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鴻灑

葉鴻灑

葉鴻灑,1943月9月10日出生,山東省沂水縣人,教授。

基本信息

1. 基本數據

性別 女
籍貫 山東省沂水縣
出生地及日期 山東;1943月9月10日
工作單位
職稱 教授

聯絡電話
傳真 (02)26106346
Email
連結

2.教育部升等論文

講師 《宋代書院制度之成長及影響》自行列印通行,1972.5
副教授 《杜佑的事功及政經理論之研究》,台北 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9.4
教授 《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台北: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4

3.專長

史學史,宋代科技史

4.代表作

4.1最有代表性的5部著作
著作名稱 出版資料

1 《杜佑的事功及政經理論之研究》 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9.4
2 《北宋科技發展之研究》 台北: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4
3 〈試探北宋天文儀器製作技術的發展〉 《中國科技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出版), 頁177-194
4 〈影響南宋科技發展的主要因素之分析〉 《新編中國科技史演講文稿選輯(下)》台北 ,頁166-203
5 〈試探沈括在北宋政壇的建樹〉 《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8.6 ),頁551-578
4.2其它5件代表作著作
名稱 出版資料
1 《中國科技與文明的推手—歷代發明家的故事》 台北:銀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8
2 〈試探北宋儒生出身的官員在農政推動上的貢獻〉 《第二屆國際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大學出版,1996 ),P565-578
3 〈試探南宋地方官在農政推動上的貢獻〉 《淡江史學》第九期(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系出版,1998),P77-91
4 〈試探靖康之役汴京攻防戰中宋軍所用重要兵器〉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二十五期(台北:中國歷史學會出版,1994.6),p67-78
5 〈北宋的蟲災與處理政策演變之探索〉 《淡江史學》第十三期(2002.6 ),頁45-113

5.進行中之研究

5.1宋代火藥武器發展成就與特色之分析
5.2鄭樵《通志》一書中的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之探索

