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酒

蒙古酒就其使用的原料來區分,有奶酒、果實酒、糧食酒幾大類,而奶酒又分為牛奶酒馬奶酒

奶酒起源

據專家考證,奶酒起源於春秋時期,自漢便有“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文字記載,極盛於元,流行於北方少數民

蒙古酒蒙古馬奶酒
族已有兩千多年,系歷史悠久的傳統佳釀。一直承擔著遊牧民族禮儀用酒的角色。奶酒,蒙語稱“阿日裡”。相傳早在元朝初期,漠北處於大動亂、大變革時期,當時的蒙古各部落七零八落,部落之間較量實力,各選君主。剛滿17歲的鐵木真繼承了父親的遺志,騎上戰馬,揮旗重建家園。鐵木真的妻子在家裡,一面思念遠征的丈夫,一面製作奶食品。有一天,她在燒優酪乳時,鍋蓋上水珠流到了旁邊碗裡,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一嘗味美、香甜,還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她漸漸地在生產生活中掌握了制酒的工藝,並簡單地製作了酒具,親手釀造。在鐵木真做大汗的慶典儀式上,她把自己釀造的酒獻給丈夫成吉思汗和將士們,大汗和眾將士喝了以後,連聲叫好。

從此,成吉思汗把它封為御膳酒,起名叫賽林艾日哈。每當蒙古族向您敬獻哈達和奶酒時,是對貴客的最高禮儀。奶酒便成為蒙古族接待上賓的必備佳釀。

牛奶酒

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無色透明,少飲延年健體、活血補氣,男女老幼皆可飲之。蒙古族人製做“牛奶酒”歷史悠久,據史書載,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增添喜日氣氛。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尤為盛產蒙古酒。然而,時過700多年,生產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

牛奶酒的釀製法

在木桶儲存多日的優酪乳中加點酒麴,待開始發酵時,每天用木棍攪拌,促其更好地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在較大的鍋上安裝好釀酒器具之後,把發酵的優酪乳放進大鍋內,加火燒開。優酪乳沸騰後產生的蒸氣在收集器中冷卻後變成蒸餾水,從收集器滴管嘴裡流出來,這就是奶酒,蒙古語叫“薩林阿日黑”。為了使酒的度數更高,則把流出來的酒

蒙古酒蒙古牛奶酒
倒回,再經第二閃蒸餾,出來的酒度數變高,喝起來更有勁了。第二次蒸餾出的酒,蒙語叫“阿日扎”,第三次的叫“好日日昭”。
1、釀造“牛奶酒”的原料及工藝(主要原料鮮牛奶、酵體)傳統工藝:鮮牛奶中放入酵體,待奶與酵體溶為一體後浮出淡黃色酸液體,將液體倒入鍋中,加熱升溫,液體變為氣體,氣體受冷卻後變為液體--蒙古酒。
2、工藝流程:置一鐵鍋,倒入液體,鍋上罩一圓椎木筒,筒底與鍋邊嚴絲無縫,鍋底加溫,筒口頂端置一小鍋,筒與頂端小鍋嚴絲無縫,小鍋內盛冷水,加熱後的酸液體變成蒸氣附在小鍋底部即刻變成液體,順小鍋底端滴入接酒器中。

