蔵要

編者

[近代]歐陽漸呂澄

簡介

《藏要》,三輯,收佛書七十種,四百餘卷,近代歐陽漸、呂澄編校。支那內學院於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出版第一輯,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二輯。一九八五年,金陵刻經處將當時尚未完成的零本編為第三輯,與前二輯一起成套出版。另有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和上海書店的影印本。
支那內學院稟承楊文會編輯《大藏輯要》,進而對歷代刻印的大藏經進行整理考訂的遺訓,本著「講學以刻經」的辦學方針,自一九二七年起,即組織人力,用新的研究方法在全部藏經中選擇要典,校勘文字,編輯一套精要的佛經叢書《藏要》。儘量搜羅國外校印的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及康藏各種刻本的西藏大藏經,比較研求,對漢文翻譯的藏經重加考證,以為佛學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獻基礎。原計畫將菩薩藏、聲聞藏中之經律論、西土此方著述,抉其要分為六輯;然後以此為基礎徹底整理全藏,刻成比較可靠的定本。歐陽漸把編《藏要》和《晚年定論》視作有生之年發願完成的二大工作。
《藏要》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用科學嚴謹的方法編校的佛典選集,最初目的是為今後徹底整理全藏作準備。一九四○年,歐陽漸在《精刻大藏經緣起》中,提出整理藏經的三大要事:一、刪蕪;二、嚴部;三、考訂。對於大量宋元明清以來從無整理的中土著述,提出「余付藏外,任世沉浮」的主張。由此亦可一窺未及完成的《藏要》後三輯的編輯理路。《藏要》在文字上重新標點、校勘,揀除偽似,並寫有敘論,為後人研究提供了種種方便。此書印行後,國內外學者好評如潮,其中一部分曾被日本各佛教大學作為課本使用,有些為印度國際大學用作研究資料。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四卷十餘冊,凡《藏要》所收者,皆視為善本而優先選用之。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等機構,除翻印全書外,還將《敘文》結集成單行本出版。

編校方法

《藏要》的編校方法是:第一、採取刻校、譯校、類校三周校勘方式,在校勘文字上一變從來重視高麗本的偏向,而在刻校方面取南宋後思溪版藏經為底本,勘以北宋福州及高麗新雕版,誤文奪字,皆訂正註明。第二、在譯校方面,對譯文內錯落晦澀的地方,擇要用原典或異譯本來證文,並加標註。第三、在類校方面,取有關義解之異籍參證,分清段落,剖析章句,並闡明學說上的相關聯繫,如《寶德藏經》注出所攝《五分般若》之處(注《五分》印本某頁某行)、《佛地經論》注出所據戒賢釋論之文(注戒賢論同或缺)、《成實論》注出成實宗所立之章門(依《大乘義章》注某章某段)、《俱舍論》注出薩婆多難解之餘義(依《順正理論》注某卷)等。第四、對書中的重要義理,用提要體裁寫成敘,以供學人了解,歐陽漸對二十餘種重要經論作了敘文,對各書的傳承和前後變化,皆能窮源竟委,扼其學說大意。

