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紋

蒲紋

蒲紋是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類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六角形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

簡介

漢玉壁上的蒲紋漢玉壁上的蒲紋

蒲紋,即蒲蓆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紋樣,六角形有時還琢有陰線的谷紋。

蒲紋是在谷紋造型的基礎上發展出新型的硬紋,是戰國玉器紋飾的始興風尚。

由來

《說文》解釋蒲:“蒲草,可為度也。”從古人“席地而坐”的蒲蓆而來,也是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後人將這種雕琢排列有序的紋飾稱為蒲紋。

特點

琢法近似谷紋,蒲紋多用於裝飾大璧,戰國始見。戰國時蒲紋略小,表面似有隱起的穀粒,粒大而矮,其上又有陰線刻的小鏇紋,組合密集。西漢戰國相同。西漢後,蒲紋大而稀疏,略顯粗糙。

蒲紋流行乾漢代,漢唐時期盛行,宋明之間也有少量製作,漢代蒲紋分割線較寬,並帶有玻璃光,碾法乾淨利落,後代所仿製的分割線一般較小,且較毛糙,紋飾較小不大氣。

寓意

蒲紋,象徵古人對於安居樂業的嚮往和祈求。

古代人們常常席地而坐,即坐在用蒲草編織的蓆子上,蒲紋的琢刻,表達了人們對於安居樂業的嚮往和祈求。

歷史發展

由兩漢時期玉器浦紋證明(漢蒲紋璧),這種六方格形紋飾即是硬紋的最早形態蒲,即請草。蒲紋即古代用蒲草做成的編織物形式結構的紋飾。編織物結構形式是幾何效果的唯一的最直接的源頭。

蒲紋(或結合谷紋)在玉器上首現,證明本於生活,善於借鑑他種藝術形式,是戰國玉文化的審美特徵。而後被漢代玉器所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