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革命歌謠

紅安革命歌謠是流傳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紅安地區的革命歌曲的統稱,參考書目有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紅安革命歌謠》。

紅安革命歌謠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
銅鑼一響,四十八萬。
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這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傳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的一首歌謠,這首歌謠真實反映了黃安人民在董必武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著名的“黃麻起義”,數萬民眾揭竿而起鬧革命的宏偉場面。由黃麻起義揭開的大別山革命序幕數十年長演不衰,在黃安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先後誕生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走出了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三支紅軍部隊,至三十年代初期,形成了以紅安七里坪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這裡成立了蘇維埃政府,文化經濟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得到發展,尤其是蘇區的文化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以本文開頭的《黃安謠》為代表的一大批紅色革命歌曲應運而生,從黃安傳唱到整個鄂預皖蘇區。一九三一年黃安改名為紅安,從此,以紅安為中心區域的鄂預皖蘇區,吸引著各方有志之士到這裡投身革命,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來自不同地獄的文化與紅安本土在這裡交融與正和整合,出現了一個特定階段的紅色文化現象,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紅安革命歌謠。紅安革命歌謠是鄂豫皖蘇區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紅安革命歌謠的個性特徵、歷史地位和作用,也是對於漢語言文學、民間文學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論述。
一 發祥的原生態性

紅安原名黃安,建縣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古代為春秋黃國地域,古文化遺甚多,民間文化活動十分盛行,流傳甚廣,黃安建縣後文風鼎盛,明清兩代有史料記載的就有天台書院、雲台書院、天窩書院、石林書院等十餘處,到民國出去文化教育事業有初步的發展,尤其是革命根據地建成後,為創作革命歌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紅安民風純樸、戲曲調就有十餘種,僅叢《紅安革命歌謠》上記載的就有泗州調、孟姜女調、斷姻緣調、花鼓戲段子、鼓詞、兄妹說唱、夫妻說唱、嘆妹調、扇子調、蘇武牧羊調、蝴蝶調、小調、花鼓詞、地燈調、八段錦、窮人調、玉蛾郎等數十種,這些歌謠都有原生態性歌謠的原形,在民間傳唱,多以反映民眾生產,生活,愛情故事的。因為有民歌原型,所以在創作革命歌謠時,就有很多是用舊瓶裝新酒的辦法予以改編。例如:《四季歌》中有一句舊詞:“明月魂夢美人來鐵甲 挨。”

紅安革命歌謠的原生態性還表現在民間藝人的創作與革命二字密不可分,過去藝人多以段子、葷話取寵觀眾,根據地建立後很多藝人受革命的 影響,投身革命開展赤色宣傳,把民間的鼓詞、說唱等形式搬到歌謠上,用以向民眾宣傳革命的道理,象著名革命烈士張南一投身革命前即是一個鼓書藝人,走鄉串寨以說唱謀生,加入共產黨後他就以鼓書為武器宣傳革命,他唱的鼓詞《為什麼貧窮不均》這樣唱:

今一天與農友來到田畈,
想起來痛苦事積在心間。
眾農友坐田埂自思自嘆,
三才老天地人應該平等,
是緣何他該富來我等受貧?
……
共產黨來領導農民革命,
打倒那吃人的土豪劣紳。
鄉村的一切權收歸農會,
普天下窮苦人才能翻身。

再說,本文開頭的黃安謠,也是又清鹹豐年間的民間小調改編而來,是年,太平軍功克武昌,進入黃安、麻城一帶,黃安知縣許賡藻命令鄉紳組織團練抵禦,太平軍不敵而敗北,於是就有“小小黃安,實在難纏,銅鑼一響,四十八萬”之謠流傳,直到黃麻起義奪取黃安縣城時,黨的宣傳門就將這首歌謠予以收編,其遠生態性在此可見一斑。

紅安革命根據地建立後,紅色文化事業如火如荼,在部隊、學校、政府機關和民眾中廣為傳唱歌謠,一部分歌謠是又本地人改編而傳唱,還有一部分是黨政軍的領導人,包括中央派來的外地人創作的歌謠在根據地傳唱。紅安早期領導人王秀松、徐朋、鄭位三、戴季英、曹學楷、戴克敏、陳定侯、成仿吾等,都編寫了很多民眾喜歡傳唱的革命歌謠,《紅安縣誌》記載僅陳定侯一人就創作歌謠20多首。曹學楷是地地道道的紅安人,他創作的歌謠《槍會革命歌》長達一百多句,《兵變歌》十鼓三十句,都有紅安濃郁的鄉土語言特點,聽起來通俗易懂。成方吾是湖南新化人,1931年受中央遣到達鄂豫皖蘇區,後來任中共黃安中心縣委書記,他創作了《識字運動歌》風趣幽默,短小精悍,易懂而又好記,對當時蘇維埃政府號召的識字運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在歌謠中唱到:不識字的好比一個睜眼瞎, 有眼不知世界大,哎!哎!哎不識字的呀,快來識字呀!大家識字工農幹部好捷報,鞏固蘇區並擴大,哎!哎!哎!不識字的呀!快來識字呀!

