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鑑賞

藝術鑑賞

藝術鑑賞又稱藝術欣賞,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藝術形象(意境)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藝術鑑賞能培養人們的品德,提高他們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情操;它能開發人們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寬認識;它是一種積極的娛樂方式,能娛情怡神,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等。

基本特點

定義:指讀者、觀眾、聽眾憑藉藝術作品而展開的-種積極的、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鑑賞的本身便是一種審美的二度創造。

性質:人們對藝術作品進行的非反思性的審美接受活動。是人們在接受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感知、情感、想像和理解等各種心理因素的複雜作用進行藝術再創造,並獲得審美享受的精神活動。

特徵:

①充滿著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②充滿著情感與想像。

③充滿著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造。

④充滿著審美通感與個人審美的偏愛與差異。

其他特點

感性認識(情)與理性認識(理)相統一;教育與娛樂相統一;享受與判斷相統一;制約性與能動性相統一;共同性與差異性相統一;審美經驗與“再創造”相統一。在藝術鑑賞中,鑑賞者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藝術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動、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思想認識、生活經驗、 藝術修養,通過聯想、想像和理解,去補充和豐富藝術形象,從而對藝術形象和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對形象和作品的意義進行“再評價”。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鑑賞中的“再創造”和“再評價”,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鑑賞。藝術鑑賞的過程是由淺入深的,大致上經歷了感官的審美愉悅、情感的審美體驗到理性的審美超越這三個層次。藝術鑑賞是 藝術批評的基礎,也是藝術作品發揮社會功用的必然途徑。

基本條件

1.藝術品必須是具有審美魅力、審美內涵、 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

2.鑑賞者必須是具有-定藝術素養、 文化知識、生活閱歷、審美能力的審美主體。

3.鑑賞者必須和審美鑑賞對象之間建構起相應的審美關係。

存在意義

概括起來講,藝術鑑賞作為-種審美再創造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藝術品必須通過鑑賞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

第二 鑑賞主體在藝術欣賞活動中,並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著審美再創造。

第三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藝術鑑賞同藝術創作-樣,也是人類自身主體力量在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

能力培養

第一 藝術鑑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大量鑑賞優秀作品的實踐。大量地、經常地鑑賞優秀的藝術作品,更是直接有助於人們藝術修養與鑑賞力的培養與提高。

第二 藝術鑑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熟悉和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規律。

第三 藝術鑑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定的歷史、文化知識。

第四 藝術鑑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相應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

第五 美育與藝術教育在培養和提高藝術鑑賞力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心理現象

1.藝術鑑賞中的多樣性與-致性

(1)多樣性

藝術鑑賞中的 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它反映出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樣性。藝術之所以包括文學、戲劇、電影、音樂、舞蹈、美術等許多不同的門類,正是為了滿足人們在藝術鑑賞方面的多樣性要求。而在每-個藝術門類中,又有許多不同的體裁和樣式。

(2)一致性

藝術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們的鑑賞需要和審美趣味也是多種多樣的,然而,藝術鑑賞的多樣性中又可以發現某種-致性,-致性正是寓於多樣性之中。

2.藝術鑑賞中的保守性與變異性

(1)保守性

鑑賞主體審美經驗中的定向期待視野,是指人們的鑑賞趣味習慣於按照某種傳統的趨向進行,具體表現為鑑賞活動中,人們的種種偏好與選擇,以及各種不同的欣賞方式與欣賞習慣,常常具有某種定勢或趨向。這些不同的傾向和方式往往與觀眾的文化層次和美學修養有關,也經常帶有時代與民族的共同特色。

(2)變異性

鑑賞主體審美經驗的創新期待視野,是指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的發展和大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得人們的欣賞習慣與審美趣味也隨之發生變化。

審美心理

(一)注意

1.鑑賞藝術作品,顯然離不開"注意"的心理功能。藝術鑑賞的最初階段。就需要鑑賞主體的整個心理機制進入-種特殊的審美注意或審美期待狀態,從日常生活的意識狀態進入到藝術鑑賞的審美心理狀態之中,使主體從實用功利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

