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回黃安

一九二五年, 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歌謠簡介

《董必武回黃安》,是一首敘事歌謠,敘述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短短三年期間的誕生、發展、壯大過程,是濃縮了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簡史。

歌謠歌詞

一九二五年,
董必武回黃安,
建立黨的組織,
發展共產黨員,
大別山樹起紅旗,
領導革命搞宣傳。
一九二七年,
共產黨大發展,
曹學楷、吳光浩,
劉珞一、吳煥先,
領導大別山農民起義,
奪取麻城和黃安,
一九二八年,
二次革命大發展,
黃麻、光山到羅山,
商、固、潢川到六安,
紅旗插遍大別山,
土地革命把身翻。

歌謠釋義

“一九二五年”,點明時間。對於鄂豫皖來說,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那是鄂豫皖誕生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年代,於是,民眾把它編入歌謠,編入自己的口傳歷史。
“董必武回黃安”,點明人物和地點。董必武是大別山人民優秀的兒子,是他在大別山傳播革命思想,是他在大別山發展黨的組織,是他在大別山開展革命,是他點燃了大別山的革命火種。因為他,大別山的革命才如火如荼;因為他,大別山的革命才前赴後繼。因此,他是大別山革命的領袖人物,是大別山革命的精神指引。
董必武(1886—1975),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湖北黃安 (今紅安)人。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回,本是指離開了再轉回來的意思,這裡的回,應不是實在的指董必武本人的回來,而是指董必武革命思想的指引與影響。我們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包括董必武的年譜,沒有見到有關董必武1925年回黃安的記載,因此,說他回,應是指他的思想、他的影響的回來。有關記載顯示:1923年,武漢中學的黃安籍學生王健、董覺生、雷紹前等人在董必武的領導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黃安工作組,隨後,董必武指派他們回黃安,在縣城創辦平民學校、平民夜校,在黃安培養青年幹部,這些幹部在工作組的領導下,在城鄉開展革命工作,組織並領導了青年運動、婦女運動和農民運動,一些優秀的工農分子和知識分子加入了黨團組織,增強了黃安的革命力量。1925年秋,董必武支持黃安旅省青年促進會,要求改組黃安教育局的鬥爭要求,終使鬥爭勝利,改組成功,從而打開了黃安教育的新局面。黃麻起義,董必武雖沒有直接參加,但國民黨認為根源卻在董必武處,當時的中央社輿論曾稱:“鄂東黃安被農軍盤踞,且其勢更比以前蔓延。該縣城自上月被攻陷,縣長賀守忠及司法委員、清黨委員、各局所委員等16人均被殺,此後旬日,農軍蹤跡已遍全縣,首領聞系湖北前農工廳長董用威”。此間接地說明了董必武與大別山革命的密切關係。
黃安,縣名,取義於“黃民始安”之意,1931年12月,中共鄂豫邊區改黃安縣為紅安縣。1945年後又改紅安縣為黃安縣。1952年經政務院批准,再次改黃安縣為紅安縣。現有人在網上以傳承歷史的名義,建議將“紅安縣”改為“黃安縣”,有否改的必要,作為一家之言,可以立一存照。
“建立黨的組織”,交代事件,回應上句的回的目的——那不是探親,不是訪友。當時在家鄉宣傳革命,發展組織是眾多革命者開展革命的模式之一,這應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早實踐,是符合中國社會、中國文化實際的。這裡,具體是指1925年秋,中國共產黨黃安工作組在七里坪秘密開會,正式成立中共黃安縣特別支部和青年團特別支部一事。董賢珏任中共黃安縣特別支部書記,雷紹全任社會主義青年團黃安縣特別支部書記。想一想,中國共產黨1921年剛成立,短短的4年後,也就是1925年,黃安就成立了縣特別支部,在交通、信息比較閉塞的大別山區,這確實是非常驚奇之事,是值得大書特書之事,是值得永遠記取的事。
“大別山樹起紅旗”,大別山,是將“黃安”的放大,是說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與影響已不僅僅只局限於黃安,而是擴展到了整個大別山區。如1925年冬,蔡濟璜等創建了中共麻城特別支部,後又成立了農民協會,組成了農民自衛軍。 “樹起”,有凸顯、引人注目的意思,具有引導、指引的作用。“紅旗”,既是實指,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就是紅旗;但更多的則是借代,應是以紅旗指稱黨的組織,黨的領導,是指那些肩負光榮使命的中國共產黨員。
