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葉天士

葉桂,字天士,江蘇吳縣人。先世自歙遷吳,祖時、父朝采,皆精醫。桂年十四喪父,從學於父之門人,聞言即解,見出師上,遂有聞於時。切脈望色,如見五藏。治方不出成見,嘗曰:"劑之寒溫視乎病,前人或偏寒涼,或偏溫養,習者茫無定識。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朝用一方。晚易一劑,詎有當哉?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葉桂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

葉天士酷愛醫學,性格謙遜,凡是聽說有比自己高明的醫生,都不遠千里,前往求教,從不矯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認為是無法救治了,可一年後,卻又見到了這個人,原來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葉桂便趕往寶山寺向和尚求學。他隱姓埋名,從學徒做起,挑水擔柴,勞動之餘就精研學問。過了幾年,老和尚對他說,你已經學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現在的醫術,完全可以獨立行醫,你的水平甚至已經超過了江南名醫葉天士。他聞得此言,連忙伏地叩首,告訴老和尚自己就是葉天士,老和尚感動不已。就這樣,葉天士先後拜了17位老師,終成醫界驕子,他的謙恭誠懇,也成了後世的習醫者學習效仿的典範。

葉天士與薛雪是同一時代的溫病大家,二人在觀點上有所不同,便相互排斥,頻有學術爭執。葉天士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踏雪齋",薛雪把自己的書房題作"掃葉山房。"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高熱大汗,面赤口渴,脈象洪大,葉天士開了藥方,可服後總不見效,他知道治療母親的病應該使用白虎湯,可總是擔心母親年歲已大,受不了這種攻伐力量強的方劑。薛雪聞得此事後,笑道:"老太太得的是這個病,本就該用白虎,藥下對了,當然不會傷人,有什麼可猶豫的呢?"葉天士聞言頓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於是,他親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誠心請教,薛雪也十分感動,二人盡棄前嫌,從此成了至交密友,也是一段趣談。

葉天士的著作《溫熱論》,是對治療溫熱病的大量臨證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溫病學派的開山之作。雖然文章不長,甚至沒有記載任何具體的方劑,但全文言簡意賅,對於臨床常見的溫熱病的病狀和其傳遍規律做了精闢的分析和總結。《溫熱論》就此成為了後世中醫學乃至現代中醫學臨床診斷熱性疾病的重要依據。除去在溫熱病狀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總結之外,葉桂在中醫學辨證方法方面做出的偉大貢獻在於,他將使用了千餘年的以"六經辨證"為主的外感病診斷方法,進一步發展為以"衛、氣、營、血"四個層次為主體,由表及里的辨證方法,這既是成功的創新,又是對於六經辨證的高水平的套用和發展,標誌著中醫學在辨證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將"傷寒"與"溫病"兩大學說從辨證方法上區分開來。他這種大膽的創新來自於對先賢著作的透徹分析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也有人認為,葉天士稱得上是對《傷寒論》理解得最透徹的一位醫家。

另外,葉氏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溫病的特徵性發展規律,一些醫家認為,這也是對現代醫學常見的由肺炎導致心肌類這一現象從中醫學理論角度最貼切的詮釋。再者,文中還提到了"吾吳濕邪,害人最重"的觀點,也是溫病學的重要特徵,這一學派產生於江南一帶,與北方的傷寒派的差異很大,這與地域和氣候有很大關係。以至於現代中醫界的傷寒與溫病學派也存在著南北的差異。