6.進行中之學術活動

中國科學史委員會之活動

7.目前所開授之研究所課程

7.1目前開授之研究所課程
史學理論與研究實

8.參與之史學網頁推動成果

8.1曾提供數據並指導放置於清華大學網路博物館清蔚園」中之〈固若金湯〉網頁之製作並得獎
8.2曾提供資料並指導由淡江大學學生鄒植泛所製作的〈宋代常見的軍艦〉網頁之製作並得獎
8.3成立並主持八里?「鴻飛文史工作室」並指導製作〈探索八里〉網頁並獲得台北縣文化局之補助款☜ 葉鴻灑老師訪問記錄 ☞時間:2004.02.14 14:30-16:00
地點:葉老師自宅
訪談:林士鉉
繕稿:林士鉉
打字:彭秀惠
一、老師為何會選擇歷史做為努力的方向?
答:因為我是念師範的,師範畢業教了一陣子國小之後,就覺得自己希望對於人世間的關係能有深入的了解,加上小時候我也愛聽歷史故事,教了國小之後,覺得有很多問題了解得不夠深入,似懂非懂;再加上參加一些活動之後,人家偶然問到一些我們中國人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例如:我們中國人怎么會把旗袍當作國服等等。這些問題我覺得好奇,又一時找不到書可以解答,這就成了後來想念大學時把國文系與歷史學系當作是要念的目標的原因。也很巧,因為環境的關係沒有辦法念日間部,就考夜間部,當時沒有聯招,台灣師範大學夜間部又正好只有五個系,英文、生物不考慮之後,在其它國文、歷史、地理三者之間,就選了歷史學系,想對我們中國過去老祖先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能夠有更深入的了解。
進入歷史學系之後才發現,還要念好多好多東西。當時學校已為我們安排了課程,不像你們有那么多課可以選,當時是學校安排什麼就上什麼,反正都是自己不太懂的東西,也就很快地進入情況。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轉向研究科技史的原因。科技史是研究生活技能演變的過程、發展,這方面一開始就很想加以了解,而在大學都是念政治,偶爾的機會,當我一腳踏進科技史的領域之後,終於發現,當初要找的答案在這裡,這是令我一直很有興趣,一直專注在科技史研究的一個最原始的原動力,因它慢慢解答了我當初念歷史的一些問題。
二、老師在什麼樣的機緣之下進到淡江歷史學系來?
答:這個機緣倒是和我一生都有很大的關係。我在大四的時候結婚,我先生在淡江化學系任教,他和周培智老師熟得不得了,當時都住在學校宿舍里,與周老師、周師母都是非常熟的朋友。我結婚後,也就常常到周老師家裡去,那時候淡江歷史學系剛創立第二年,我還沒畢業,繫上也沒有助教,只有周老師一人打理前前後後。我和周老師、周師母也很熟了,問我:「你學什麼?」我說:「學歷史。」「那好哇﹗我們這裡又沒有人,那你畢業就過來吧!」所以,就這么因緣湊巧的,成了周老師手下的唯一一名兵丁,成為淡江歷史學系的第一個助教,也差不多在我這輩子求學告一段落之後,大部份時間幾乎都在淡江,等於是跟淡江歷史學系一起成長,創系第三年我就進來了,一直到現在。從第一屆的同學到現在,除了中間兩、三年因特殊原因沒在繫上教課之外,幾乎每一屆同學我都認識。
三、請問老師當年任助教時的工作概況如何?
答:因為周老師是一個非常豁達的主任,也是個充分授權的主任,所以,只有一些重大原則,例如:請什麼老師?開什麼課?是他在作決定。每學期開學前他會把細節安排好;至於比較瑣碎的事,例如:與老師接洽、課程安排好後要告訴老師、或者學生不好意思跟老師講的事情,就幾乎通通交給我負責。有時候請老師演講發演講費,他的圖章經常放我這兒,授權在我這裡。
周老師是個看起來不太參加系裡的活動,但實際上對系內了如指掌的主任。同學們有問題都到他家裡去談,因為他就住在學校裡面的宿舍,周師母又十分喜歡同學。同學們有問題也好,甚至課餘聊天也好,都是在周老師家裡,這樣子很自由,完全沒有師生對立的感覺。比較活潑、願意和老師接觸的同學,就經常到周老師家。因此,辦公室就經常是我一個人坐鎮。同學們也喜歡跟我聊天,像第一屆的羅運治、劉世安、楊宰寰、林振坤等都是非常活潑、突出的同學,經常一下課就來系辦公室聊天。所以,同學們跟主任、老師、助教在那段時間裡感好像是在一個大家庭里,比較有親切感,當然那時同學少也是原因之一。第一、第二屆之間的感覺非常好,沒有形式上誰是誰的直屬學長,一切很自然。
