡潔,刀法明快。前廊石欄圍護。藥王廟原建築基本保存完好,宮門及五帝樓經修復,還其舊貌。五帝樓也為三開間,面闊9米。
藥王宮圍牆內為核心保護範圍,圍牆外四周各延伸15米為建設控制地帶,2003年4月騰衝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保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