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家族第三代生活紀實

圖書簡介

作者: 張樹德 著
出 版 社:
  • 出版時間: 2008-12-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318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802144835
  • 包裝: 平裝
定 價:¥38.00

編輯推薦

蔣孝文:蔣氏家族長孫,從小就受到刻意培養,但自甘墮落,沒有珍惜兩輩人的良苦用心。35歲那年,一場怪病降臨他的身上,成了一名廢人。
蔣孝章:蔣家第一位孫女,成年後定居美國,遠離政治。
蔣孝武:蔣經國的二子,在兄長生病後,成為蔣家重點培養的人物,但因其性格急躁冒進,在政治上遇到重挫,後雖韜光養晦,但卻英年早逝。
蔣孝勇:蔣經國的小兒子。他真正從事的是商業,在台灣工商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事實上他在台灣政治上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力,並一直持續到1996年去世。
章孝嚴:蔣經國與章亞若之子,由於是非婚生子,在極艱難的環境下生長,但卻在政治上有較高的成就,任台灣“外交部長”,後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
章孝慈:章孝嚴的孿生兄弟,台灣著名學者,東吳大學校長,1996年去世。
蔣孝剛:蔣緯國的獨子,在美國接受初等教育,在英國接受高等教育,後來在美國就業,任律師。

內容簡介

這個近現代史上曾經最有權勢的家族,其足跡整整橫跨了三個世紀,他們的命運隨歷史浮浮沉沉,歷史也因他們而有所改變。那么,到底是因為有了他們,歷史才更精彩,還是歷史造就了他們的精彩,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惟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才是那個歷史舞台當之無愧的主角之一。儘管在歷史的煙雲中,這些權勢和煊赫已慢慢歸於平淡。曾經蔣經國所希望的“梅蘭竹菊”、“松柏常青”,並沒有如其想像的那樣延續蔣氏的政治生命。現今的蔣氏後人更多從商從學,幾乎無人從政……現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走進蔣家的深宮內院。
蔣氏家族第三代是具有悲劇色彩的一代人,他們的祖輩、父輩都曾權傾一時,他們中的核心人物也曾想恢復先輩的榮耀卻都沒能獲得成功。他們中有的在政治風浪中搏擊,有的遭受政治重挫,有的選擇遠離政治,成為一代“懸崖邊的貴族”。

目錄

引子 蔣氏家族的歷史
上篇
 序言 第二代掌門人蔣經國與洋媳婦蔣方良
 難忘的初逢一切從小車站開始
  壓不垮的中國人重逢在烏拉爾機械廠
 動人的戀愛一往情深
  有情人終成眷屬受寵若驚的“太子妃”
 回國前夕
 第一章 由希望到失望――蔣孝文
 可愛的“洋娃娃”
  “花花太歲”也痴情
 酒色雙劫
  緣已斷,情未了
 第二章 遠離政治的大小姐――蔣孝章
 掌上明珠
  美國是個有緣的地方
 平靜恬淡的生活
 第三章 復興家族的希望――蔣孝武
  政治從學習開始
 棄武從文,由華欣起家
  金錢與美貌的選擇
 “江南事件”的影響
  機關算盡終是空
 第四章 蔣經國晚年的代言人――蔣孝勇
 祖父的“開心果”
  痛苦的從軍,甜蜜的大學
 一個地道的“商人”
  地下“總統”
 休止符,休止什麼
中篇
 序言 蔣經國和他的地下夫人章亞若
 由章懋李到章亞若,自我追尋的迷惘與希望
  章亞若的第一次婚姻
 蔣經國與章亞若的初交
我並非亂來,由“好感”到“愛慕”
  由秘密到公開的戀情,由秘書到情人
 面對父親的“忠告”
  章亞若魂斷桂林
 第五章 後起之秀――章孝嚴
 沒有劇本的悲劇
  做人要有志氣
 搞外交和追女朋友一樣
  “台獨”死路三條
 讓他們了解我們的想法與黨外接觸重協調溝通
  “辜汪會談”僑胞注目
 堅決反“台獨”,中國要統一
  我融入台灣生命共同體的心路歷程――專訪“僑委會委員長”章孝嚴
 前言
 先學台語,後學國語
  赤腳走路,無分彼此
  文化差異,多元生活
 不明就裡,僑情困惑
  改革加快,反共深化
 主流中庸,偏激靠邊
  先愛台灣,再談統一
 省籍情結,必須打破
  章孝嚴用愛與熱認同融入台灣社會
 參加“叩應”闡述政策
  正統國民黨的正規軍
 為人子的悲哀
 第六章 蔣氏家族唯一的學者――章孝慈
 學法為的是懲強扶弱
  別把我弟弟扯入政治
 奔赴大陸祭母掃墓
  悲情之旅
下篇
 序言 父兄影子中的蔣緯國與司令夫人石靜宜的戀情
 蔣緯國與石靜宜戀愛從借報紙開始
  石靜宜“死之謎”,“魏、包”案牽扯的蔣家人
 蔣緯國病故後石靜宜死因新說
  蔣緯國的“婚外情”相“婚前情”
 第七章 蔣緯國的獨子――蔣孝剛
 柳暗花明
  將軍為兒,當馬騎
 盛大隆重的婚禮
  無殼的蝸牛
 跋 無可奈何花落去――關於蔣氏家族第三代的一些傳聞
宋美齡屢戰屢敗
蔣緯國三振出局
第四代公開宣布:棄政從商