綜上所述,紅安革命歌謠的原生態性是一個歷史的存在,它是鄂豫皖蘇區歌謠的原始發祥地,也是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里程碑的重要地位。
二 內容的多樣性

紅安革命歌謠從1927年黃麻起義時,民眾傳唱《黃安謠》開始,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蘇維埃政權時,歌謠的創作、傳唱達到鼎盛,以後又經歷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也誕生了一些歌謠,但都不及土地革命時期的歌謠多,起內容主要涉及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革命時期的歌謠,通過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編寫歌謠傳唱,反映出淺的革命道理,吸引民眾的注意力。《步工傷心事》、《農人傷心事》、《打菩薩》、《為什麼貧窮不均》等,都是這樣的歌謠。

二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歌謠,注重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號召民眾起來鬧革命,奮起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歌頌共產黨的領導,歌頌紅軍隊伍,反映婦女革命、青少年革命等方面的內容,如革命歌謠里的《贊列寧》、《十月革命歌》;暴動歌謠里的《黃麻起義》、《暴動歌》、《黨員游擊轉還歌》;紅軍歌謠里的《紅軍歌》、《紅軍紀律歌》、《射擊歌》;反“圍剿”歌謠里的《歡送戰士上前線》、《歌唱黃安大捷》、《紅四方面軍南下勝利歌》;工農革命歌謠里的《窮人謠》、《賣柴歌》、《十二月窮人歌》、《工人歌》、《勸五更》;婦女革命歌謠里的《婦女十嘆》、《婚姻自主歌》、《婦女參軍歌》;青少年歌謠里的《童子團歌》、《青年當紅軍》;擁軍參軍歌謠里的《擁護紅軍歌》、《送郎當紅軍》、《做雙新鞋送情郎》;游擊戰爭歌謠里的《紅軍越打越堅強》、《一顆紅心拿不去》;文教衛生歌謠里的《勸學歌》、《看護歌》、《四季歌》;兵動歌謠里的《勸告白色士兵歌》、《兵變歌》、《可恨土豪和軍閥》等等,內容廣泛之多,民眾唱起來朗朗上口,好聽好記好學唱。

三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歌謠,號召民眾團結起來抗日不當亡國奴;注重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面目,號召人民翻身得解放,這些歌謠主要有《救國歌》、《民族革命歌》、《解放四季歌》等,歌謠的內容比土地革命時期的要少一些。

總之,紅安革命歌謠的內容涉及面廣,在此不一一列舉。
三 革命歷程的戰鬥性

紅安革命歌謠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具有極強的戰鬥性,蘇區黨組織和政府非常注重文化宣傳作為一項武器,他們一手拿槍參加戰鬥,一手拿比創作革命歌謠,用歌謠作為武器,團結民眾,打擊敵人。我們今天重讀紅安革命歌謠,猶如讀一部深深的紅安革命戰鬥歷史,一是從歌謠中看到幾十年前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場面:《歌唱黃安大捷》唱到:“我們呀工農紅四軍,南下勝利大得很,兄呀、奪取黃安城。消滅呀敵軍三團整,活捉師長趙冠英,兄呀,反動派一網打盡。”《紅四方面軍南下勝利歌》唱到:“四方面軍真勇敢,開到黃安去作戰,要把那縣城占。……紅軍飛機參了戰,飛到縣城扔炸彈,白匪軍敵作一團。……紅軍破門打進來,白軍紛紛繳了械,喊饒命磕頭禮拜……打了黃安打潢川,打了潢川打六安,紅安威震鄂豫皖”。

二是從歌謠中看到了紅軍戰士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壯觀場面:《戰鬥動作歌》唱到:“輕工不得擅退,極力實行射擊,重傷不能放槍,子彈交與鄰兵。酣戰之時,極為艱苦,更要提起熱血勇氣”。《紅軍打靶歌》唱到:“看啊,士兵們,戰爭開始了,嚴整我們的武裝,到戰場上去!向前作戰,擁護蘇維埃,萬眾頭顱拼一擲,奮勇不顧身”。

