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苧麻

蔓苧麻

多年生草本,直立或斜傾,或下部臥地而頂部上伸,常有剛毛。主根粗肥,圓錐形。葉對生,卵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10cm,寬1~4cm,先端鈍尖或漸尖,基部圓形至近心形,全緣,基部脈3出,正面粗糙或有剛毛;無柄或有短柄;托葉闊卵形。花小,單性,雌雄同株,簇生於葉腋,黃綠色;雄花簇生於上部的葉腋,花被片3~5,在蕾中鑷合狀排列,背部有橫褶,形成一環,環上有剛毛,雄蕊5;雌花簇生於稍下部的葉腋,花被管狀,外面生於白色剛毛,柱頭鑽形,密生短毛,脫落性。瘦果三角狀卵形,黑色,先端尖,有縱肋突起,長約1.2mm,完全包被在花被筒內。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蔓苧麻 蔓苧麻

多年生草本,有時莖基部變木質;莖蔓生、鋪地或漸升,長50-100 (-160)厘米,基部粗1-2.5毫米,不分枝或分枝,上部帶四棱形,有短柔毛。葉對生;葉片草質或紙質,寬披針形至狹披針形、狹卵形、稀卵形或橢圓形,長(1-2-) 3-10厘米,寬(0.7-) 1.2-2.8厘米,頂端長漸尖至短漸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邊緣全緣,上面稍粗糙,有稀疏短伏毛或近無毛,下面沿脈有疏毛或近無毛,基出脈3-5條;葉柄長1-4毫米;托葉鑽形,長約2.5毫米。團傘花序腋生,通常兩性,有時單性,雌雄異株,直徑2-9毫米;苞片三角形,長約2毫米。雄花:花梗長1-4毫米;花蕾直徑約2毫米,在內折線上有稀疏長柔毛;花被片5,分生,倒披針形,長2-2.5毫米,頂端短驟尖;雄蕊5,花絲條形,長2-2.5毫米,花葯長約1毫米;退化雌蕊極小,圓錐狀。雌花:花被菱狀狹卵形,長約1毫米,頂端有2小齒,有疏毛,果期呈卵形,長約1.6毫米,有10條縱肋;柱頭長約3毫米,有密毛。瘦果卵球形,長約1.5毫米,白色或黑色,有光澤。花期 5-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溪旁或林下陰濕處,潤濕、肥沃和陽光充足的土坎、矮草叢或石縫中。

分布範圍

自西藏東南部、雲南、華南至陝西南部及河南南部廣布。生於丘陵或低山林中、灌叢中、溝邊草地,海拔100-1 000米,在雲貴高原一帶可達1 500-2 700米。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及澳大利亞也廣布。

主要價值

【中文名】 蔓苧麻

【別 名】 糯米藤、米漿藤、鐵箍蔓草(貴州),玄麻根(四川),小鐵箍、紅頭帶、土加藤(雲南),紅米藤(浙江),紅石薯(福建),鐵節草(廣西)

糯米草(雲南、四川),小粘藥、紅頭帶(雲南),豬粥菜(廣西),蚌巢草、大拳頭(海南),糯米蓮、糯米藤、大紅袍(江西),糯米條(浙江),糯米菜、糯米芽、飯匐子(陝西),蔓苧麻

【拉丁名】 Gonostegia hirta(B1.)Miq.

【科 別】 蕁麻科

【來 源】 本品為蕁麻科(Urticaceae)植物糯米糰Gonostegia hirta(B1.)Miq.的帶根全草。

【采 制】 全年可采。帶根全草洗淨曬乾或碾粉備用。

蔓苧麻 蔓苧麻

【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平

【功能主治】 健脾消食,解毒消腫,清熱利濕,止血。用於消化不良、食積胃痛,療瘡,癰腫、瘰癧、婦女白帶、小兒疳積,吐血。外用治跌打腫痛、乳腺炎、外傷出血、血管神經性水腫。

【用法用量】 10~25克,水煎服或燉肉服。外用適量搗敷。

全草藥用,治消化不良、食積胃痛等症,外用治血管神經性水腫、療瘡癤腫、乳腺炎、外傷出血等症。全草可飼豬。

莖皮纖維可制人造棉,供混紡或單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