“領導革命搞宣傳”,是對當時革命活動的總括,領導的主語是承前省略,既可以理解為黨,也可以理解為執行黨的路線與方針的董必武。宣傳,是革命初期乃至整個革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宣傳工作,他們在革命過程中創立了很多的宣傳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這裡,宣傳的是革命的道理、革命的目的。
“一九二七年” , 對中國人民來說,那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那一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在南昌舉行了“南昌起義”。那一年,對大別山人民來說,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農民運動迅猛發展,黃麻起義獲得勝利,敵人瘋狂反撲屠殺。
“共產黨大發展” ,就是這一年,儘管全國到處是白色恐怖,但在大別山區,共產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卻沒有被槍聲和屠刀所嚇倒,不但有了“發展”,並且還是“大發展”。據記載,1927年3月,黃安黨團特支改為了中共黃安地方委員會,4月改為中共黃安縣委,到5月,黃安已有共產黨員67人;1927年3月,中共麻城縣委成立,到5月,麻城已有中國共產黨員25人。
“曹學楷、吳光浩 , 劉珞一、吳煥先”,是四位黃麻起義的領導者。他們為革命不僅獻出了生命,更獻出了家庭,他們的事跡,當地民眾用口頭記載,用紀念碑傳承,當地人曉得,當地人知道。可是,我們,我們這些遠離黃麻的人,可以坦白地說,並不了解他們。為表示對他們的敬意,我們整理出了他們的簡單生平,搜素出了他們的照片。
曹學楷(1898—1931),湖北黃安(今紅安)人。黃麻起義領導人,鄂豫邊紅軍和蘇區創建人。1925年冬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七里坪區委書記、黃安縣農民政府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參謀長、中共鄂東(後為鄂東北)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主席、鄂豫邊紅軍總預備隊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前敵委員會委員、第4軍11師政治部主任、第13師政治委員等職。1931年10月,因“肅反”擴大化,被錯殺於河南省光山縣。 1945年,中共“七大”追認為革命烈士。
吳光浩(1902~1929),原名吳光皓,湖北黃陂人。黃麻起義領導人,鄂豫邊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鄂東特委委員、麻城縣農民自衛軍大隊長、黃麻起義副總指揮、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副總指揮兼第2路司令、中國工農革命軍第7軍軍長、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軍長兼第31師師長,鄂東北特委軍事委員。1929年5月,遭敵突然襲擊,不幸中彈身亡。
劉珞一,生平事跡不詳。雖經多方查找,但仍以無所得,這著實令人們唏噓、遺憾不已。
吳煥先(1907-1935),湖北黃安(今屬河南新縣)人,鄂豫皖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紅25軍軍長、政委。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夏,吳煥先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組織常備農民自衛軍,親任總指揮,隨後,組織領導農民自衛軍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12月,鄂豫邊首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吳煥先當選為土地委員會主席。1930年4月,鄂豫皖特委成立,吳煥先任特委委員。1931年11月30日,鄂豫皖省委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吳煥先任軍長,1934年4月,他所率領的紅二十五軍同徐海東所率領紅二十八軍會合,合編為紅二十五軍,吳煥先任政委,1934年11月16日開始長征,1935年5月,吳煥先代理中共鄂豫陝省委書記。1935年8月21日,吳煥先率部在甘肅白水鎮與敵作戰,不幸中彈犧牲。戰鬥結束後,副軍長徐海東懷著異常悲痛的心情和對戰友的崇敬之情,端來一盆清水,親自為吳煥先擦洗滿身的血跡,為他換上一套新軍裝,將一件黑呢大衣蓋在他的身上。