四、周主任草創淡江歷史學系時,繫上有那些特色?
答:我感觸很深的一點就是所謂「亂中有序」,也就是說他不怎么干涉老師怎么教,學生們出席率如何;讓學生相當自由化的發展。可是,他對學生的輔導雖是無形,卻是非常熱忱的。主任對同學的關心,老師對同學的那份愛,同學可以在無形之中感受到。所以,我剛剛一直強調我們像大家庭。助教也不見得比同學技高一籌,助教就是他們中間的一份子,甚至他們也不覺得老師一定地位比較高,尤其是周培智老師就好像是他們的爺爺一樣,我那時候覺得大家相處得非常融洽,老師之間也沒有任何勾心鬥角,個人的領域裡有自己研究的方向,然後他們是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東西教給同學,雖然同學不見得都是有十分豐富的收穫,可是我個人的感覺是很舒服的,那段時間我真的做得非常快樂。
我真正做學問的基礎,就是在做助教的四、五年內打下來的,尤其是周老師給我一個感覺是,念書就是純粹是為自己而念的。至於同學們,周老師不主動干涉,但如果你主動去找他,他就把你當做是小孫子一樣,常和他接觸的學生都可以感受到他那種為人師表,引導你做學問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周老師的嘴巴講出來的,也不會在旁邊念,而是在他的言談中去領悟。所以,當時的學生他們收穫多。現在我覺得我做老師尚未能做到他的境界,這是需要亟力改進的一點。現在的老師很少做到學生在你的言行中間去領悟怎么做學問?怎么做人?周老師是經師也是人師,是難得的。
至於繫上的課程方面,周老師的目的也就是像梁啓超老一輩讀書人的方向,我個人的感覺是如此。目的在於培養念歷史的基本認知,我想這一點劉世安老師感觸很深。我並不認為大學四年就能培養出歷史學界的專才,而在培養研究歷史具有基本素養的年輕人。所以,開課的範圍相當廣,中國史、歷史哲學、史學方法開得很多,主要是讓你在四年中學習如何去研究歷史,思考研究歷史要做什麼?以前學術界是這個導向的。因為以前史學不像現在這么競爭激烈,各大學之間也沒有強大的競爭壓力,也就不需要刻意的為我們淡江歷史學系定下一個什麼特殊的特色。總而言之,當初一個開課方向就是非常開放,非常有基礎性。
周老師給我很深的感覺是:他要求很基礎性的,沒有要淡江歷史學系出現一個特色,聊天中也沒聽到他一定要把淡江歷史學系固定的引導往那個方向走。
五、請老師談談在任助教期間最值得回憶的事情。
答:在當助教的四年間,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和同學們的無話不談。那時的辦公室小小的一間,但經常是很多很多同學來,因為當時年齡和同學相差不多,很能在意見上和同學們溝通順利。也不像現在,同學們對助教好像有一種階級差異的感覺。老實說也沒有人把我當成「助教」,大家都好像朋友一樣,因此,他們有什麼感覺,有什麼問題?毫無保留的跟我講;而我對同學們之間的狀況了解得很深。所以,一直到現在我跟第一、第二、第三屆的同學其中有幾位來往得較密切,那種感覺也不是師生關係,因為我當時不是老師,而是非常投緣的朋友。
我想之所以會有這么深的感觸,可能因為主任本身就沒有架子,主任把他所負責的單位當作自己家的一部份,周師母也根本把我們當作她的孩子,這樣子同學和老師間沒有距離,助教更是老師、同學間的橋樑。有什麼問題都講,煩惱、快樂我都知道,我也常常在接觸中學到很多東西,所以說,這四年中間我所學到的東西比大學四年還多。
我念大學時不用寫畢業論文,老師也很少要求寫報告,寫了不到兩篇,也沒發回來,不知道寫得好不好。任助教時,王老師、李老師、姚老師也把我當作學生,我有問題找他們,也學到很多。後來寫論文、做學問的基礎有一半以上是在這裡紮下的,這應該是我感觸最深的。