三是從歌謠中看到了紅軍戰士打了勝仗凱旋而歸慶祝勝利的高興場面,《民國十八春》唱到:“民國十八年,革命取了勝,工農民眾都覺醒……奪取政權來,建立蘇維埃,革命勝利幸福來。”《勝利歌》唱到:“紅安戰士好英勇,消滅敵人一師兵俘虜萬餘眾,獲得了偉大的勝利……”。《調兵歌》唱到:“鄂豫皖的紅四軍,要將宋埠敵掃平,命令探敵營……打了送埠打歧亭,欲祝勝利轉回程,敲鑼打鼓迎”。

四是從歌謠中還看到了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動人場面:《擁護紅軍歌》唱到:“昨天紅軍得了勝,聽說今天轉回程,我們要歡迎。瓜子花生不論多少,做的鞋襪都帶著,擁護我同胞……革命吃苦非一人,姐妹努力把產生,支援我紅軍。”《送軍歌》唱到:“同志去參軍,我們來代耕,後方工作我承擔,你們請放心。離別眾鄉親,心懷感激情,今日光榮參軍去,革命不變心。”《慰勞傷病員歌》唱到:“蘇區革命好,慰勞傷兵號,婦女真不少。天天進院看,帶上物品好幾挑。凍米花生糖,豬肉加掛麵,雞蛋和糍粑,都端進病房,又是吹打又是說唱……紅軍傷兵號,樂得哈哈笑,傷病痛苦都忘掉,早上前線勇殺敵,報答姐妹慰勞情。”

歷史已步入信息化社會的二十一實際,紅色文化需要傳承,紅安革命歌謠作為紅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被世人所認知,願通過此文的分析和評述,以達到傳承紅安革命歌謠,進一步發掘和保護紅色文化遺產,繼承先進的紅色文化,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記過去,以利開創美好的未來。

四 革命親情的交融性

研究紅安革命歌謠與研究紅安革命歷史密不可分,二者有必然的聯繫。紅安革命鬥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分子的家庭性、親屬性,早期發動革命是在地下秘密進行的,參加革命加入黨組織往往是父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表兄弟之間、師徒之間來傳授革命道理像紅安革命早期的領導人戴克敏烈士一家一樣徐向前前妻程訓宣烈士一家等等,到革命根據地建成後入黨入團就成了公開的事情,這就應運而生了一批反映革命親情相互鼓勵戰鬥爭取立功等方面的歌謠,地方特色濃郁,是原汁原湯的土民歌。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一是父子情在歌謠中有所表現:《青年當紅軍》一歌中父子對唱,父親唱到:“我的兒立下了從軍志願,為父的有句話兒記心間:要跟著共產黨擁護蘇聯,打破那舊世界革命實現,建立了蘇維埃人人平權。”兒子唱道:“聽父言更使我堅決勇敢,兒此去投紅軍不為違父言。我今日去參軍開上前線,替工農爭自由奪取政權,消滅了反動派實現共產,全中國受苦人齊把身翻。”

二是兄妹情在歌謠中以有所表現,《土地革命歌》通過兄妹對唱的形式,既然使了共產党進行了土地革命的主情,又描述了兄妹之間兩小無猜的親情關係,既有對白,又有唱詞,生動活潑,吸引觀眾。歌曲開頭唱道:“哥哥今年這么大,妹妹明年那么大,再也不能一處耍。”哥哥又唱道:“今天我們沒有事做,來談一談閒話吧!”妹答:“么事?”哥哥又說:“你們天天共產共產,到處之使革命,講什麼階級鬥爭?”妹妹唱道:“窮人要翻身,只有大家共同把命拼,消滅那敵人。……共產主義廢私有,各取所需各取所能,共同把產生……”。

三是家庭親情在歌謠中有所表現,《六杯子茶》描寫了一個青年參軍前,在離開家庭的那一刻,端起茶杯向家中的六位親人敬茶的場面和心境.一方面表達了參加革命英勇殺敵的決心,另一方面又對家庭老幼生產生活作了妥善安排,一股濃濃的親情滲透在歌謠之中,聽起來感人至深。歌謠唱道:“一杯子茶敬我爹,兒去參軍鬧革命,請我爹爹放寬心。二杯子茶敬我媽,兒為窮人把敵殺,請我媽媽莫牽掛。三杯子茶敬我哥,家庭重擔你但承,請哥哥待好雙親。四杯子茶敬我嫂,料理家務要操勞,請我嫂嫂莫生焦。五杯子茶敬我妹,要愛勞動勤學習,爭取加入少先隊。六杯子茶敬我妻,我去參軍莫作急,革命成功回家裡。