葉天士的《溫熱論》,是學習溫病學說的必讀書。其後,溫病學派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醫家和論著,但是都未離開他所創建的理論體系。葉天士還留下了不少的醫案記錄,他十分善於使用輕靈短小的方子治癒嚴重的疾病,這是中醫達到很高境界的時候才能做到的所謂"四兩撥千斤"的高超醫術,我們從中似乎還可以依稀見到他曾經叱吒醫壇的瀟灑。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不管什麼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當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後才離去。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後踵門求教過的名醫,就有十七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葉天士少承家學。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時,父親叫陽生,名朝采,都精於醫術。白天,他從師讀經書;晚上,他父親就教他"岐黃學"。因此,他從小時就自《素問》、《難經》及漢唐宋諸名家所著書,無不旁搜博覽。可惜的是,當他十四歲,父親就死去。他幼孤且貧,為了維持生活,只好一面開始行醫應診,一面拜父親的門生朱某為師,繼續學醫。不多久,在醫學上的造詣,就超過了朱老師。但他毫不自滿,孜孜不倦,又去尋找別的老師求學去了。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擅長針術,葉天士很想去學,只苦於沒人介紹。一天,恰巧有位姓趙的病人,是那位名醫的外甥,因為舅舅沒法治好他的病,特地來找葉天士醫治。葉天士專心診治,給他服了幾帖藥就好了。姓趙的很感激。葉天士趁機請他介紹去拜姓劉的那個名醫做老師。這個要求得到允諾。葉天士就改名換姓去當學生。他在姓劉的名醫那裡,每逢臨症處方,都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就診。姓劉的醫生候脈後,推辭不能治。葉天士仔細觀察琢磨,發現孕婦因為臨產,胎兒不能轉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於是,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兒果然產下。姓劉的醫生很驚奇,便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早已名震遠近的葉天士。葉天士接著便把如何要向他學習的苦心如實說了出來。姓劉的很受感動,終於把自己的針灸醫術全部傳授給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應考的舉人,路過蘇州,請葉天士診治。葉天士診其脈,問其症。舉人說:"我無其他不適,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時日已久。"葉天士便勸那位舉人不要赴考,說他內熱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舉人雖然心裡疑懼,但是應試心切,仍然啟程北上。走到鎮江,他聽說有個老僧能治病,就趕去求治。老僧的診斷和葉天士的診斷一模一樣。可是,葉天士當時還拿不出辦法,而老僧卻能把防治的方案具體地告訴了舉人說:"既有其病,必有治方。從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為生,口渴吃梨,餓了也吃梨,堅持吃一百天,自然會好。"舉人按囑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無事。當他衣錦回家時,在蘇州又遇見葉天士,便把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葉天士知道老僧的醫術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窮人模樣,到廟裡拜和尚為師,並改名叫張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擠時間精心學醫。老僧見他勤奮好學,很喜歡他。每次出診,必帶他一起去。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葉天士把老僧的醫術全部學到手。有一天,老僧對葉天士說:"張小三,你可以回去了,憑你現在的醫術,就可賽過江南的葉天士了。"葉天士一聽便跪下自認自己是葉天士,老僧很受感動。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葉天士樂於傾聽同道的意見,那怕是"名未著"的醫生,他也虛心吸取其診病立方的長處。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療總是無效,又遍請縣城內外有名的醫生治療,也沒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劇,葉天士很憂慮,便向僕人說:"本城還有沒有學問深而無名氣的醫生?"僕人說:"后街有個章醫生,平日總是誇耀自己的醫術比你高明,但是上門請他看病的人,寥寥無幾。"葉天士吃驚地說:"敢如此大言不慚,應當會有真才實學的,快去請來!"僕人奉命去請。章醫生詳細詢問病情。僕人說:"太夫人服藥無效,病勢日危,主人終夜彷徨,口中喋喋不休念著"黃連"二字。"章醫生心中有所領悟,便到葉天士家。診視葉老太太后,又拿過去的藥方子細看,沉吟很久說:"原藥和症相合,照理應當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熱邪郁於心胃之間,藥中必須加黃連,才能治癒。"葉天士一聽,不覺一躍而起,說道:"我早就想用這味藥,因為考慮母親年紀大,恐怕會滅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醫生說:"太夫人兩尺脈長而有神,本元堅固。對症下藥,用黃連有何不可?"葉天士表示贊同。結果,服

相關著作 相關著作

藥一劑,病情就大有好轉,再服一劑,病就好了。葉天士喜出望外,踵門拜謝,並致厚酬。章醫生推辭說:"只是我的見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謝?"以後,葉天士經常對病人說:"章醫生的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可見,葉天士具有虛懷若谷,謙遜向腎的美德,因此,能夠擺脫"文人相輕"的陋習,從而醫道日益長進。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有一年,蘇州發生大溫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個"打更"的人,全身浮腫,又黃又白,病情十分險惡。別的醫生看了,都說沒得救。葉天士經過細緻診察,只用兩劑藥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個人患一種慢性病,經常復發,十分苦惱。他找葉天士診治。葉天士開了一個方,囑他按方服一百劑,就不會復發了。病人服了八十劑,病已好了一個多月,他就再不服藥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復發。葉天士對他說:"我叫你服一百劑,你才服八十劑,當然復發了。從今天開始,你聽我的,再服四十劑,病就永不復發。"事情果真如他說的一樣。

葉天士活了八十歲,臨死時,還諄諄告誡他的孩子說:"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沈德潛《香岩傳》)。

葉天士去世後,由他的門人,取其方藥治驗,分門別類集為一書,取名《臨證指南醫案》。此書刊於一七六六年,內容包括內科雜病、婦科與兒科,體現了葉天士治病辨證細緻,善於抓住主證,對症下藥。其中以溫病治案尤多。

縱觀葉天士的一生,無論是從他的醫學理論,還是他的治學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尤其是他的治學態度,以及他那種敏而好學,更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所以他給我們留下了一筆不可計量的財富。