內容

第一輯收經十一種,律三種,論十一種,共二十八冊,分裝甲乙丙丁四函。卷首為《藏要》總敘,概述經典的要義及收錄原則,認為本輯所收,為經律論三藏中「要中之要」。下按原書編號標出所選佛典的譯本、卷數和在本輯中的冊數:
一、《大般若經·第二分·舍利子般若》,唐·玄奘譯,選卷四百一至四百五(第一冊)。歐陽漸有《大般若經十六分總敘》及《大般若經第二分品目舍利子般若四品敘》;呂澄有校勘說明。《大般若經·第二分·方便般若》,選卷四百五十九至四百七十八(第二至四冊)。歐陽漸有《方便般若二十品目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二、《大般若經·第五分》,選卷五百五十六至五百六十五(第五、六冊)。歐陽漸有《大般若經第五分品目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三、《華嚴經·十地品》,唐·實叉難陀譯,選卷三十四至三十九(第七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四、《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全四卷(第八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五、《大般涅盤經·迦葉品》,北涼·曇無讖譯,選卷三十三至三十八(第九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六、《解深密經》,唐·玄奘譯,全五卷。第十冊。歐陽漸有《解深密經品目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七、《大菩薩藏經·般若品》,唐·玄奘譯,選卷十六至十九(十一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八、《勝鬘師子吼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全一卷(十一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九、《大寶積經·無量壽會》,唐·菩提流志譯,選卷十七、十八(十一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十、《妙法蓮華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全七卷。十二、十三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十一、《雜阿含經·緣起誦》,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選卷十一、十二;附《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三、四〈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二〉(十四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以上大乘經十種,小乘經一種。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菩薩乘有正軌,有便道。乘乎正軌又有不易之則曰境行果,依此抉擇而得四經:一曰《大般若經》,二曰《華嚴經》,行菩薩乘有不易之則,一曰因果、二曰差別:因果者,運用之妙,《般若》盡之;差別者,境界不同,《華嚴》盡之;故《般若》、《華嚴》者,菩薩正軌之行也。三曰《楞伽經》,古學一百八句,一切自心所現,今學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知法、知義於此廣博,故《楞伽經》者,菩薩正軌之境也。四曰《大涅盤經》,我皆令入涅盤而滅度之,此佛出世大事因緣,對機則四鄔柁南,畢竟則常樂我淨,見性而已,又多乎哉?是故《大涅盤經》者,菩薩正軌之果也。《解深密經》,境行果三都約其要。《菩薩藏經》,但約行中因果差別。《勝鬘》明識,屬隸《楞伽》。《無量壽經》,是方便道;《法華》則經中之楬櫫者也。聲聞舉一,曰《雜阿含》,佛言諸佛世尊具大智力,總攝諸法,安處四種鄔柁南中,輾轉傳來,是名《阿含》,傳此四句是名《阿含》,《瑜伽》五分釋《雜含》多,大小溝通,《阿含》亦大故也。」
十二、《菩薩戒本》及《菩薩戒羯磨文》,彌勒說,玄奘譯(十五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十三、《十誦比丘戒本》,鳩摩羅什譯;附錄「十誦比丘眾學法三本類勘表」。《十誦羯磨比丘要用》,劉宋·僧璩依律撰出(十五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十四、《善見律毗婆沙·序品》,蕭齊僧伽跋陀羅譯,選三卷(十五冊)。呂澄有校勘說明。
以上大乘律一種,小乘律二種。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律三者,《地持善戒》,譯非全文,是故戒本羯磨,應抉《瑜伽》為大乘律。北方小戒,論其圓通,《僧祇》為最;究其嚴密,《十誦》為尤,《四分》、《五分》及迦葉維,嚴不及《十誦》,通不及《僧祇》,是故戒本羯磨,唯獨取於《十誦》。南方小戒,此土傳來,但見《善見律》,錄序而已。」
