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詠裳

葛詠裳(1843~1905)清末藏書家。字逸仙,號叔霓。浙江台州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官兵部車駕司主事。葛氏工詩善文,喜考證。著述有《輒囊瑣記》30冊、精於治《史記》、《漢書》、《三國志》,寫有《史記漢書批註》、《葛叔霓校抱朴子內外篇》70卷和《山下葛氏家譜》等。

基本信息

生平紀略

葛詠裳(1843~1905)清末藏書家。字逸仙,號叔霓。浙江台州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官兵部車駕司主事。葛氏工詩善文,喜考證。著述有《輒囊瑣記》30冊、精於治《史記》、《漢書》、《三國志》,寫有《史記漢書批註》、《葛叔霓校抱朴子內外篇》70卷和《山下葛氏家譜》等。

憶綠蔭室

好藏書,又是官宦之家,寬裕家境為他收集圖書提供了充裕的物質條件。他在北京為官時,東求西訪,日積月累,購得各種圖書數萬卷,其中多有善本、珍本。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犯北京,在北京寓所的其它物品未來得及運走,只能將其所藏圖書數十櫝運回台州,儲於中山北麓的“憶綠蔭室”。

葛詠裳父親葛晚園,學問也很好,著有《易學辨說》,能寫一手好詩,葛詠裳隨父親居於龍鬚巷,一直到19歲;先前父親有一室名“綠陰”。後因故居毀於太平天國兵亂之中,葛詠裳移居巾山北麓新開巷,他十分懷念與父親一起生活的那段時光,給所居起“補綠陰室”的名字,後又改稱“憶綠陰室”,專門請了畫師作圖,在《憶綠陰室圖自序》一文中,他有一段對往昔深情的回憶:“某家舊在巾子山麓,中有綠陰之室,小園半畝,隙地數弓,瓦屋三椽,蛤牆四合,柯乾銅石,則古檜千圍覆其上焉;枝葉闌乾,則高梧百尺蔽其前焉。老梅十許樹,修竹百餘竿。畦有餘蔬,間植桃李,階無雜草,唯滋蕙蘭。種蕉學書,並用聽雨,折柳樊圃,兼資舞風。家君讀書其中,故人二三,過從朝夕,學徒四五,執經左右,鮮塵俗之擾,敦天倫之歡,留連琴尊,優遊歲月”。

近市之隱居

對於葛詠裳來說,“近市之隱居,書生之清福矣”,在營造好“憶綠陰室”這樣的環境後,他便可以靜養浩然之氣,著書讀史了;他在《秋居雜詠》一詩中有句云:“玻璃窗外見雙峰,冷翠經秋落檻濃。側影空庭橫古塔,催眠鄰寺送疏鍾。”晚清國勢風雨飄搖,如葛詠裳這樣的有識之士,也只有空懷才志,報國無門,每日只借詩酒來澆胸中塊壘。在陳氏半雨樓有葛詠裳題壁的七律四章,在此錄其一首:“半角樓依雉堞開,雨餘山色過城來。青袍有客橫吟草,素壁經秋長暗苔。風月替君長作主,疏狂笑我是粗才,登臨幾度流連甚,不厭澆胸酒百杯。”他精研歷史,於《史記》、《漢書》、《三國志》用力最勤,多有批註,詩賦雜著收入其著作《輒囊叢稿》。他的夫人屈雲珊是個才女,能詩,伴他唱和,著有詩集《同根草》。光緒三十三年,屈雲珊與當時的臨海縣令孫文貽的夫人一起創辦女子兩等國小,首開臨海女學先例。他的“憶綠陰室”於民國二十八年二月二十日遭日機炸毀,今天,巾山仍然是臨海具有代表性的景區,雙峰塔影依舊,登臨勝地,不免勾起追記先賢的情懷,耳邊如聞斷續詩吟,“小窗閒坐處,心境靜逾清”;“燈花身世感,書味古今情”(葛詠裳《靜坐》詩)。

藏書去向

去世後,由於家境日下,楹書塵封,其夫人屈雲珊盡將所藏歸於同邑藏書家屈映光“精一堂”收藏。

更多相關

臨海近代學者項士元先生有《巾子山志》一書,2004年底,臨海市博物館丁伋先生以耄耋之年,費時一載將其整理出來,2005年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該書留存了不少臨海先賢的寶貴資料,本文介紹的是“憶綠陰室”主人,清代鄉賢葛詠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