書摘

上篇
序言 第二代掌門人蔣經國與洋媳婦蔣方良
小車站相遇是美麗故事的開始,烏拉爾重逢的喜悅來自於內心的激動。有情人終成眷屬。世事難測,原來“灰姑娘”踏上中國土地後,卻成了“太子妃”。相伴而生的是,一位俄羅斯少婦的消失,一位地道的中國媳婦的出現。
難忘的初逢 一切從小車站開始
蔣經國從15歲離開中國到蘇聯,至27歲回國,在蘇聯整整待了12年。也就是說,他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是在異國他鄉度過的。12年的旅蘇生活,蔣經國多種經歷都親身體驗過,有過接受花環、聆聽掌聲的歡欣,也有遭受打擊,飽經磨難的悲哀,但這些隨著他告別莫斯科的腳步都成為過去,雖然它們深深地印在蔣經國的記憶里不曾釋懷。而蔣經國在蘇聯採擷的甜蜜,卻讓他畢生品嘗,終生受益。就是在蘇聯期間,他娶了個漂亮的俄羅斯女郎――芬娜(即蔣方良)作為終身的伴侶。
1933年2月,中國的江南已是春意盎然,但蘇聯的西伯利皿卻是冰封雪飄的寒冬。
有一天,棉絮般的大雪紛紛揚揚,大地披上一層聖潔的白裝。在皚皚雪野中,遠遠望去恰似一束鮮紅的花朵在傲雪怒放,特別醒目。近了,才看清那紅紅的竟是一位俄羅斯姑娘頭上圍著的頭巾。紅頭巾遮住了姑娘的臉頰,只露出一雙藍汪汪、亮晶晶的大眼睛,她就是芬娜。她這時剛剛從一所工人技術學校放寒假歸來。
這是個小火車站。扳道房、水塔、鍋爐房、揚旗信號塔……都被大雪罩在下面。車站上全無人跡。芬娜經過這裡,舉目環顧,一片茫然。她用雙手捂住凍疼的臉,大口哈著氣,想暖暖凍僵了的纖纖小手。但卻是徒勞的,只好暫時尋找一個能遮風擋雪的地方避一下。這時,她發現燒水房的門被風吹開,便不顧一切地跑r進去,將房門重又關好、閂上。剛要找個地方休息一下,突然她嚇得發出一聲尖叫,本能地用雙手抱住了自己的腦袋。
原來,芬娜發現燒水房冰凍的地上躺著一個男人。這個男人身材不高,一頂破舊的蘇軍黃呢軍帽扣在臉上,看不清他的面目,衣飾單薄襤樓,顯然是敵不過俄羅斯早春料峭的春寒,瑟縮著鑽進一堆亂蓬蓬的草堆里。兩隻破皮鞋插在灶台下的柴灰里取暖,左腳已露出了指頭。
芬娜憑著她簡單的社會閱歷,一時無法判斷出這個人的身份,但少女的敏感使她意識到:她此時是不適合與一個陌生的男人獨處一處,且天色已漸黃昏,便決定離開。而就在這時,她聽到草堆里的人發出一聲痛苦的呻吟,並且一翻身將破軍帽滑落在地上,露出一張蒼白瘦削的面孔,兩道眉毛緊蹙在眉心,形成了“川”字,口唇乾裂――顯然是個病人!這個人就是蔣經國。
少女的善良與憐憫,使芬娜情不自禁地向蔣經國湊了過來。她戰戰兢兢地將小手伸到這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的額頭上摸了一下,感覺燙人,才知他發了高燒。於是,芬娜放下身上背的書包,跑到外面月台的深雪裡扒出劈柴,跑回屋裡點燃了爐火。熊熊的烈焰驅散了酷寒,水壺裡的冰塊化成了滾沸的開水,屋裡瀰漫著白色的蒸氣,變得溫暖如春,這時蔣經國才漸漸地甦醒過來。
蔣經國睜開眼睛,發現自己面前蹲著一個圍紅頭巾的俄羅斯少女,她長得白皙而嫵媚,鵝蛋形的臉龐綻露出少女羞澀的紅暈。金髮碧眼,薄薄的嘴唇,微微一笑便露出潔白整齊的玉齒。她的確很美麗,很動人。蔣經國情不自禁地向後畏縮著,企圖用亂草將襤褸的身子裹住,不甘心讓自己這副寒酸相暴露在姑娘面前。