十五、《中論》,青目釋,鳩摩羅什譯,全四卷(十六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十六、《辨中邊論》,世親造,玄奘譯,全三卷(十七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十七、《大智度論·初品》,龍樹造,鳩摩羅什譯,選卷一至三十四(十八至二十二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十八、《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彌勒說,玄奘譯,選卷三十五至五十(二十三、二十四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十九、《集論》,無著造,玄奘譯,全七卷(二十五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二十、《攝大乘論》,無著造,玄奘譯,全三卷(十七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二十一、《二十唯識論》,世親造,玄奘譯,全一卷(二十五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二十二、《成唯識論》,玄奘譯,全十卷(二十六、二十七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二十三、《因明正理門論》,大域龍造,玄奘譯,全一卷(二十五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二十四、《品類足論·辯千問品》,世友造,玄奘譯,選卷十至十七;附錄三種毗曇法門對照表(二十八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二十五、《異部宗輪論》,世友造,玄奘譯,全一卷(二十八冊)。歐陽漸有《敘》;呂澄有校勘說明。
以上大小乘十一種論典,歐陽漸敘選編理由如次:「摩訶衍義,創始於龍樹,充量於無著。合之則相圓,分之則義窒,豈空有之或異,實偏依之各詳。《中論》談遍計空,《辯中邊論》談依他有,中之義備也。《大智度論》,釋經論中詳一切法,而詳於對小;《瑜伽師地論》,宗經論中詳一切法,而詳於自大。龍樹毗曇為《智論》,無著毗曇為《集論》,是則乘之事備也。唯識為入道之體,《攝論》創始於其先,《二十唯識》、《成唯識論》昌於其後。因明為揀外之用,而《理門論》者,則又基本之作也。毗曇多種,六《足》為精,《集論》為大乘毗曇之終,《品類足論》為小乘毗曇之始,龍樹、無著皆所宗矣。其餘部執,則《異部宗輪論》亦足知概。」
第二輯收經八種,律六種,論十三種。卷前有歐陽漸所作本輯總敘,將本輯與第一輯所收經典一一對照比較;並新增呂澄所作《藏要第二輯校例》。
一、《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宋·法賢譯,全三卷(一冊)。
二、《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玄奘譯,全一卷(一冊)。
歐陽漸總敘曰:「般若道場,聞者記錄或廣或略,或以長行,或以偈頌。一輯於長行略廣,五分中撮其大凡;二輯則舉《寶德藏經》三十二品偈頌。讀者若先頌後長行,此經猶前溫陀南;若先長行後頌,此經則後溫陀南也。《心經》談空三昧,是舍利子般若類;《金剛》談無相三昧,是須菩提般若類也。」
三、《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回向品》,唐·實叉難陀譯,選卷二十三至三十三(二、三冊)。歐陽漸有《華嚴經品目敘》,並作本品敘。其卷首總敘曰:「一輯舉《華嚴》根本為〈十地〉,二輯舉《華嚴》臨入為〈十向〉,小大、自他、理事,無不資力回向以為轉移也。」
四、《大般涅盤經·師子吼菩薩品》,北涼·曇無讖譯,選卷二十七至三十二(四冊)。歐陽漸有《大涅盤經·師子吼品敘》及《大般涅盤經師子吼科判》。其卷首總敘曰:「一輯《涅盤》,舉〈迦葉〉法用;二輯《涅盤》,舉〈師吼〉法義,用以示善巧義以示切要也。」
五、《無盡意菩薩經》,劉宋·智嚴共寶雲譯,全四卷(五冊)。歐陽漸有《敘》。其卷首總敘曰:「《般若》以殊特義,說行中因果義;《無盡意經》則以平等義,說行中因果義也。」
六、《維摩詰所說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全三卷(五冊)。歐陽漸有《敘》及《維摩詰經科文》。其卷首總敘曰:「又《般若》、《華嚴》諸經,以殊特義說境行果義;而《維摩詰經》,亦以平等義說境行果義也。方便利他,真俗神通,行菩薩行,見十方佛。世俗以之為神奇,大道以之為通途也。」
七、《佛說長阿含經·第一分》,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選卷一至卷五(六冊)。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雜含》五誦,深於談禪;《長含》四分,詳於破執。一輯、二輯,都舉其初而已。」
八、《法句經》,法救撰,吳·維只難等譯,全二卷(六冊)。本經與《長阿含經》二部,為小乘經典,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法句經》者,要偈多存,古經猶聚。誠根據之有由,而小藏之精要歟!」
九、《四分戒本》(曇無德出),後秦·佛陀耶舍譯,全一卷;附錄四分巴利二本眾學法對照表(七冊)。
十、《彌沙塞五分戒本》,劉宋·佛陀什等譯,全一卷(七冊)。
十一、《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全一卷(七冊)。
十二、《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唐·義淨譯,全一卷,附錄淨譯藏譯二本眾學法對勘表(七冊)。
十三、《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全一卷(七冊)。
十四、《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勝友集,唐·義淨譯,全十四卷(八、九冊)。
本輯收律部六種,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一輯所舉,《十誦》、《善見》而已。二輯則法藏之《四分》、化地之《五分》、飲光之《解脫》、有部之《戒經》、大眾之《僧祇》,無不次第舉其戒本,而使八家部執,詳略異同,比例研求,堪資取捨,則戒學之大營也。復舉有部《律攝》,以四句頌攝戒多事,復敘戒文隨事分釋。文則視廣律為簡,義則較廣律為繁。研戒之初,莫此為便。又戒學之切要也。」
十五、《十二門論》,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全一卷(十冊)。
十六、《百論》,婆藪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全二卷(十冊)。