2.在藝術鑑賞中,"注意"這個心理功能還有另外-個重要作用,這就是把感知、想像、聯想、情感、理解等諸多心理要素指向並集中於某-特定的藝術作品,並且保持相當-段時間的注意穩定性。

(二)感知

1.藝術鑑賞心理是以感知為基礎的,它包含感覺和較複雜的知覺。

2.藝術鑑賞活動的真正開始是感知藝術作品。藝術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於人們的感覺器官。藝術之所以區分為視覺藝術(如繪畫)、聽覺藝術(如音樂)和視聽藝術(如電影),正是由於這些藝術門類採用了不同的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因而作用於人們不同的感覺器官。

審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覺地完成的,但它卻是人的-種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在感知的後面潛藏著鑑賞主體的全部生活經驗,還有著聯想、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種 心理因素的積極參與。

(三)聯想

聯想可以分為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自由聯想和控制聯想等。

聯想在審美心理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和作用。通過聯想,不僅使得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內容更加豐富深刻,從而使藝術鑑賞活動不只是停留在對藝術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蘊含的更為內在的意義。音樂欣賞中,聯想這-心理活動大量存在。

藝術鑑賞中的聯想必須以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作為依據,不能離開作品的內容和情緒。這種聯想應當是在作品的啟發下。針對藝術形象而進行。

(四)想像

藝術創作不能離開想像,藝術鑑賞離開了想像,也同樣無法進行。想像可以分為創造想像和再造想像兩種類型。藝術鑑賞活動以再造想像為主,同時也包含有-定的創造想像。

藝術鑑賞活動中的想像與藝術創作活動中的想像二者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作為想像。二者都是飛躍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變化無窮,具有能動性和 創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須在後者的基礎上進行。鑑賞主體的想像必須以藝術作品為依據,只能在作品規定的範圍和情境中馳騁想像,藝術作品對鑑賞活動的想像起著規定、引導和制約的作用。

(五)情感

藝術鑑賞中,情感作為-種審美心理因素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強烈的情感體驗,正是審美活動區別於科學活動與道德意識活動的人為顯著的特點。

藝術鑑賞活動中,情感總是以注意和感知作為基礎。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總是針對特定的對象而產生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觸景生情",在藝術鑑賞中也有這種情形。

藝術鑑賞中的情感又與聯想和想像密不可分。-方面,聯想和想像常常受到鑑賞主體情感的影響;另-方面,這種聯想和想像又會進-步強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鑑賞中的聯想與想像總是以情感作為中介的。

(六)理解

藝術鑑賞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廣泛滲透在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活動中,構成完整的審美心理過程。因此,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於通常的邏輯思維,而是往往表現為-種似乎是不經思索直接達到對於藝術作品的理解。

藝術審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層含義:

首先,對於藝術作品內容的鑑賞離不開理解因素

其次,對於藝術作品形式的鑑賞離不開理解因素。

最後,對於每-部藝術作品內在意蘊和深刻哲理的認識。更不能脫離理解因素。

審美過程

1.藝術鑑賞中的審美直覺

所謂審美直覺,是指人們在 審美活動或藝術鑑賞活動中,對於審美對象或藝術形象具有-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使人剎那間暫時忘卻-切,聚精會神地觀賞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審美愉悅之中。許多西方美學家都提到過審美與藝術活動中的直覺性。

審美直覺的重要特點是直觀性和直接性。直觀性是指鑑賞主題必須親身參與和直接感受。而直接性常常表現為-種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領悟。這種把握或領悟又常常是在-瞬間完成,無須通過邏輯判斷或 理性思維。

2.藝術鑑賞中的審美體驗

藝術鑑賞中的審美體驗,作為整個審美過程的中心環節,是指鑑賞主體在審美直覺的基礎上,達到藝術審美活動的高潮階段。調動再創造的想像力和聯想力,激起豐富的情感,設身處地地生活到藝術作品之中,獲得心靈的審美愉悅,把外在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轉化為鑑賞者自身的生命活動。

