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蘇鐵

葫蘆蘇鐵

葫蘆蘇鐵,拉丁名:Cycas changjiangensis所屬科名:Cycadaceae產地:我國海南山區海拔:600~800m保護等級: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珍稀植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莖幹通常在地下生長,圓筒狀或燒瓶狀(葫蘆狀),有時呈念珠狀,高50厘米,徑15厘米,基部膨脹成盤狀莖,直徑約25 厘米;基部近無絨毛,呈樹皮灰色,基部光滑。葉25-45片,1回羽狀,長50-130厘米,寬20-40厘米;葉柄橫截面近似圓形,長10-40厘米,沿葉柄兩側具9-16個短刺,基部密被褐色絨毛;葉片輪廓卵狀長圓形,扁平;羽片40-70對,沿葉軸間隔0.8-1.8厘米以55-65°附生於葉軸, 平直,長10-17(-23)厘米,寬4-7(-9)毫米,革質光滑,中脈在葉片兩面突出,特別是正面, 基部下延,邊緣平或微反卷,先端漸尖細。低出葉(鱗片葉)呈披針狀, 4-7厘米,寬1-1.3厘米, 密被黃褐色絨毛,前端較長且纖細,尖部柔軟。雄球花呈錐形柱狀, 長15-25厘米,徑4-6厘米; 小孢子葉楔形或寬楔形,長1.5-2厘米,寬0.6-1厘米;頂部不育部分近菱形, 較厚,密被黃色或褐色絨毛,邊緣近全緣具短而向上彎曲的尖刺。大孢子葉40-60片,緊密包裹, 長8-13厘米, 密被褐色微黃的柔軟絨毛; 柄長3-8 cm;不育頂片呈寬卵形或扇形,長5-6厘米,寬4-8厘米,邊緣梳齒狀,具鑽狀裂片17-35片,長2-3.8厘米,末端的裂片呈寬披針狀,長1.5-3.5厘米, 邊緣具不規則的細鋸齒或重鋸齒;柄狀部分的末端每邊具1-2個無毛的胚珠。種子2-4枚,從綠色逐漸變為黃褐色,呈倒卵形或近球形長2厘米,徑1.8厘米;外種皮肉質而非纖維狀或海綿狀。授粉期4-5月,種子成熟期10-11月。

分布

僅分布於海南省西部昌江縣壩王嶺方圓約70 kmZ的範圍,目前發現有7個居群,居群的大小順序如下:東一,原有10 000餘株,現僅剩1 000餘株;東六、原有10 000餘株,現僅剩不到2000;王下山腳,仍有3000多株;王下山頂,原有5 000多株,現僅剩數十株;水田,約1 000株; 五仙橋,不足100株;雅加,不足100株。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南島夏天炎熱潮濕,冬天溫暖乾燥的熱帶地區,密被草和低矮的灌木的山丘或多岩石坡地, 或在寬闊的寬葉森林中。

保護情況

葫蘆蘇鐵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國特有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瀕危(EN)物種。

鑑定

雲南蘇鐵(Cycas siamensis Miquel)相似,都具有基部灰色膨大的盤狀莖,但不同之處在於本種羽葉正面中脈明顯的突出,和較小的種子(成熟時直徑約1.8厘米)具肉質外種皮而非纖維狀或海綿狀的。
海南蘇鐵(C.hainanensi)相似,但莖幹直徑、高度,大孢子葉和種子直徑均較海南蘇鐵(C.hainanensi)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