四是夫妻情在歌謠中有大量的表現,描述夫妻情的歌謠在紅安革命歌謠中占有較大的篇幅,數量多,內容廣,也是“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外延和深度表現。《送郎當紅軍》中唱道:“早起開柴門,紅日往上升,今天送郎當紅軍,小妹苦在心。……婚姻有人考,你我愛情深,雖然我是女子輩,主義看得清。”《革命夫妻對唱》中妻子唱道:“我夫今夜特回程,奉勸我夫君,革命要認真,回鄉做工作,切莫浪漫行。”丈夫接著唱道:“我今游擊轉家裡,來見我賢妻,說得不差移。革命兩三年,你莫把心耽,我忠實,又勇敢,主義看得真。”《做雙新鞋送情郎》唱道:“一根針,一根線,千針萬線表心腸。情哥去把紅軍當,低下頭來細思量。不告爹,不告娘,做雙新鞋送情郎。情哥穿上這雙鞋,好打反動的武裝,等到勝利回家轉,妹去迎哥三道崗。”

由此不一而是,從這些歌謠中可見革命戰爭年代的親情是何等的重要,這種親情與革命二字密不可分,水乳交融內涵豐富,特點鮮明,呈現出一種重疊交錯的紅色文化圈也就是革命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聚合,最終成為影響整個鄂豫皖蘇這革命進入良性發展的進程。親情的穩固,對於穩固革命隊伍、擴大紅軍起到了任何與 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五、傳播地域的廣泛性

鄂豫皖蘇建立後,形成了以紅安七里坪為中心區域,以七里坪、新集、余家寨等為中心蘇區的地方傳唱紅色歌謠最為熱烈,鄂豫皖蘇區26個縣廣為傳唱紅色革命歌謠的鼎盛時期,其傳播地域之廣是前所未有的。

一是傳唱的內容從黃安擴大到整個鄂預皖蘇區,《紅旗插遍大別山》唱道:“一九二三年,董必武派人回黃安,建立黨的組織,秘密發展黨員,領導革命作 傳,農民齊把協會辦。……一九二八年,二次暴動更發展,黃安、麻城到光山,商城、潢州到六安,紅旗插遍大別山,土地革命把身翻。”

二是傳唱的組織機構建立,蘇區形成後各縣、區、鄉、村都教唱革命歌謠,各縣都建立了俱樂部、新劇團、音樂隊來傳唱革命歌謠,廣傳革命道理,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交政治思想覺悟。據《紅安革命史》記載,黃安的歌謠之所以出名,其原因一是黨政領導對採用歌謠的形式開展宣傳非常重視,二是歌詞內容大部分取材於本鄉本度土,說的是農民的心裡話,講的是革命道理。”何玉琳1929年9月8號在給中央的報告匯總說:“歌中最著名、收效最大、普遍傳布在黃安、麻城、光山、黃陂的是《十二月窮人歌》、《槍會革命歌》、《兵變歌》隨時隨地都聽見這革命的歌聲……同樣,1929年6月,麻城縣委在寫信給鄂東北特委的報告中說:麻城歌曲”大半來自黃安。因黃、麻飽受清秀團和匪軍的屠殺和蹂躪情形大致相同,這些歌聲已普遍於蘇維埃區域的田野,隨時皆可聽見。”

三是傳唱的形式多樣。由於鄂豫皖蘇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已具備相當的基礎,這就給革命歌謠的傳唱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報刊登載了歌謠,印刷傳單散發,個別 傳唱,俱樂部傳唱等等,當時傳唱到各縣的紅安革命革命歌謠達500多首。一九三一年五月,為慶祝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各縣九個鄉跑音樂隊集中到新集進行比賽,演唱革命歌謠和演奏革命歌謠的音樂曲牌,結果,紅安縣華河區西張家村的樂隊奪得冠軍,其隊長張澤 帶領這支24人的音樂隊,時常外出演奏演唱紅安革命歌謠,鄰近的麻城、黃陂、孝感、光山、羅山等地都留下他們的足跡,他們走一路唱一路,紅安歌謠就實在這些地方傳唱開來。

