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育種

蔬菜育種改進蔬菜經濟性狀的遺傳模式的技術。作物育種的重要組成部分。

蔬菜育種

正文

改進蔬菜經濟性狀的遺傳模式的技術。作物育種的重要組成部分。
育種目標 確定蔬菜的育種目標時,除考慮作物育種的一般要求外,常需著重考慮下列特點:①蔬菜的種類遠多於糧食作物和其他經濟作物;人們的消費需要也更為複雜多樣。這就對育種提出了增加蔬菜種類的要求。同時,大部分蔬菜產品的含水量都很高,不耐貯藏運輸,又要求通過育種提供成熟期不同(早、中、晚熟)、耐貯藏運輸以及適於各種不同的加工方法的品種,以便為蔬菜生產提供合理的品種組合,保證蔬菜的周年均衡供應和出口貿易等需要。②蔬菜作為一種副食品是人類獲取各種維生素、胺基酸、礦質元素、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的主要來源,因此品質育種對蔬菜作物尤為重要。③蔬菜多為專業化栽培,同一地區連年集中種植蔬菜,這種情況極易導致病原物的積累。長期大量施用農藥又篩選了病原物,提高了其抗藥性。因此抗病育種不但對減少損失、改進品質有重要意義,而且可減少農藥施用量,減輕環境污染,並可降低生產成本。
育種方法 基本方法和途徑與一般農作物類似。除引種、選種外,以常規雜交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植物)為主。其他方法結合不同的育種目標適當選用。
雜交育種 大部分蔬菜新品種,如中國的著名蔬菜品種“津研一號”、“津研二號”黃瓜,“石特一號”大白菜,“早粉一號”番茄等多用此法育成。新近的動向是通過多親(系)雜交將多種優良性狀綜合於一個雜種中,以滿足現代育種的複雜要求,育成標準更高的高級品種。如番茄新品種“克瑞柯”,就同時具有豐產、抗熱、抗裂果、抗病等優點。用栽培種與野生種進行遠緣雜交以選育抗病品種,也已在番茄育種和馬鈴薯育種中取得突出成就。日本還通過白菜甘藍的遠緣雜交,合成了“白藍”新種。
雜種優勢利用 大多數蔬菜作物的雜種優勢極為顯著。在利用蔬菜雜種一代、實現蔬菜生產的良種化和雜種化方面,日本、美國、荷蘭和保加利亞等國的成就較大,番茄、黃瓜洋蔥胡蘿蔔、甘藍、白菜、菠菜等一代雜種的套用尤為普遍。中國的甘藍、大白菜、黃瓜、番茄和辣椒等蔬菜作物也有不少著名的一代雜種。雄性不育系在洋蔥、胡蘿蔔上的套用以美國最早。十字花科自交不親和系(白菜、甘藍、蘿蔔)的研究利用則以日本的成就較大。中國在大白菜、不結球白菜等的育種上,用“雄性不育兩用系”(AB系)育成了不少優良的一代雜種。蘿蔔雄性不育系也已育成,並成功地配製了優良的一代雜種。
人工誘變育種 初期發展緩慢,近年進展迅速。中國已先後用輻射誘變方法育成大白菜、蘿蔔、番茄等的新品種。還有一些國家用化學誘變方法育成了馬鈴薯、番茄、蠶豆豌豆豇豆等的新品種。
多倍體育種 由於種子並非是許多蔬菜的產品器官,在多倍體水平上結子率的降低對蔬菜的影響較小,某些果菜類無子或少子反能提高其經濟價值,因此多倍體育種常可作為這類蔬菜的有效育種手段。突出的事例是利用四倍體西瓜與二倍體西瓜雜交生產三倍體無子西瓜,或利用染色體易位(轉座)生產少子西瓜。中國已選育出一些優良的四倍體、三倍體西瓜品種以及四倍體甜瓜品種等(見倍數性育種)。
細胞培養和組織培養 在蔬菜育種上也有廣泛的用途和發展潛力。例如:①利用幼胚培養技術,克服遠緣雜交中的胚胎髮育不正常或早期敗育問題;②利用胚珠離體受精和子房培養,克服遠緣雜交不育;③利用花粉培養或花葯培養獲得單倍體,再通過單倍體加倍來縮短選育自交系的年限,以及用此法克服雜種分離,縮短雜交育種的年限等;④對細胞或愈傷組織進行輻射誘變和化學誘變,然後通過分離、培養、鑑定和篩選,獲得群體更大的突變系,從而顯著提高突變育種的效果;⑤植物細胞和組織在進行分離培養過程中,本身就會顯著提高變異的頻率,其中包括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異、基因突變和性質尚不清楚的“表型變異”,經過選擇可以獲得有用的新變異類型;⑥利用莖尖培養技術可加速良種的選育和繁殖推廣過程,並可獲得無病毒苗
此外,體細胞雜交和基因工程等育種新技術也在試驗研究,將為今後定向創造蔬菜作物的新品種以至新物種開闢新的途徑。
參考書目
 譚其猛:《蔬菜育種》,農業出版社,北京,1980。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