當時大家處得非常愉快,沒有任何勾心鬥角,學術界要想進步,必須讓同學得到快樂,這恐怕是很要緊的因素。老師之間,主任老師之間,老師與同學之間不要有任何隔閡,大家有問題可以討論,讓同學覺得每個老師都在幫助他。他有任何問題可以先問助教,或找老師,再不然找主任。主任必須是把整個系當做一個家庭,系裡的問題就是家裡的問題,以大家長的身份來領導這個系。這樣同學才有歸屬感,來念書才念得快樂、認真。同學們來自各方,有著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才華、不同的基礎,周培智老師最好的一點是,他不會要求一律,他對所有的同學講課,但不要求太高,程度不好的同學會講他幾句,但態度上蠻尊重的。這點是我休假半年以來感觸很深的一點,覺得過去對同學的要求基本上不錯,在態度上則要做適當修正。回想起來,還有很多地方須向周老師學習。
六、請老師談談對淡江歷史學系的期望。
答:我可以說除了大學四年的時間之外,我一生做學問的時間百分之九十都在淡江,我也覺得我身為淡江歷史學系的一分子,我很開心。所以,我對外發表文章,隨時都是冠上淡江歷史學系之名,雖然我不是淡江大學畢業的,但是一畢業就過來這兒,從第一屆到現在的同學,幾乎每一屆我都認識,所以我覺得我是淡江歷史學系的一部分。淡江歷史學系的光榮就是我的光榮。在外面聽到有人批評淡江歷史學系,我會很生氣,為它辯解,我不是校友會的一員,但實際上我已是其中的一分子。
到現在為止,在學術界還算有點成就,人家也稱我是淡江歷史學系的葉鴻灑老師,所以我和淡江算是結了不解之緣,我想也會終老在這裡了。我對淡江歷史學系有很深的期望,我非常希望我們歷史學系在學術界能闖出一片天來。我個人在學術界還算有一點地位,可是每次提淡江歷史學系,它在一般評價上,好像沒有與我個人努力的程度來得相等,所以,我總是心有戚戚焉。我的成果是以淡江歷史學係為背景,我的研究雖有很多外校的老師幫我,可是我的基本材料、研究方法的指導,都可說是紮根於此,我們淡江歷史學系有很好的老師,真的非常用功的老師也很多,我們在外面獲得的迴響總沒有理想的好,這是我一直感覺到很遺憾的一件事。我很希望從大一起培養一些優秀的年輕人,將來頂著淡江歷史學系的頭銜在學術界結合起來,爭取一席之地。另一項我非常難過的是,很多同學因為我們沒有研究所,畢業之後,都頂著別的學校的頭銜。他念研究所後就不能以淡江人的身份在學術界活動,可是他明明是大學四年我們替他紮下的基礎。這點是我非常掛記在心,引以為憾的事。因此非常盼望能成立屬於我們自己的研究所。
七、請老師談談科技史領域方面的興趣。
答:不論在校內或歷史學的任何活動,一有機會我都會大聲呼籲,非常歡迎也非常希望對歷史有興趣的年輕人,能夠嘗試加入科技史的研究,因為科技史在歷史學界還是相當生疏的一門學科。參與的人太少,但科技史的領域是非常遼闊的,例如:天文學就包括天象、天文儀器、曆法等等,可以研究的內容非常多,而過去大家總以為中國這方面的數據少,這是相當大的錯誤,我們有一部《百部叢書集成》裡面有很多農學、醫學、天文學方面的資料,只是那部書的詳細目錄好像只有中央圖書館有,所以同學們甚至很多老師不知道,這是非常可惜的。
研究政治、經濟也是很好的方面,可是老實說,研究政治在目前國內的環境上、資料上都可能遇到瓶頸,因為新進的人員想要在現有的學術環境中冒出頭來是很辛苦的。可是在科技史學界,你只要下工夫,連續三、五年有東西發表,你在科技史學界就可以奠定小小的地位。科技史在目前台灣地區研究的人少,史學界參與的人士更少,所以非常需要這部 分的後起之秀參與,而且很容易獲得成就感。研究先秦史、隋唐史等已有前輩在,想超出他們,稍有一點資料上的遺漏很容易被捉出來;而科技史學界,目前所謂的大師都是外國人,他們雖然書看得很多,可是他們畢竟不是中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究竟是隔了一層。因此,我們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要研究中國人的東西,看法跟外國人有所不同,而且比較容易有心得與深入的論點。因此,我非常希望有興趣的同學能加入。