六 傳承永恆的經典性

洋丸之地紅安依在神奇的大別山懷抱之中,這裡歷史悠久的文化積累和革命戰爭的洗禮,孕育了獨具魅力和韻味的集民風民俗為一放紅安革命歌謠,以其特有的紅色文化遺存保存至今,體現了紅安紅色文化的經典價值。據紅安縣文化局的同志反映,紅安縣物質資料庫存有革命歌謠1000多首,《紅安縣革命史》記述傳承下來的有500多首。而《紅安革命歌謠選 》收錄156首,這些歌謠能夠傳唱到今天也實屬不易,其經典價值將永遠放射出紅色文化的奪目光輝。下面將其主要表現的經典歌謠作一剖析:

1.《黃安謠》以其傳唱時間最長、記述紅安革命歷史最直接、傳唱範圍最廣泛而聞名於世,現已鐫刻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的背面,作為副碑文將永垂史冊,彪炳千秋。

2.《八月桂花遍地開》即紅安革命歌謠里收錄的《慶祝蘇維埃》,以其歌詞最美、音樂最美而傳唱最廣泛,建國後收錄進《中國民歌大全》,這首歌曲於1929年7月黃安縣紫雲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時,七里坪列寧國小一位姓王的教員創作,開始在檀樹崗一帶傳唱,在傳唱的過程中演變了名稱。所以只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首歌因為名氣太大,而被大別山區數個縣所爭論,出現了河南新縣說、河南商城說、安徽寶寨說等多個版本,但不論怎么說,《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經典性已成為神州大地的共識。

3.《紅軍紀律歌》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的前身,這首歌是早期蘇維埃紅軍紀律歌,直到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 程子華、劉華清、程坦等人的錯次修改,才形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後來經歷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洗禮,從解放軍的隊伍中久唱不衰,直到今天仍為解放軍的必唱歌曲而傳播在北國江南長城內外。

4.《張桂英送郎當紅軍》於1930年開始在紅安縣北部七里坪、檀樹崗一帶傳唱,這首歌描寫了婦女張桂英送丈夫當紅軍的動人故事,當時蘇區政府正為反“圍剿”而擴大紅軍,張桂英這個典型就成了蘇區婦女的學習摸樣,蘇區政府在各村寫出巨幅標語“世人要學張桂英,她送丈夫當紅軍。”這首歌幾十年來在紅安民間流傳,直到2005年,紅安縣楚劇團以此歌為原形,創作了大型革命現代楚劇《風雨情緣》在全社會公演大受歡迎。2006年參加湖北省,榮獲多項大獎。2007年湖北省楚劇團斥巨資著作權,改名為《大別山人》在省會武漢公演,受到數十萬觀眾的好評。以次,《張桂英送郎當紅軍》這一歌謠獲得新生,將以報偉大的藝術感染力而成為新時代的經典。

5.《一顆紅心舍不去》這首歌謠是三年游擊戰爭期間,在紅安天台山、老軍山等地堅持都聲的紅軍戰士編的一首歌謠,後來使傳唱到全縣,歌謠分為兩段,前一段唱道:“高山岩洞是我的肩,青枝綠葉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米飯,共產黨是我的親爹娘。哪怕白匪軍再“圍剿”,紅軍起打堅強。”後一段唱到:“哪朵葵花不白太陽?哪個強人不向共產黨,任憑白匪軍再猖狂,燒我房屋搶我糧,一顆紅心舍不去,頭斷血流不投降。”這首歌謠已經成為紅安精神的具體表現,戰爭年代紅安26年革命鬥爭不斷,紅旗不倒,靠的就是獨具特色的紅安精神。紅安精神的具體表述是一要三不要、一圖兩不圖,即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圖奉獻,不圖名,不圖利。我們從這首歌謠中可以看到老一輩的安革命者當年所表現出來的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定的革命信念,頑強的戰鬥作風,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當前,中共湖北省委正在建設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很多專家學者紛紛在研討精神,而在研討紅安精神時都不得不提到這首歌謠,而紅安精神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紅安革命鬥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份財富就是我們紅安人民對黨的一顆紅心。
歷史已步入信息化社會的二十一世紀,紅色文化需要傳承,紅安革命歌謠作為紅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被世人所認知,願通過此文的分析和評述,以達到傳承紅安革命歌謠,進一步發掘和保護紅色文化遺產,繼承了先進的紅色文化,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記過去,以利開創美好的未來。
資料參考書目:

《紅安革命歌謠》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6年2月第1版
《紅安縣革命史》郭家齊主編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7年9月第1版
《鄂豫皖蘇區歷史簡編》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3年4月第1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