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朮—茅蒼朮

茅蒼朮AtractylodeslanceaDC.也稱之為南蒼朮,為菊科植物,喜涼爽較乾燥氣候,怕高溫高濕,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鬚根痕,頂端具莖痛。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數紅棕色油室。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主要分布於江蘇、湖北和河南等省份,江蘇茅山地區是茅蒼朮道地藥材的產區。

【英文/拉丁名稱】
Rhizoma Aractylodis Lanceae 英文名稱: Swordlike Atractylodes rhizome
【性狀】
根莖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稍彎曲,偶有分歧,長3~10cm,直徑0.5~2cm。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鬚根痕,頂端具莖痕。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多數紅棕色油室。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功能與主治】
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於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濕痹痛、風寒感冒。用量3~9g。 【附註】 同屬植物北蒼朮A.chinensis (DC.) Koidz.的根莖同作蒼朮入藥。
【別名】
茅術、南蒼朮、穹窿術。
【治法/炮製】
春、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撞去鬚根。
【性味與歸經】
性溫,味辛、苦。
【處方(成份)】
含揮髮油,油中主含蒼朮素(atractylodin)、β-桉油醇(β-eudesmol)、茅術醇(hinesol)、羥基蒼朮酮(hydroxy-atractylon)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莖直立或上部少分枝。葉互生,革質,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邊緣具刺狀齒,上部葉多不裂,無柄;下部葉常3裂,有柄或無柄。頭狀花序頂生,下有羽裂葉狀總苞一輪;總苞圓柱形,總苞片6~8層;花兩性與單性,多異株;兩性花有羽狀長冠毛;花冠白色,細長管狀。瘦果被黃白色毛。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生於山坡灌叢、草叢中。主產江蘇、湖北、河南、安徽。
【來源】
為菊科植物茅蒼朮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的根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