人們難以忘懷,為了革命,他自覺地破家濟民。據說他曾在自家門前,當著農會和民眾的面,將家裡一百畝田地和房屋契約及債據全都燒毀;人們不會忘記,為了革命,敵人殘酷地殺害了他的大哥、二哥、弟弟濟先、大嫂、侄兒及父親,據說,當敵人在叢林裡抓到他父親時,土匪用槍逼問他父親:“你兒子跑到哪裡去了?”滿腔怒火的父親衝著土匪答道:“還用問,你們打死的不就是我的兒子?”土匪惡狠狠地吼叫著:“我們問的是吳煥先哪裡去了?”這位正直的老人兩眼仇恨地瞪著土匪大聲說:“老實告訴你們這幫土匪,他革命去了,他就是為殺盡你們這群狠心狗肺的東西……”土匪們惱怒地說:“今天找不著吳煥先,就要你們一全家歸西天!”說著,用刺刀朝老人連捅五刀。並且還將老人衣服剝光,拋屍露野。人們永遠記得,為了革命,他的母親、妻子餓死在乞討的路上,據說,1933年秋,在圍攻七里坪的艱苦日子裡,他母親乞討來到了軍部,戰士們知道後,紛紛要求他將老媽媽留下來,省委書記沈澤民同志為此破例給他母親批了一斗大米,但吳煥先硬著心腸拒絕了。母親理解兒子的心思,第二天便拄著討飯棍離開了部隊。沒過多久,他妻子曹乾仙也乞討來到了部隊的駐地,當她得知部隊嚴重缺糧後,便將討來的半袋糧食和十幾個雞蛋送給了部隊,然後又走上了乞討的路途,幾天后,這位賢惠的妻子餓死在了乞討的路上。
“領導大別山農民起義” , 大別山農民起義,是當地民眾的通俗說法,因大別山是一個山系,地域範圍廣,據記載,它東西綿延約380公里,南北寬約175公里,以這么大的地域概念來稱呼,同時也是歌者的一種寓意,是指當時農民起義的範圍大、農民起義的普遍。其實,這裡的“大別山農民起義”,雖可作為泛稱來理解,但它更是“黃麻起義”的確指。
史稱的“黃麻起義”,是指:1927年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根據黃麻兩縣的武裝力量和民眾基礎,先後選派符向一、劉鎮一、吳光浩、王志仁等到黃麻地區開展領導和指導起義事宜,成立了以符向一為書記的中共黃麻特別區委員會,組成了以潘忠汝為總指揮的黃麻起義指揮部,積極進行起義的籌備工作。11月3日,黃麻特委在七里坪召開會議,決定以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為骨幹,民眾武裝為配合,首先奪取黃安縣城。13日,起義開始,總指揮部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麻城農民自衛軍2個排及七里坪、紫雲等區農民義勇隊千餘人,組成起義隊伍。晚10時,起義隊伍在農民民眾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黃安城進發。14日凌晨,起義部隊攻占北門,旋即占領縣政府、警察局,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及土豪劣紳10餘人,繳獲步槍30餘支,子彈90箱,控制了全城。當日,起義部隊撤回七里坪。18日,黃安縣農民政府成立。接著,中共黃麻特委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及配合起義的黃陂縣農民自衛軍一部共300餘人,組成工農革命軍鄂東軍。
黃麻起義,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大別山地區舉行的首次武裝鬥爭。當時有首歌謠形象地唱述了起義的情況:
民國十六年
湖北黃麻縣
就把革命辦
縣委和區委
作過普宣傳
組織農協會
辦起青年團
大家聯合起
反抗雜稅與苛捐
直到九月
就把主義變
破縣城、殺貪官
一致要共產
各區開大會
男女倡平權
義勇隊成立
防務會不變
軍閥土劣走狗
一律要殺完。
“奪取麻城和黃安”,是對黃麻起義成果的總體概括,也是一種籠統的說法。有史料所載,起義攻占了黃安縣城,但卻未見有攻占麻城縣城的記載。
一九二八年” ,同樣是大別山人民記憶深刻的一年,那一年,是黃麻起義後的一年,是充滿血雨腥風的一年,起義後敵人的反撲與屠殺,那是真的罄竹難書,但是,歌者沒有著眼於流血與犧牲,而是注目於革命的運動,革命的發展。
“二次革命大發展” , “二次革命”,即是指中國革命史上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土地革命”。這裡是指大別山的土地革命及土地革命的發展情況。據記載,這一年,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改編為了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創建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根據地。這一年,成立了以黃安、麻城、光山、商城、六安等為基地的鄂豫皖特區,創建了整個大別山區域的武裝割據局面。這一年的大別山,儘管有敵人的血腥屠殺,但革命不僅沒有停歇,而且還得到了發展,並且有了大發展。
“黃麻、光山到羅山 , 商、固、潢川到六安” , 這是革命大發展的具體體現,是黃麻起義後革命影響所及的範圍。黃麻是指黃安與麻城,光山,是河南省的光山縣,羅山,是河南省的羅山縣,商,是河南省的商城縣,固,是河南省的固始縣,潢川,是河南的潢川縣,六安,是安徽的六安地區,範圍已由一縣發展到多省,是真正的燎原之勢。到,是到達,所及的意思,是指革命已傳播到這些地方,並在這些地方生根、發芽。
“紅旗插遍大別山” , 紅旗,是借代,表明革命力量與革命形勢。遍,是到處的意思,表明革命影響範圍的廣闊。“插遍”與前段的“樹起”相對應,由指引號召的“樹起”變成了到處可見的“插遍”,表明革命發展的迅速與普及。“大別山”,是對具體範圍的進一步擴大,這裡的“大別山”再不是前面的泛稱,而是實在的指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