芬娜主動將自己的名字告訴給這個年輕人,然後又從包里拿出一塊麵包,打了一碗水送到他面前。飢餓使蔣經國放棄了禮儀與拘謹,搶過水碗一飲而盡,又抓過麵包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芬娜見年輕人有了些精神,便詢問起他的情況來。蔣經國簡單對姑娘講了自己的身世,及如何得罪王明,而遭流放阿爾泰金礦勞改的經過,並且講到路上由於寒冷,病倒在這個小火車站裡,已昏睡了近兩天兩夜。
聽了蔣經國的敘述,芬娜很是同情。她盤腿坐在他的身邊,用手帕輕輕為他拭去臉上的幾滴清淚。過了一會兒,芬娜又冒雪跑到了前面的村莊找了些藥,讓蔣經國服下。
蔣經國吃了芬娜燒的開水和麵包,又吃了芬娜找來的藥,感覺好多了,就繼續向芬娜講述著她所提出的問題。
這時,天色已黑,芬娜點亮了水房裡一盞許久沒人點的風雨燈。蔣經國躺在火爐前的草鋪上。芬娜坐在他旁邊。爐火映照著芬娜的面龐,她不斷地往爐膛里送著劈柴。夜很深了,但芬娜卻沒有舍他而去的意思,她決計陪這個有病又令人可憐的年輕人在這小站過夜。
聽完蔣經國的身世遭遇,芬娜見他苦惱地閉上眼睛,便柔聲勸道:“你來俄國8年了,知道我們俄羅斯有一首民謠嗎?”蔣經國漠然不語。芬娜又說道:“尼古拉,我也是個苦人!從小父母雙亡,在這個世界上也和你一樣,是個無依無靠的孤兒。我每當發愁有難的時候,就情不自禁地唱這支歌兒……”說著,芬娜便用悲愴哀婉的調子唱起來:
我死了,我死了。
總會有一個人把我埋葬起來。
可是誰也不知道我墳墓在哪裡,
到了明年春天,
只有黃鶯飛到我的墳上來。
唱美麗的歌兒給我聽,但是唱完了,它又要飛走了……
蔣經國聽著她的歌,心裡湧出一股悲酸。他忽然從草地上爬起來,將芬娜剛才給他討來而沒吃完的藥片,一口吞咽下去。芬娜見他這樣,歡欣地笑起來。芬娜的體貼溫存,給蔣經國苦澀的心,平添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慰藉 黎明時分,雪止風停。暖融融的燒水房裡響起蔣經國香甜的鼾聲。當數日不見的燦爛霞光映紅了視窗時,蔣經國才慢慢醒來。可這時的水房已是人去室空。昨夜那位心地善良的俄羅斯姑娘芬娜已不知去向。一股從未體驗過的惆悵襲上蔣經國的心頭。
他借著暗淡的月光在屋內尋覓著。忽然,他發現在爐台上放著一塊麵包,下面壓著一張芬娜留下的紙條,上面用俄文寫著:“山與山難以碰頭,而人與人總會相逢。願你堅強地活下去。後會有期!”
壓不垮的中國人重逢在烏拉爾機械廠
蔣經國到西伯利亞的阿爾泰改造不到1年,便被重新調出,安排到烏拉爾機械廠工作。而烏拉爾機械廠就坐落在蔣經國與芬娜初次相逢的小火車站旁。
這天,蔣經國同廠里的工人們一起到那個小火車站,從火車上往下卸鋼筋、鐵條,然後再裝上卡車運往工廠。一個叫彼得的黑大個蘇聯青年,看蔣經國個子長得小,又是箇中國青年,並且聽說是從阿爾泰金礦勞改回來的,便想奚落他一番。於是別人扛一捆鐵條,而彼得卻把兩捆鐵條放在蔣經國肩上。
蔣經國扛著兩捆鐵條,剛要開步走,哪知工友們仍在起鬨,還要再加一捆鐵條。蔣經國從未經過這種難堪的場面,固執的性格和自尊,促使他叫彼得往肩上再放一捆鐵條。這時的彼得有些慌了,怕玩笑開得大了收不了場。可蔣經國讓他非加不可。彼得無奈,只好在他肩上又加了一捆。
