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黃鼠

蒙古黃鼠

毛呈深黃色,並帶褐黑色。背毛根灰黑尖端黑褐色。頸、腹部為淺白色。後肢外側如背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脊毛呈深黃色,並帶褐黑色。背毛根灰黑尖端黑褐色。部為淺白色。後肢外側如背毛。尾與背毛相同,尾短有不發達的毛束,末端毛有黑白色的環。四肢、足背面為沙黃色。頭部毛比背毛深,兩頰和頸側腹毛之間有明顯的界線。頜部為白色,眼周圍有一白環。耳殼色黃灰。夏毛色較冬毛色深,而短於冬毛。色澤隨地區、年齡、季節而有變異。幼鼠色暗無光澤。偶見白色黃鼠。達烏爾黃鼠頭骨扁平稍呈方形。顱呈橢圓形,吻端略尖。眶上突的基部前端有缺口。無人字脊,顱腹面,門齒無凹穴。前頜骨的額面突小於鼻骨後端的寬,聽泡縱軸長於橫軸。門齒狹扁,後無切跡。第二、三上臼齒的後帶不發達,或無。下前臼齒的次尖亦不發達。牙端整齊,牙根較深,長47毫米,顏色年齡不同,淺黃或紅黃色。
蒙古黃鼠蒙古黃鼠

生活習性

黃鼠為冬眠動物。一年內只有6個月的活動時間,大部分時間在休眠中度過。黃鼠最早於3月24日出蟄,至5月上旬結束,出蟄有兩個高峰,第一個高峰在“清明”節後,是雄鼠;第二個高峰在“穀雨”節前,是雌鼠。有明顯的先雄後雌的順序。出蟄與氣候有密切的關係,春季氣溫逐日回升,日平均上升2—5度,地面溫度4-6度,地中1米深處溫度2度左右,雄鼠開始出蟄;當氣溫上升到10度,地表溫度升到12度以上,雌鼠也出蟄。剛出蟄的黃鼠,遇到天氣突然變冷,會產生反蟄現象,反蟄期間不吃食物。當氣溫下降至0度以下,風速超過5米/秒時,出蟄就會中斷。氣溫回升到3度以上時,又見出蟄。當氣溫達5度時,出蟄數量較穩定。黃鼠經過6個月以上的活動,到10月份天氣變冷就封洞深入到1米以下的窩巢內,進行冬眠(也稱入蟄)。入蟄一般由10月初開始,到10月底結束。入蟄的順序是先雄後雌,最後是當年生幼鼠。冬眠前將來年的的出來洞道挖好,但不挖到地面,然後入穴將接近住窩的洞道堵塞,蜷伏巢內,嘴鼻緊貼肛門,不食不動,體溫降到4度,心臟跳動緩慢。編輯本段活動規律黃鼠經過180多天的冬眠,出蟄時大部分鼠健壯,只有少部分老、幼鼠極度消瘦。剛出蟄的鼠,活動不敏捷,除休息外,還進行少量的取食活動。以後進入交配期,活動範圍較大,有時跑到距洞300-500米處,在陽光充足、地勢較高的地方經常十幾隻在一起活動。黃鼠的嗅覺聽覺視覺都很靈敏,記憶力強,對其活動範圍內的洞穴位置記得很熟。它多疑警惕性高,邊取食邊抬頭觀望。出洞前在洞口先聽外邊的動靜然後探出頭來左右窺視,確認無敵害時一躍而出立起眺望,間息發出叫聲,喚出同類出洞玩耍;一旦發現敵情,立即發出急促的鳴叫,讓其同類趕緊避難。受到干擾驚嚇有堵洞習性,一刻鐘堵洞一尺多遠,以保護生命安全。黃鼠凶暴,常因爭偶互相撕咬。隨季節的不同,黃鼠每日到地面活動的時間也不同,通常4-5月中旬,日活動最頻在12-15時,6-8月,上午9-11時,下午16-18時為兩個活動高峰。同時,黃鼠日活動與氣候有關,氣溫上升到20-25度,地面溫度在30度是最活躍。氣溫高於30度,地溫高於35度;氣溫和地溫低於10度,風速大於5米/秒。陰、雨天活動明顯減少。黃鼠是典型的白晝活動動物,夜間不出洞活動。
蒙古黃鼠蒙古黃鼠

繁衍生殖

黃鼠是野外交配的,每年繁殖一次。交配期從3月下旬開始,至5月中旬雌鼠進入懷孕期。初期胚胎髮育較慢,後期則較快。一般雌鼠每胎產仔6-7隻,最多的懷胎16-17隻,最少2隻,懷5-8隻的占孕鼠數的80%。黃鼠從交配到產仔28天,到幼鼠分居兩個多月時間,母鼠在分居不久,也另挖新洞,做冬眠準備。黃鼠以雌體占優勢,是繁殖的有利條件。在自然界中,黃鼠的壽命不超過4-5年,多數活2-3年。依據牙齒顏色深淺和磨損程度,體長和體重來測定鼠年齡。當年幼鼠門齒長3-4毫米,為乳白色,琺瑯質很薄,體長在180毫米以下;一年生的門齒長4-5毫米,體長180-200毫米。二年生門齒長5-6毫米,橙黃色,體長205-220毫米。三年生門齒6-7毫米,為紅黃色,牙端齊整,體長225-235毫米。總之,鼠齡越大,門齒越長,色加深,身長增加。
蒙古黃鼠蒙古黃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