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涅

蒙台涅,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文學家和倫理學家。生於波爾多的蒙台涅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 (1533~1592)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文學家和倫理學家。生於波爾多的蒙台涅堡。他從 6歲起在波爾多的居依愛納學校接受了 7年人文主義教育。13歲開始研習法律。1557年當了波爾多議會的顧問。1571年退職返回蒙台涅堡。以後,他遊歷過法國、德國、瑞士和義大利等國;他還在1581~1585年間擔任了兩屆波爾多市長職務。在蒙台涅堡的日子裡,他一直埋頭博覽典籍,寫作了《隨感錄》。該書共分3卷,收有107篇論文,是一部關於社會政治、宗教、倫理和哲學的論著。同時含有許多蒙台涅的自我描寫。《隨感錄》前 2卷於1580年在波爾多出版;1588年,經過修訂和增寫的第 3卷匯集出版。1592年 9月13日,蒙台涅病逝。

主要成就

蒙台涅的思想發展分為三個時期:斯多阿主義時期(1572~1574)、懷疑論危機(1576)和伊壁鳩魯時期(1578~1592)。在前期思想中,蒙台涅主要探討痛苦和死亡問題,認為蔑視死亡是最大的德行;正是死亡給人們以純正、幸福的生之樂趣,並使人生的一切快樂更加強烈;學會死亡就是拋棄了奴性和一切限制,就是學會了自由。1576年前後他寫作的《為雷蒙·德·塞蓬德辯護》,集中體現了他的懷疑論思想。蒙台涅認為,感覺經驗是一切熟悉的起點、源泉和終點,甚至科學也能還原為感覺,但我們可能沒有足夠多的感官,或者對象經由感官達到心靈時可能改變了原樣,最後無數事例都表明感覺經驗的易變、差異、虛弱和不確定;理性依靠於感覺,感覺的不確定使理性也布滿了謬誤和不確定;世界是無限的,主體則是有限的;萬物包括主體本身都處於永恆流變之中,因此人們不可能達到客觀的、絕對的和形上學的真理;迄今為止,在任何知識領域,如哲學、歷史和法律等,人之所得只是學會了熟悉到自己的無知,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間的眾說紛紜就是明證;至於宗教教義和所謂啟示,不僅其本身布滿了種種謬誤和矛盾,而且也與一切歷史事實相背離,因而我們對之只能表示懷疑。蒙台涅的懷疑論實際上是針對經院哲學家和神學家的僵死教條,為科學知識的發展開闢道路的。在蒙台涅後期的思想中,他要人們安於忍受痛苦和惡,因為它們與快樂和善一樣,同是生活的必然組成部分;並宣稱蔑視自己的存在是人的最大弱點,懂得如何忠誠地、有意義地享受生活則是最高的善。他讚賞伊壁鳩魯的幸福論的倫理學,反對中世紀基督教的禁慾主義的“道德”。蒙台涅在《隨感錄》中還尖銳地譴責內戰、宗教迫害和殖民罪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