審美體驗階段主要是鑑賞主體反作用於藝術作品,整個心理活動處於-種主動狀態,體現為-種積極的審美再創造活動。

在審美體驗中。鑑賞主體的審美想像越豐富,審美理解越透徹,那么他的審美情感就會越強烈、越深刻。

3.藝術鑑賞中的審美升華

作為藝術鑑賞活動的最高境界,審美升華是指鑑賞主體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達到-種精神的自由境界,通過藝術鑑賞的審美再創造活動,在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中直觀自身,實現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藝術鑑賞的審美升華,實際上就是鑑賞主體通過審美再創造活動,在鑑賞對象(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中直觀自身,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引起審美愉悅,產生美感。

教學運用

藝術鑑賞作為-種審美再創造活動,需要鑑賞主體在 藝術欣賞活動中,並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著審美再創造。它同藝術創作-樣,也是人類自身主體力量在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教育者要想將藝術鑑賞的這種規律有效地運用於教育教學活動,需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一)充分揣摩作品內涵

對藝術的欣賞不能僅僅停留在 藝術作品的表象,而是要從審美心理出發去感受作品、感受藝術家、感受作品的內涵。進而達到欣賞者和藝術家、個人審美經驗和普遍經驗的交融,甚至於使欣賞者得到更深層次的升華,這才是欣賞的真正含義。

(二)引導受教育者參與

藝術鑑賞活動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活動需要主體的直接參與。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動手實踐過程中去,親歷探究過程,通過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樂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為受教育者提供指導

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和審美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理性知識的引導。馬克思曾說:"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那你就必須是-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在欣賞中把感性經驗與理性經驗相結合,才能知道他是美的,更能了解他為什麼是美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怎樣將概念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講解給學生。要在-個系統性的整體教學中逐步發展,由低向高的發展。每個學生對作品的感性認識都是不同的,教師要讓學生在其指導下,通過與別人交流感受,然後在理性知識的指導下使學生個體感受與藝術家創造達到基本統-的境界。儘量保持-點學生個體的-些感受,從學生的長遠發展來看。這是有益的。

(四)自主探究,實現教育功能

藝術具有教育作用,這些都需要教師引導幫助學生分析審美客體的形象、情節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尤其是-些有感染力的細節需要深入挖掘,喚起學生的審美經驗來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再加以提出恰當的問題,引發心境共鳴。在這-過程中學生往往不能獨立完成由感知到共鳴的飛躍,需要教師幫助引發聯想、想像,使情感體驗得到強化進而達到情感共鳴。對於提出的問題不要急於得到統-的答案,而應該讓學生各抒己見,給予學生更大的思考,體驗空間,否則將影響學生的體驗過程。當然藝術的教育功能同道德教育迥然不同,更不是灌輸某種思想的宣傳工具。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以 審美價值為基礎的,具有美學的意義和藝術的魅力。在 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化"善"為"美".使藝術教育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種教育是使受教育者通過審美體驗進而淨化心靈。達到人格的完善。藝術鑑賞教育同時也具有娛樂功能,藝術的作用和功能是-個有機整體,通過"寓教於樂"來感染人,將藝術思想性寓於審美娛樂性之中。通過藝術欣賞教育,陶冶和淨化人的情感,來培養美好和諧的情感和心靈,從而實現人格的建構。

社會功能

它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提高鑑賞者的審美能力;它能培養人們的品德,提高他們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情操;它能開發人們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寬認識;它是一種積極的娛樂方式,能娛情怡神,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等。

鑑賞課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美學專業開設藝術鑑賞與審美藝術方向在職研究生,其課程設定為:

公共課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2.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3.英語

專業基礎課

1.中外哲學史 2.美學原理

3.美學史 4.中國藝術史

3.藝術品投資、經營與拍賣 4.書畫藝術鑑賞

專題講座(選開)

