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青煎茶

蒸青煎茶

蒸青煎茶又名蒸青綠茶,是以蒸汽殺青製造而成的綠茶。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發明的一種茶類。蒸青煎茶具有“色綠、湯綠、葉綠”的三綠特點。唐、宋時就已盛行蒸青製法,並經佛教傳入日本,日本至今還沿用這種蒸青綠茶的制茶方法。

基本信息

起源

蒸青煎茶蒸青煎茶
蒸青煎茶是我國古代最早發明的一種茶類,比炒青的歷史更悠久。據“茶聖”陸羽茶經》中記載,其製法為:“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

南宋時出現的佛家茶儀中所使用的即是蒸青的一種“抹茶”。當時浙江餘杭徑山寺的徑山茶宴,經來訪的日本僧人的歸國傳播,啟發了日本“茶道”的興起。至今日式“茶道”所用仍是蒸青綠茶。

主要品種

恩施玉露恩施玉露
中國的蒸青綠茶主要產於湖北、江蘇,主要品種有湖北恩施的恩施玉露、當陽的仙人掌茶、江蘇宜興的陽羨茶

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發源於現恩施市芭蕉鄉一帶,相傳於清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蘭姓茶商,壘灶研製,所制茶葉,外形緊圓、堅挺、色綠、毫白如玉,故稱《玉綠》。到晚清至民國初期,為茶葉發展興盛時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楊潤之,改鍋炒殺青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湯色、葉底綠亮、鮮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澤油潤翠綠,毫白如玉,格外量露,故改名為《玉露》。1945年外銷日本,從此“恩施玉露”名揚於世。

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仙人掌,產於湖北省當陽市玉泉山麓玉泉寺一帶,為扁形蒸青綠茶。仙人掌茶的生產歷史,據《全唐詩》第178卷、《當陽縣誌》及《玉泉寺志》記載,始創於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創製人是玉泉寺的中孕禪師,此僧俗姓李,是詩人李白的族侄。每當春茶競相迸發之際,他就在珍珠泉水匯結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邊,採回茶樹的嫩葉,運用熟練的制茶技術,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飲之清芬、舌有餘甘的名茶。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中孕禪師雲遊江南,在金陵(今南京市)恰遇李白,以此茶作見面禮。李白品茗之後,覺得此茶外形“其狀如掌”,內質“清香滑熟”,與自己品嘗過的許多名茶相比,別具一番風味。又聽說此茶是在玉泉寺新創製出來的,遂命名為“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產於湖北當陽境內的玉泉山。該處遠在戰國時期就被譽為“三楚名山”,山勢巍峨,磅礴壯觀,翠崗起伏,溪流縱橫。據考察,僅樹木品種就多達300餘種。更有香飄四海的月月桂,花瓣千枚的千瓣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這裡山間雲霧瀰漫,地下乳窟暗生,山麓右側有一泓清泉噴涌而出,清澈晶瑩,噴珠漱玉,名為珍珠泉。用此水泡茶,茶味更具鮮醇。生產仙人掌茶的玉泉寺,是我國佛教的著名寺院,它與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長青的靈岩寺,素稱為“天下四絕”。據載:北宋天禧末年,玉泉寺規模之大為“樓者九,能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常住和尚1000餘人。此後屢遭兵劫,幾經重修。如今這裡辦起了玉泉寺茶場。1981年開始,恢復了“仙人掌茶”的試製工作,一舉成功,多次被評為湖北省的優質名茶。

陽羨茶

陽羨茶產於宜興的唐貢山、南嶽寺、離墨山、茗嶺等地。“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贊曰:“陽羨茶”以“淡黃不綠,葉莖淡白而厚,製成梗極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 宜興,瀕臨太湖,層巒疊嶂,風光綺麗,更兼有“善卷”、“張公”、“靈谷”三洞之勝,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不少慕名而來的旅遊者,在飽覽了宜興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後,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陽羨茶”來品嘗一番。泡出來的茶湯清色濃,味香而甜,堪稱茶中佳品。

採摘製作

蒸青煎茶蒸青煎茶
蒸青煎茶的鮮葉原料,宜採摘葉綠素含量高的嫩芽葉,並儘量實行現采現制,因此要求儘量保持鮮葉的新鮮度。如葉量較多時,需要通風貯青,不要損傷芽葉,控制溫度並保持一定的濕度。鮮葉進入蒸青機,用100℃的熱蒸汽將葉子蒸軟,時間約30秒鐘,葉溫可達98℃。蒸青以後,葉子進入葉打機,冷卻並去除葉表多餘的水分,然後進行粗揉,通入95℃熱風,粗揉時間約45分鐘,散失部分水分,使葉子減重55%左右。然後揉捻20分鐘,初步成條後進行中揉,邊揉壓邊通入熱風進行散失水分,約經40分鐘後,葉子減重70%,再進行精揉。

精揉溫度90℃,使葉溫達40℃左右,約經40分鐘左右,葉子減重75%。最後進行烘乾,烘溫80℃,約經60分鐘左右,茶葉含水量達5%時即完成烘乾。攤涼冷卻後就可進行包裝,為防止變質,宜採用抽氣真空包裝的方法。

品質特點

蒸青煎茶具有“色綠、湯綠、葉綠”三綠特點 ,外形均勻,纖細挺直如針,湯色翠綠誘人,如玉如露,香氣清悠,沁人心脾。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繼之醇厚鮮爽,令人心曠神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