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瀉下療法

藏醫—瀉下療

概述

藏醫瀉下法是服用具有下瀉功效的方劑將臟腑病邪排出體外,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嫁吐蕃王赤德祖贊時帶去很多漢族的醫學書籍,後被編譯成《月王藥診》,此書是現存最早的藏醫書籍。書中專章講述瀉下療法。公元8世紀,宇妥·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也特書兩章闡述瀉下療法。後世的藏醫名著中皆有專章敘述。此法千餘年經久不衰,延用至今。

術前診察

【①診察能否使用瀉藥(見適應症及禁忌症項)。 ②診察施行瀉法的時機:疾病已屆成熟階段者;病邪已斂入胃中者;痞瘤已被攻破者;陳舊性疾病已被引發者;病勢正當亢盛期者。凡具備上述條件,可以施行瀉下法。否則不可濫用。因為,若瀉之過早,不能清除病根,過晚,則會促使疾病滋長,都達不到治病目的。③察患者體質:凡久病體力衰弱,不能進食,脈象無力,出現細而疾、顫抖、問歇脈者均忌用此法.】

術前準備

【①緩準備:除了突發性疾病,最短也要在7天前用湯劑或散劑收斂或匯聚已擴散的病邪,攻破痞瘤,促使瘟熱等病成熟。②急準備:急性發作疾病,在施行瀉下法的前2天,用煎煮野蒿全草、酒糟之水,溫洗全身,再以油脂(熱症用新酥油、寒症用植物油)塗擦、按摩全身(除腹部、膀胱外)。】

施行瀉下

【①清道劑:半夜時溫服長嘴訶子、大黃、亞大黃、光明鹽、蓽茇煎湯。服湯後,能瀉者為軟腹,腸鳴者為中腹,無反應者為硬腹。根據軟硬程度,決定瀉劑用量。如是硬腹,為劑量過小,不僅不易下瀉疾病,反而會誘發其它疾病;如為軟腹,為劑量過大,則造成泄瀉不止,損傷正精。上述清道劑有軟腹作用,使後服正式瀉劑不致引起嘔吐,並有防止銳瀉劑刺激胃腸等輔助作用. ②服藥方法:瀉下藥劑,分為湯、散、丸和藥油丸4種。年老和體弱者,宜服湯劑,因能掌握服用量。體質強壯,病勢亢盛者,服散劑為宜,有嘔吐情況者,宜服丸劑。腹部堅硬並有嘔吐者,服用藥油丸。向患者保密所用藥物,連續服瀉。對於服藥過久有厭藥情況者,藥物中摻和少量食物壓住藥味 。③服藥時間:一般在清晨空腹服用,服藥後用冷水漱口2~3次,再口[FS:PAGE]含蔗糖、藏糖等甜食,以防嘔吐。同時要安靜,少說話,不宜側臥,背靠枕頭蹲坐,放鬆肛門,不要憋住矢氣,欲瀉則瀉。④催瀉:服藥2~3次後,患者自覺胸懣和欲吐消失,不曾瀉出者,一般疾病可頻服開水,以助瀉下,但不可過遲或過早,如飲水過早(胸懣、欲吐未消失前)則會引起嘔吐,飲之過遲病邪不能排出。隆盛者,宜用骨湯催瀉;體弱者用藏糖湯;熱邪成熟而亢盛者,用雪水;黃水病及陳舊 熱病用黃牛溲湯催瀉。如瀉泄緩慢者,宜用長嘴訶子尖湯催瀉,不論寒熱症一般用開水加光明鹽頻頻催瀉,則能瀉下。⑤瀉下反應處理:在服藥瀉下過程中,如果患者因身體虛弱,出現神志不清,頻頻空嘔者,是隆風抬頭的緣故、可用油脂加肉豆寇研末的藥油塗抹按摩全身或四肢、掌心、並以酥油或藏糖焚火煙燻,內服骨汁湯抑制隆邪。 ⑥瀉下衡量標準:瀉下的次數,以30次為最宜,20次為中等,10次為下等。瀉物數量, 3L為最宜,2L為中等,1 L為下等,便色,色青而清稀如水者為上等,渾濁如痰者為中等,色如膽汁者為下等。是否需要繼續瀉下,必須依患者病情和體力而定,如病人體質強壯麗病邪沒有根除者,應繼續反覆催瀉;如病邪未除面正精已受損耗者,應即刻停止催瀉,以免發生不測,如病邪已除,盡瀉清水者,不 論患者體力強弱,應服藥止瀉。術後有些病者可能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必須採取措施,或進行搶救.】

善後調理 :

施治瀉下之後,飲食方面,宜食用米粥、炒青棵粥等不加鹽、油、肉的清淡飲食以補益身體。以後逐漸增加肉湯、稠粥等。特別對熱證類,如瘟熱症、疫熱症、波動熱症等在初發時便施瀉下藥者,宜進食冷水中加少許糌粑的粥、青稞粥,加水的乳酪等涼性飲食;陳舊熱症,宜進食黃牛肉肉湯,茶、涼開水等涼性飲食。寒證類疾病瀉下後,宜進食新鮮或陳舊羊肉湯、薄酒、融酥油、熱食等熱性飲食,量逐漸增加。否則,熱性疾病反用性熱的飲食,則生餘熱,寒性疾病反用性寒飲食,則息滅胃火,產生痞瘤。飲食調理最少也得連續半月之久。
適應症:凡瘟病已經成熟者,波動熱及熱病已成熟而亢盛者,中毒症已被斂殺者,六腑的熱性疾病,食積不化,痞瘤腫塊,浮腫、水腫,腎型水腫,培根木布症,黃水病,麻風,痛風,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蟲病,眼病朦朧症,陳舊性瘡瘍,特別是赤巴病,療效顯著。

禁忌症 :

凡身體衰弱,老年,孕婦,龍病患者,胃火衰弱者,肛門疾病,下泄龍上逆者,嘔吐,以及外傷,如子彈等異物遺留於體內疼痛者等,均不可使用本法。冬季不宜使用瀉下法。
優缺點:瀉下法有峻緩之分,峻瀉則易造成體虛,誘發龍型疾病,胃火衰敗。對此,須用熱性飲食和藥物扶助胃火。緩瀉容易留下病根,易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病情加重,特別易誘發培根病和赤巴病。對此,須用光明鹽、石榴等扶助胃火、補益身體。然而,瀉下法生效時,疾病能迅速根除,不誘發培根與赤巴型疾病。身體輕鬆有力,內臟功能加強,食慾增加,大小便正常。

原理探討:

藏醫理論認為,飲食起居不當,情緒變化,病邪侵入等因素,引起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則食物精微不能生化,滯留於胃腸等部位引起培根胃涎儲聚,日久濁垢瘀積乃成食痞塊。消化不良則使等火龍衰弱,不能將精華糟粕分離,糟粕流入精華的通道,致使赤巴留居不能製造精血,長久停留於肝臟,形成瀦聚、滴漏、潰散、蔓延,痞瘤症、水腫疾病、內臟膿瘍、痛風、黃膽、脈道痞塊、木布病、脾病等許多疾病。因此,不消化症為內科疾病的根源。瀉下法,利用藥力能迅速瀉下胃腸積食,養榮胃火,使胃腸功能正常。胃腸功能強盛,則營養生化、造血功能加強,因而疾病也會痊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