1、從實踐美學到生活美學

2、新媒體產品創意與策劃

3、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研究專題

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招商與運營

5、藝術終結與當代藝術發展

6、考古學技術與方法

7、藝術品收藏專題

圖書介紹

作者: 凌繼堯主編

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1-1

字數: 340000

版次: 1

頁數: 387

紙張: 膠版紙

S B N : 9787301111956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藝術 >> 藝術理論

定價:¥20.00

作者簡介

凌繼堯, 北京大學本科和研究生畢業,現為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們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評審組成員。著作有《西方美史》、《 美學十五講》、《古希臘羅馬至中世紀美學》(合著)、《藝術設計學》(合著),譯著有《 審美價值的本質》。

內容簡介

本書分九章,第一章總論藝術的定義,藝術的形成和發展,鑑賞的性質和特徵。其餘八章分別論述各種藝術門類的鑑賞,每一章基本分成兩部分: 中國部分和外國部分。用3萬字左右的篇幅,概述古今中外各門類藝術發展的歷史狀況和現實趨勢。在簡要的綜述以後,以歷史為線索串聯作品,經典作品的賞析自然貫穿在歷史進程之中。全書努力做到材料豐厚,既可見歷史的清晰脈絡,又不失詳細的作品分析。

本書的特色是:第一,“略小而見大,舉重而明輕。”藝術世界琳琅滿目,每種藝術都有許多種類和體裁,並且流派紛呈。

第二,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相結合。本書不是 藝術原理教科書,不以理論體系的嚴密和完備為圭臬,而是重點闡述對藝術的欣賞,但同時兼顧到一定的體系性。

目錄

第一章 藝術及其鑑賞

第一節 “藝術”概念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 藝術本性的多種解釋

第三節 藝術殿堂的建構

第四節 藝術發展的不平衡

第五節 藝術的鑑賞

第二章 繪畫鑑賞

第一節 繪畫的審美特徵

第二節 中國畫

第三節 油畫

第四節 版畫

第三章 音樂鑑賞

第一節 中國音樂

第二節 西方音樂

第四章 舞蹈鑑賞

第一節 舞蹈的基本藝術特徵

第二節 舞蹈的分類與類型

第三節 中國舞蹈的起源與發展

第四節 足尖美神——芭蕾的故事

第五節 現代舞

第六節 舞蹈鑑賞的基本準備

第五章 戲劇鑑賞

第一節 西方戲劇

第二節 中國戲劇

第六章 建築鑑賞

第一節 中國建築

第二節 西方建築

第七章 藝術設計鑑賞

第一節 中國手工業時代的產品與設計

第二節 西方的藝術設計

第八章 電影鑑賞

第一節 中國電影

第二節 外國電影

第九章 電視藝術鑑賞

第一節 電視藝術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電視劇藝術的分析與鑑賞

第三節 MTV/MV文化

第四節 電視舞蹈的鑑賞

第五節 電視廣告藝術鑑賞

後記

專業課

1. 設計美學 2.現代西方美學

3. 西方古典詩學 4.文化創意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

選修課(選開)

清華圖書

藝術鑑賞藝術鑑賞

作者:李偉權、李時、關瑩 ISBN:9787302334095

定價:30元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印刷日期:2013-8-9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的配套教材,力求做到學術性與可讀性、歷史回顧與現實思考、總結過往與願景展望的和諧統一,培養高校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提升其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實現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成為優秀的人力資源儲備。

儒、道、釋圓融通和的中國哲學與"天人二分"的西方哲學對文藝的演進以及內在精神的形成起著深刻而迥異的凝鑄作用。本書以此為總論,從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想品格等方面分別講述。然後再做分論,梳理文藝各門類樣式的發展脈絡、勾勒文藝各門類創造的大致景觀、解讀文藝各門類精神的神韻妙理、描述文藝各門類歷史的經典成就。

本書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藝術通識課類、公共基礎課類教材,也可作為社會各領域從事藝術研究與實踐人員的參考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