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盤谷寺

薊縣盤谷寺

薊縣盤谷寺,在盤山萬松寺東,居盤山之中。群峰圍繞,因寺在青溝之上,原名青溝禪院,清康熙賜今名。寺為清初智朴和尚創建,抗日戰爭中毀於兵火。

基本信息

簡介

歷史上的兩個盤谷之爭。韓愈的《送李願歸盤谷序》,使盤谷寺聞名遐邇。但我們中國有兩個盤谷寺,一個在濟源市,一個今在天津市薊縣。天津的盤山,實則是田盤,古有田盤先生隱居於此,且是清朝皇帝的行宮“靜寄山莊”所在,乾隆皇帝就去過那兒32次,他原先一直認為那兒就是韓愈文章寫的盤谷寺。後來,乾隆聽說在太行山下的濟源也有一個盤谷,便命河南巡撫阿思哈親自到濟源去調查求證。通過阿思哈察訪,李願所歸的盤谷確在濟源,而不是天津的田盤。
薊縣盤谷寺,在盤山萬松寺東,居盤山之中。群峰圍繞,因寺在青溝之上,原名青溝禪院,

清康熙賜今名。寺為清初智朴和尚創建,智朴本姓張,江蘇徐州人,35歲在盤山青溝結廬而居,經營起“青溝禪院”,後改名盤谷寺。 抗日戰爭中毀於兵火。智朴為明末名將,清軍入關後落髮為僧,隱屠寺內,著《盤山志》,死後葬於寺東南天門下。乾隆帝念其詩畫俱佳,才華過人,追贈進士。現存石頂、方亭,俗稱進士墳。初春寺內多杏花,智朴有詩:“杏花萬樹開,映日光皎潔,東風過嶺來,滿地翻晴雪。”寺內有乾隆帝題刻御碑。寺外有玉乳泉、石舫石、象石、天井石、洗心石、捧日石和文殊洞諸勝。天井石又稱仙泉石,石上有二尺深洞,內藏仙泉,如天井玉液,四季常清。

題記

盤谷寺盤谷寺

一聲清磐動耶靜;
萬疊浮雲假也真。
——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題盤谷寺
虛窗不礙疏還密;
潔徑何妨靜以深。
——佚名題盤谷寺

傳說

清代康熙皇帝一生共來盤山九次,與盤山盤谷寺的僧人智朴互相唱和,交往甚密。

乾隆皇帝的御碑乾隆皇帝的御碑

智朴號拙庵,徐州人,十五歲時出家為僧人,深得禪機。35歲時,智朴來到了盤山,在青溝結廬而居。青溝多虎豹,自從智朴在此結廬,兇惡的野獸都紛紛逃跑。他所經營的盤谷寺最初為青溝禪院,坐落在盤山中部,群山圍繞,環境清幽。康熙皇帝九次來盤山,幾乎都到盤谷寺參禪、觀賞。康熙十四年十月十三,幸盤谷寺等寺院,皆賜金。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一,幸盤谷寺,智朴接駕,承命口占詩一首“冷靜峰頭雲水香,六龍車駕幸山唐。百年勝靚唯今日,塊雨條風祝我皇。”該詩用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稱頌了康熙皇帝,流露出了喜悅的心情。康熙非常高興,御書唐詩一首並賜聯一副:“山從人面起,雲向馬頭生”。

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清聖祖甲申春謁陵迴鑾,路徑盤山,有僧智朴呈接駕詩。”甲申年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接駕詩為五律二首,一首寫道:“聖駕東行幸,祥雲五色從。仰天呈賦頌,就日想音容。咫尺猶千里,艱難近九重。恩光遍照處,還是舊盤峰”。“咫尺猶千里,艱難近九重”一句,表現了皇帝與普通僧人的地位懸殊。康熙皇帝依照智朴詩的原韻和詩二首。一首寫道“廿載常輕步,年華去莫從。古松分遠近,老衲自從容。問及當時景,猶疑隔嶺重。山高勞腳力,來往遍雲峰”。康熙皇帝稱讚了智朴的辛勞。智朴晚年,康熙皇帝又一次到盤谷寺,智朴做詩一首,詩云“老僧自愧成衰老,不似當年見我皇。”為報答“浩蕩”的皇恩,情願“祝延萬歲與千秋。”

康熙皇帝與詩僧智朴的交往中還有一段傳說。一年,康熙皇帝來到盤谷寺,忽然聞到一股胭脂的香味,便臉一沉,吟道“一進禪堂胭脂香,其中必是有嬌娘。”智朴稍加思索便答道:“三宮六院主獨占,小寺一個又何妨。”康熙皇帝氣得渾身打顫。這時,有母女二人從佛堂出來,經盤問,才知道原來她們母女是來進香還願的。康熙皇帝問智朴:“你剛才所說的是真是假?”智朴回答:“假做真時真亦假,狗尾續貂,和萬歲開個玩笑。”康熙皇帝不但沒有責怪智朴,反而重賞了智朴。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窺見康熙皇帝與智朴和尚的關係之密切,也表明了智朴的聰穎與機智。

代盛世帝王與一個普通僧人,詩詞交往之多,世所罕見。這一交往對於後來盤山的開發、寺廟的修建乃至智朴九閱寒暑完成《盤山志》的寫作都有著直接的關係。

詩文

中國人幾乎都學過韓愈的《送李願歸盤谷序》。這篇文章被多次收入中學語文、大學語文課本。這篇文章在開篇就說:“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

乾隆皇帝手書《送李願歸盤谷序》(局部)乾隆皇帝手書《送李願歸盤谷序》(局部)
,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鏇。友人李願居之。”

這裡所說的盤谷寺,就在今天我們濟源市克井鎮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距市區15公里左右。盤谷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依山而建。明洪武年間,古峰和尚主持寺院時重修,稱“十方大盤谷寺”,香火極盛,聞名遐邇。法屬寺院30餘座,遍及豫、晉、皖三省。清雍正後歷有修葺,為典雅玲瓏的四合院落,現存古建築有接官廳、山門、大雄寶殿、鐘鼓、東西廊房數十間等,均系清代建築。寺前有御碑亭,碑刻乾隆皇帝親書的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及其步韓愈韻的七言詩,書法如行雲流水,灑脫而凝重。西北有明初所建的四面五層密檐式舍利磚塔。東北500米高的茶壺龕摩崖石上刻著清乾隆皇帝親書的《盤谷考證》及“名山勝跡”四個大字。寺後谷內之盤石,宜雕硯台,

用其所雕之天壇硯(亦稱盤硯),為我國名硯之一。
這裡最值得一看的,還是韓愈寫的唐朝第一文——《《送李願歸盤谷寺序》。

李願是韓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詳。但其墓在盤谷寺下邊的今大社村,現在墓也找不到了,在熱心的學校孟校長的指點下,我們最後才在大路邊找到。據明成化年間編撰的《河南總志》記載:“李願,濟源人,貧居不仕。好讀書,嗜山水,隱居盤谷。”墓碑上記載李願,隴西人。有專家研究,李願唐初遷居濟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