蔣經國漲紅了臉,咬著牙,扛著3捆鐵條,步履維艱地朝10米外的一輛卡車走去,最後終於將3捆鐵條扛到卡車面前。現場的幾百名工人從驚愕中醒來,接著是一陣雷鳴般的掌聲。蔣經國一時不知所措,臉上現出少女般的靦腆。少頃,他醒悟過來,向大家友善地扮了個鬼臉,又投入到勞動中去。
蔣經國正幹得起勁,突然聽到一個熟悉的女子聲音在喊他的蘇聯名字――“尼古拉”。蔣經國擦了一把臉上的汗水,回頭一看,愣住了。幾步開外站著一位身材苗條、穿著工裝的俄羅斯女工。她金黃的頭髮,鵝蛋形的面龐,彎彎柳眉下閃動著藍幽幽的大眼睛,微笑中露出潔白的細牙。她正是芬娜。
芬娜走近蔣經國,顯得落落大方。短暫的分手,芬娜越發顯得豐滿、俊俏了。蔣經國與芬娜關於對方為何又來此地,都想要問個明白,可由於勞動正在進行著,不方便說太多的話,他們便約好晚上下班後詳談。
傍晚,小火車站復歸沉寂。在火車站搬運機器的工人們已下班散去。月台上,只留下蔣經國和芬娜姑娘。此時,天空下起小雨。兩人佇立在秋雨中,彼此百感交集,相對無言。“尼古拉!咱們去避避雨好嗎?”芬娜忽然看見了那個燒水房,便打破沉默對蔣經國說。
蔣經國非常想與芬娜獨處一室,可又太靦腆,所以沒好意思張口講,現在聽芬娜一說,便點頭答應,兩個人又進入了當初他們相逢的小屋。
舊地重遊,蔣經國真是感慨萬千。他注視著小屋內自己當初過夜的地方,如今那堆稻草已不見了,他眼神里的歡愉神情又變成憂鬱,似在追憶那難堪的往事。芬娜默默地注視著蔣經國,見他的氣色比上次相見時好了許多,但眼角和額頭卻過早地出現了淺淺的皺紋,表明他歷經滄桑和艱辛,也預示著他的早熟。
蔣經國告訴芬娜,組織上已解除了對他的改造,調他到烏拉爾機械廠工作,並對芬娜講述了那晚他們分手及到阿爾泰金礦的全部經歷。
芬娜聽了蔣經國對他們那次分手後的情況介紹,便對蔣經國說:“我也告訴你我的近況。我技校剛畢業,上級就把我分配到烏拉爾機械廠了,我是前天才到工廠的。一來就聽說廠里有箇中國人,剛進廠不足兩個月就升任工程師,我怎么也沒想到那個人就是你呀!”說罷,芬娜情不自禁地笑起來。
她那開心的笑聲,使蔣經國又想起那個難忘的風雪之夜。他忽然對芬娜說:“芬娜,你還記得那個風雪夜你給我唱的歌嗎?”蔣經國見芬娜一時沒反應過來,就眯著眼睛低聲地唱了起來。“我死了!我死了!總會有一個人把我埋葬起來,埋葬起來……”不料芬娜嬌柔地打斷蔣經國的歌聲,說兩人重逢的歡樂時刻,不要唱那悲傷的調子。在蔣經國的要求下,芬娜倚在門邊,委婉地唱道:
當我去工廠的時候,
我在那兒發現一條新頭巾,
一條紅色的頭巾,
一條絲織的頭巾。
它是用我自己的勞動買來的,
工廠的吼聲在咱心裡,
它給予我節奏,
它賦予我活力……
動人的戀愛一往情深
蔣經國在落難之時,偶遇善良、溫柔的俄羅斯姑娘相助,使他遭受創傷的心靈得到慰藉,在他難以忘懷那個姑娘對他的幫助而夢牽魂繞之時,他又不知不覺地和那位姑娘邂逅重逢,這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公成人之美”吧!
既然同在一個工廠上班,蔣經國與芬娜相見和接觸的時間就多了,這無疑對他們彼此之問的進一步了解和溝通是大有益處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