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鹿

蔡方鹿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華夏聖學——儒學與中國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百科名片

個人簡介
蔡方鹿蔡方鹿
蔡方鹿,男,漢, 1951年10月生於四川省眉山縣。
1968年3月入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服役。
1976年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
1977年至1980年在成都機械技工學校任政治課教師和四川省委《支部生活》雜誌社編輯。
1980年經全國統考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錄取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哲學”專業正式研究人員。
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碩士課程教師進修班。歷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哲學研究所所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部教授、“中國哲學”專業碩士點創點第一導師、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並於1998年、2004年兩次獲得四川省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04年起,歷任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教授、校哲學學科特聘教授、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術(教授)委員會副主任、校社科聯副主席、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校中國哲學與文化科研創新團隊負責人。8次榮獲四川師範大學文科“科研十佳”稱號。2012年獲得四川師範大學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現任四川師範大學首席教授。2013年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被聘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
2014年9月獲得由嶽麓書院、鳳凰網、鳳凰衛視主辦的“致敬國學——2014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之“國學成果獎”。
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四川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華朱子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朱熹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實學研究會理事、“巴蜀文化通史·哲學思想卷”項目首席專家、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湘潭大學湘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重慶師範大學歷史文博學院客座教授、江西上饒師範學院朱子學研究所兼職教授等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為四川省專家評議(審)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兼哲學學科組組長、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評獎委員會哲學學科評審員。
2011年11月20日,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科研團隊最新發布《2011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報告》,蔡方鹿教授入選“第三屆中國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學術方向

蔡方鹿主要從事宋明理學、朱子學、中國學術思想史、中國哲學範疇、經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等中國哲學與思想文化領域的研究。現從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蜀學與經學研究”課題的研究(主持人)。

成果展示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課題的研究(完成108萬字),經同行專家匿名評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於2009年結項鑑定等級為“優秀”。該國家項目經修改入選首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並於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冊,135萬字)。
二、個人著作:
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修訂版,2003)
《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
《儒學——傳統與現代化》(韓國首爾:曙光出版社,1999)
《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及其哲學》(成都:巴蜀書社,1991)
《魏了翁評傳》(成都:巴蜀書社,1993)
《華夏聖學——儒學與中國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宋代四川理學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3)
《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等13部。
合著:
《廖平學術思想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宋明理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實用周易詳解》(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蒙文通經學與理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等10餘部。
四、主編:
《中華儒學文化系列叢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兩主編之第二主編)、《首屆張栻學術討論會專輯》(成都:《天府新論》1992年第2期,三主編之第二主編)、《儒家德治思想探討》(北京:線裝書局,2003,第一主編)、《新視野 新詮釋——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第一主編)、《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主編)、6、《書院與理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主編)、《存古尊經觀瀾明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與郭齊勇共同主編,第二主編)、《蜀學與中國哲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3,主編)、《朱熹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副主編)、《張栻與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等10部。
五、學術論文:
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孔子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中國哲學史》、《周易研究》、《中國文化研究》、《學術月刊》、《文史哲》、《社會科學戰線》、《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孔孟月刊》(台灣)、《中華文化月刊》(台灣)、《鵝湖月刊》(台灣)、《宗教哲學》(台灣)、《經學研究論叢》(台灣)、《退溪學論叢》(韓國)、《南洋學報》(新加坡)、《人文中國》學報(香港)、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40餘篇,其中在海外發表3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有關專題全文轉載40餘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等轉載多篇。
六、獲獎情況:

金沙遺址金沙遺址
上述成果中,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
七、學術會議活動:
策劃、主辦召開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五次:
“首屆張栻學術討論會”(四川·綿竹,1991);
“儒家德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都江堰,2002);
“朱熹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川師大,2005);
“經學與中國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都·川師大,2008)。
“紀念鶴山書院創建800周年國際論壇暨宋明理學與東方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四川·蒲江,2010)。
“張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論壇——紀念張栻誕辰880周年(成都·川師大,2013)。
應邀二十多次出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從事講學和學術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