十七、《廣百論本》附〈教誡弟子品釋〉,聖天造本,護法造釋,玄奘譯,全二卷(十冊)。
十八、《大乘中觀釋論》,安慧造,宋·惟淨等譯,全十卷(十一冊)。
十九、《究竟一乘寶性論》,元魏·勒那摩提譯,全五卷(十二冊)。
以上與龍樹中觀學有關之五部論典,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龍樹《中論》,大小染淨,三科十二支,二取二空,賅攝於四百四十六偈,闡揚空義,汪噦大哉。而無以示入德之門,於是抉擇《中論》,約為十二以示之門。初三因緣觀空,次三相觀空,次二生滅變異觀空,後四因果作者時生以觀空是也。提婆推演《中論》,作瑜伽行四百頌,未能全來,所來者《百論》十品,罪福、神我、一、異、情、塵、因、果、常、空而已。又《廣百論》八品,常、我、時、見、根、邊、相、誡,為四百頌之後二百頌而已。然外內之論義,既已詳盡,《中論》之法門,亦復增多。談空之義,至矣極矣!雖然,教誡弟子毋惡取空,當留意也。詮釋《中論》,此土唯三。青目既舉於前,安慧當續於後,故繼於《中觀釋論》也。《寶性論》者,依《陀羅尼自在王經》,以七金剛句攝一切佛法。《自在王經》與《大涅盤經》,均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菩提功德,利眾生業,皆所以見性。三寶一歸,但指不同,初無歧異。然所謂一切空者,見性涅盤是也。上來五論,皆龍樹學也。」
二十、《瑜伽師地論·抉擇分·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彌勒說,玄奘譯,選卷五十一至五十七(十三冊)。
二十一、《大乘莊嚴經論》,無著造,唐·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全十三卷(十四、五冊)。
二十二、《觀所緣論釋》,護法造,唐·義淨譯,全一卷(十六冊)。
二十三、《佛地經論》,親光等造,玄奘譯,七卷(十六冊)。
二十四、《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造,玄奘譯,一卷(十六冊)。
以上與無著、世親系瑜伽行派有關之五部論典,歐陽漸於卷首總敘曰:「一輯舉菩薩行,二輯舉菩薩境。五識意地抉擇,則唯識了義境也。《莊嚴》與〈菩薩地〉諸品,名同而義別,西域不嫻不能弘法,蓋菩薩行之推廣談,與菩薩地功用無或殊也。《觀所緣》,則唯識相分自內而已。此宗談果,莫詳於《佛地論》。四智心品為用,清淨法界為體,菩提、涅盤二轉依義,體用須明也。一輯《門論》,談因明原理。二輯《入論》,談因明作法而已。上來五論,皆無著學也。」
二十五、《菩提行經》,龍樹集,宋·天息災譯,全四卷(十二冊)。卷首總敘曰:「抉集群經,贊發菩提心,修行六度,回向眾生,非龍樹所作,而談空義大破瑜伽,倘亦龍樹學歟?」
二十六、《成實論》,訶梨跋摩造,鳩摩羅什譯,全二十卷(十七至十九冊)。
二十七、《阿毗達磨俱舍論》附本頌,世親造,玄奘譯,全三十一卷(二十至二十四冊)。
以上二部小乘論典,卷首總敘曰:「小趣大者,《成實》入《般若》之半途,《俱舍》造《瑜伽》之中路。欲探大乘由來,二論誠不可不讀也。」
第三輯尚未編峻,故卷首無總敘及目錄,所收經典的編號目次亦有錯漏。計收經十一種,律二種,論十種:
一、《大般若經第十六分》,玄奘譯,選卷五百九十二至六百卷(一冊)。歐陽漸有《敘》,並附《大般若經第十六分大科》。
二、《華嚴行位七品讀》,選錄《華嚴經》〈淨行品第十一〉、〈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十行品第二十一〉、〈十無盡藏品第二十二〉、〈十忍品第二十九〉、〈普賢行品第三十六〉等七品(二冊)。前有呂澄簡短說明。
《首楞嚴三昧經》,鳩摩羅什譯,全三卷(二冊)。
三、《大般涅盤經·正法分》,北涼·曇無讖譯,選卷三至卷十(三冊)。歐陽漸有《敘》。
四、《大寶積經·普明會》(失譯),附錄一:晉譯《摩訶衍寶嚴經》「勝解勝利」段;附錄二:《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及八七〈菩薩地抉擇釋〉(四冊)。
五、《虛空藏問經·抉擇分》,唐·不空譯,選四卷,卷首序分不錄(四冊)。
六、《合部金光明經·正宗分》,據尼泊爾梵本、失譯藏文本等合本,選四卷(五冊)。歐陽漸有《敘》。
八、《大乘密嚴經》,不空譯,全三卷(六冊)。歐陽漸有《敘》,並附《大乘密嚴經科文》。
九、《中阿含經·雙品》,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選卷四十八、四十九(七冊)。
《佛說義足經》,吳·支謙譯,全二卷(七冊)。
十二、《清淨毗尼方廣經》,鳩摩羅什譯,全一卷(七冊)。
十四、《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唐·義淨譯,全十卷(八冊)。
十五、《十住毗婆娑論》,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全十五卷(九、十冊)。
十七、《菩提資糧論》,龍樹造,自在釋,隋·達摩桫多譯,全六卷;附:《菩提資糧論大科》(十一冊)。
十八、《六門教授習定論》,無著本,世親釋,義淨譯,全一卷(十一冊)。
十六、《顯揚聖教論》,無著造,玄奘譯,全二十卷;附:《顯揚聖教論大科》(十二至十四冊)。
《大乘掌珍論》,清辯造,玄奘譯,全二卷;附:《大乘掌珍論科文》(十五冊)。
《成唯識寶生論》(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護法造,義淨譯,全五卷;附:《成唯識寶生論科目》(十五冊)。
二十一、《舍利弗阿毗曇論·非問分道品》,後秦·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譯,選卷十三至十四(十六冊)。
《三法度論》,世賢本,眾軍釋,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全三卷(十六冊)。
《解脫道論》,優波底沙造,僧伽婆羅譯,全九卷(十七冊)。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經目梵本保存情況