不要以為研究數學要有很高的數學造詣,研究天文要有很豐富的天文知識,中國的科技學術在理論發展上只進展到十四、五世紀,所以基本的理論不深奧。因此,以一個正常的高中畢業同學的數理基礎來探索中國科學技術史不會發生太大的障礙。我是師範畢業的,念的還是簡易數學、簡易化學,今天卻還能從事科技史研究,你們這些經過高中三年嚴格教育體系出來的同學,研究起來應該沒有困難。沒有興趣沒有關係,不要有恐懼感,如你對科技史有好奇心,卻因為數學不行,化學不行就有不敢去研究的顧慮是不必要的。只要你有興趣,肯下工夫,在科技史學界很快你會有成就。當然學術離不開社會,還要多接觸。有興趣的同學在淡江就可以多來找我,可帶你多去參加活動,告知有文章那裡可以發表,這方面的文章非常欠缺,有好幾本刊物非常歡迎同學投稿。
八、請老師談談前幾屆傑出的同學。
答:從第一屆到第四屆都出了一些相當出類拔萃的同學,像第一屆的羅運治、楊育鎂、劉世安老師都是你們的學長姐,表現得非常好;另外一位楊宰寰先生,畢業沒多久就考上調查局,好像曾被調到歐洲單位任負責人。還有一些在中學教書我不是很熟。第二屆的簡笙簧在國史館任史料處處長;陳進傳曾在繫上任教。第一、三屆的鄭舒蘭、吳美蘭曾在繫上任教。陳凌在淡水工商任科主任。其它還有在傳播界頗有成就的謝邦俊,在中央黨部工作的洪孟啟等,都是早期十分突出的畢業同學。
九、老師對歷史學系學生有那些建議?
答:首先,進入歷史學系之後,第一件事即「培養自己的興趣」,不要三心二意。除非你想學計算機或想進入電算、土木等系,否則在文學院裡兜來兜去對你前途的影響並不是很大。現在很多就業的知識、技巧,將來一面做一面學都可以,而歷史是一輩子受用的,它不是一個馬上可以用的技巧,而是一門真正的學問。人一生中在年輕時記憶力強,體力好的時候多充實學問,對自己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所以,除非是特別原因,否則我建議同學一進入大學就把心定下慢慢培養自己的興趣,應該慢慢去試探,去了解什是歷史?怎么做?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是有很有道理的。人是很能適應環境的,不要只覺得我將來沒有前途,我常勸同學要試著去做,研究歷史其實可能比你想像中來得有樂趣。因為人都有好奇心,都有期盼成功的企圖心,所以如你進來之後就慢慢了解什麼是歷史,從各種角度去做,四年後你會覺得不虛此行。以前的學生一進來就安心在此,再加上老師的引導,不管成績好壞,不見得學問有多好,可是氣質變化得很好,因為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這當然不只是同學的責任,老師、系主任也有責任。同學要有企圖心,希望自己在四年當中可學到東西,假如你有這個期望,以歷史學系的師資陣容,雖不能十全十美,但我相信應當能適當滿足你的需求。不論你是幾年級,就怕你不做,不怕你做錯!
我認為同學的心太浮了,有人想轉公立大學,有人轉系,甚至到了二年級都還不能安定下來。兩、三年就這樣晃蕩過去了,留下來安心念書的時間太少,即便是考古題弄得好,考上研究所,我想你的前途也不會太理想。因為學問它本身是紮實的,歷史和文學是不能速成的,它必須一點一點的去念,念了就是你的,不念就沒有。前兩年我開「中國科技發展史」的時候,我隨便找一些淺顯的,你們應該學過的東西去問同學,常常同學們的答案令我啼笑皆非。因此,我希望同學不管社會怎么變,那些不關我們的事,現在在學校里,念書就是主要目的。當然不是希望你們不要有課外活動,而是念書的時候專心念書,希望每位同學安下心來念歷史學系。建議每位同學每天要有一定的時間,專心誠意的在歷史學這個領域去讀一點東西,如此積少成多的每天去做,假以時日,收穫一定能令你滿意的。最後,我還是要叮嚀你們一定要定下心來,好好去體會、了解歷史是怎么回事?能夠如此,你將會覺得你沒有來錯。
(* 葉鴻灑教授曾為本系首任助教)
葉老師於景美自宅中接受訪談人林士鉉的訪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