馬奶酒

(蒙古人稱之為酒,是乳汁

蒙古人從事遊牧生活,因地制宜,馬奶發酵而成的“忽迷思”(馬奶酒)便成了他們喜愛的飲料。十三世紀初,奶酒的製造方法是把奶倒入大皮囊中,然後用一根木棒開始攪拌,這種棒的下端象人頭一樣粗,且是挖空的,很快的攪拌,使之發出氣泡,並且變酸,發酵,繼續攪拌,直至能提取奶油。這時馬奶的味道相當的辣,馬奶色白而濁,味酸而膻,是最原始的奶酒。十三世紀中期,蒙古人將馬奶酒發展到黑馬奶階段蓋 清似黑,在原始的方法之上多攪拌七、八日,攪拌的越多則越清,清則氣不膻。這時馬奶酒一般 均用“渾脫”盛裝。“渾脫”即皮囊。奶酒即做為蒙古大汗祭天祭祀祖宗用品,也是一般蒙古人的傳統飲品。故此有元代詩人耶律楚材詩中說“天馬西來釀玉漿,革囊傾處酒微香”及元代後期詩人許有壬說“懸鞍 有馬酒,香瀉革囊春“時至今日奶酒之釀造,仍沿用蒙古人的傳統方法再輔之現代的技術手段進行分析、調製。在釀製方法上去粗取精,使得奶酒更加清澈、醇厚。

果實酒

果實酒最早出自中亞大陸的畏兀兒,即今日的維吾爾族。自成吉思汗率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時,畏兀兒首領亦都護率先舊附。蒙古人此時將其自己的釀造方法與畏兀人的釀造方法進行交融後形成一種獨特的果酒釀造。其一是將葡萄搗碎再用果實上常有的天然酵母菌自然發酵。此時的葡萄酒主要做為蒙古大汗及宮廷用酒。其二是將葡萄與糜子混釀加酒麴,此法蒙古民間飲用較多。此外還有棗酒、椹子酒等多種果實酒。

糧食酒

早期蒙古人以飲用奶酒為主,至成吉思汗完成統一蒙古大業後逐鹿中原。將蒙古釀造技術融入中原。元帝師巴思八藏人是蒙古人文字的創造者,他將中原精湛的工藝設備與蒙古酒釀造相結合創造出阿刺吉酒釀造技術。即蒸餾酒是中國酒製造史上的一大革命,元代詩人耶律楚材稱之為:“阿刺吉、酒之英、清如井泉花,白於寒露漿”。在阿刺吉酒的釀造方法上根據工藝及用料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宣徽釀造”和“槽房釀造”宣徽釀造是蒙古大汗及宮廷用酒。用料主要是以糜子、羊羔肉為主配以紅高梁、小麥等同釀、再蒸熬取露。此種釀造具有補元氣、健脾胃、益腰腎的功效。槽房釀造是用糜子為主輔之紅高粱大豆小麥等再蒸熬取露,此酒味甘辣、大熱有大毒、主消冷堅積、去寒氣,酒度較高主要是一般蒙古人飲用。宣徽釀造、槽房釀造發展至今經過現代科學技術輔助,由一次發酵,一次取酒發展到多次發酵多次蒸餾,長期貯存,使得蒙古酒酒之醇美,口感醇厚回味悠長,是中國酒業文化的一顆璀燦之星。

糧食酒分為:白酒米酒黃酒山崗窖酒(天然糧食酒)等。

蒙古酒具文化

蒙古人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多用牛皮製成各種酒具,最常見的是皮囊。據《蒙兀兒史》記載:“北人殺一小牛自背開一小孔,逐鏇取去內頭骨肉,外皮皆完,揉軟用以盛乳酪酒 ,謂之“渾脫”。這是一種大皮囊,製造奶酒

蒙古酒蒙古皮囊酒具
時必須用這種酒具,一般蒙古人隨身攜帶小型皮囊為酒具,如元代詩人所寫:“懸鞍有馬酒,香瀉革囊春”。此種皮囊主要民間加工,後經後工藝者藝術加工。成為蒙古人飾物及備品。在十三世紀初蒙古人逐漸強大,並向外軍事擴張,與外界交流逐斷增多一些瓷器酒具和銅質酒具在蒙古大汗及宮廷中使用。但是蒙古人獨特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皮囊做為蒙古人酒具沿用至今,並逐步發展完善。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下,蒙古人的皮囊酒具成為中國酒具文化的一道風景線。現在的皮囊造形各異,皮質五彩繽紛,工藝精湛,充分體現了蒙古民間藝術精品的價值,被國內外收藏家視為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