第一輯
大般若經第二分 (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大般若經第五分 (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華嚴經十地品(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楞伽經 (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大般涅盤經(梵本僅存殘片,但迦葉品不存)
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被《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引用部分的梵本存,松田和信部分輯錄,藏要未利用)
菩薩藏經 (西藏羅布林卡存梵本,但尚未校勘,羅炤目錄揭載)
勝鬘經 (存《究竟一乘寶性論》引述《勝鬘經》二十五次的梵文,以及《集菩薩學論》所引一次的梵文,宇井伯壽輯錄,藏要未利用)
無量夀經(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法華經(梵本存中亞本與尼泊爾本兩個系統,藏要已利用尼泊爾系統)
雜阿含經(巴利語全,梵語及犍陀羅語存殘片)
瑜伽菩薩戒本羯磨(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十誦戒本羯磨(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善見律毗婆沙序品(巴利本存,藏要已利用)
中論(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辯中邊論(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大智度論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本地分的絕大部分以及攝抉擇分的一部分存梵本,菩薩地梵本全,藏要未利用)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梵本存部分,藏要未利用)
攝大乘論
二十唯識論(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成唯識論(安慧釋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因明正理門論
品類足論
異部宗輪論
第二輯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回向品(《集菩薩學論》引用部分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大般涅盤經師子吼菩薩品(梵本僅存殘片,但師子吼菩薩品不存)
無盡意菩薩經(《集菩薩學論》引用部分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維摩詰所說經(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佛說長阿含經(梵本存部分,藏要未利用,巴利本存,藏要已利用)
法句經(巴利、梵、犍陀羅、俗語本存,藏要僅利用巴利本)
四分戒本
彌沙塞五分戒本
解脫戒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摩訶僧祗律大比丘戒本(大眾部之說出世部戒本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十二門論
百論
廣百論本附教誡弟子品釋(梵本存部分,藏要未利用)
大乘中觀釋論
究竟一乘寶性論(梵本存部分,藏要未利用)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西藏及俄國藏梵本,尚未校勘)
大乘莊嚴經論(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觀所緣論釋(從其他論典的引用中可找出數頌梵文,藏要未利用)
佛地經論
因明入正理論(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菩提行經(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成實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梵本存)
第三輯
大般若經 第十六分(梵本存,藏要已利用)
華嚴行位七品讀
大涅盤經正法分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虛空藏問經抉擇分
合部金光明經正宗分(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義足經(巴利本存,藏要已利用)
密嚴經
中阿含經雙品(巴利本存,藏要已利用)
清淨毗尼方廣經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梵本存,藏要未利用)
十住毗婆沙論
顯揚聖教論
菩提資糧論
六門教授習定論(只有第三頌梵文引用於《唯識三十頌安慧釋》之中)
大乘掌珍論(該論類似於《中觀心論》的簡略,後者大部分梵本存)
成唯識寶生論
舍利弗阿毗曇
三法度論
解脫道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