主要成就

葉桂本來就“神悟絕人”、聰明絕世,加之這樣求知如渴、廣采眾長,且能融會貫通,因此自然在醫術上突飛猛進,不到三十歲就醫名遠播。除精於家傳兒科,在溫病一門獨具慧眼、富於創造之外,天士可謂無所不通,並在許多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在雜病方面,他補充了李東垣《脾胃論》詳於脾而略於胃的不足,提出“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主張養胃陰;在婦科方面,闡述了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症候和治療方法;他對中風一症有獨到的理論和治法;他還提出久病入絡的新觀點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於精研古籍,他還十分善於運用古方。

葉桂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桂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除精通醫術外,葉桂在其它學問的研究中也具嚴謹精細的治學精神,博覽群書、學究天人,使醫術和學術相得益彰。他覺得“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雖身享盛名,而手不釋卷,體現了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後人也說他“固無日不讀書也”。他在醫學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體現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後人贊其“內行修備,交友以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拯之,無所顧借。”

著作

葉桂生前傷病盈門、日日忙於診治病人,無暇親筆著述。他留給後學者的寶貴醫學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人蒐集、整理的結果。其主要著作有《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未刻本葉氏醫案》等。

《溫熱論》

溫熱論 濕熱論合集 溫熱論 濕熱論合集

在清代以前,中醫論治熱病大都用《傷寒論》的方法。明末清初的吳又可著《溫疫論》,才把傷寒與溫疫分別對待。雖然他對溫病理論的建立起了先導作用,但卻沒有分清“溫疫”和“溫病”的界線。葉天士首次闡明溫病的病因、感受途徑和傳變規律,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溫”的傳統認識,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溫熱論》開宗明義第一句話“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溫邪的傳入是從口鼻而來,首先出現肺經症狀,如不及時外解,則可順傳陽明或逆傳心包,與傷寒之邪按六經傳變完全不同。其中“逆傳心包”之說,確屬對溫病傳變認識的一大創見,也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比如,熱病中神昏譫語一症,過去多從《傷寒論》燥屎下結之說。天士首先指出此症更重要的原因是“邪入心包”,並創立以清營清宮為主的方法,使用犀角、金汁、竹葉之類比較輕靈的藥物,避免芒硝、大黃等殺伐之劑。這不僅僅在理論上獨具隻眼,而且在治法上獨闢蹊徑,拯救了許多危急病人的生命。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

《溫熱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開創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書中創立的衛氣營血辨證論治方法,表明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衛氣營血的病機變化。提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從淺至深的認識原則,擬定了“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大法。在診斷上則發

展、豐富了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疹等方法。對一些常見急症熱病,如時疫和痘麻斑疹等,葉天士都有獨到看法和妥善治法,他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醫家。他的許多治法方劑,經吳鞠通的整理而成為廣傳後世的效驗名方。《溫熱論》自問世以來,一直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推崇備至,它不僅對溫病學,而且對整箇中醫學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清代乾隆後期,又出現了一批研究溫病的著名江南醫家,其中佼佼者有吳鞠通、章虛谷、王孟英等,他們也都是葉天士的私淑弟子。

《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則系華岫雲收集葉氏晚年醫案,分門別類集為一書,每一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後附徐靈胎評議。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此書刊於1764年,體現了葉天士治病辨證細緻,善於抓住主證,對症下藥。其中溫病治案較多。後人稱其辭簡理明,“無一字虛偽,乃能徵信於後人。”美中不足的是,案中均未註明每次處方之後,病情的轉變和最後的治療效果。

《未刻本葉氏醫案》

葉天士 葉天士

《未刻本葉氏醫案》

為葉天士門人周顯侍師診治時所錄,共收入葉氏醫案一千一百餘則,病種範圍不甚廣,以時溫、暑瘧、咳逆、虛損、血證為多,內頗多複診。該醫案是研究葉氏獨特的臨證經驗和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程門雪先生曾嘆其為“未經修飾”之“渾金璞玉”,並玩味點校。後於1963年出版。

令人遺憾的是,《未刻本葉氏醫案》問世以來,其影響力遠不如《臨證指南醫案》,可能因該書其案語過簡,令人不能據證明理析藥,難以領略葉氏妙諦所致。

為使這本書影響更多的中醫愛好者,許多中醫名家對該書進行了評校,如上海中醫藥大學潘華信教授所著的《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

其他著述

《葉天士醫案存真》是葉天士的曾孫葉萬青,取家藏處方驗案編成。此外,題為葉氏所作的醫案和著述還有很多,比如《醫效秘傳》、《葉氏醫衡》、《葉氏名醫論》、《葉天士家傳秘訣》、《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釋義》(有乾隆十年自序)、《葉評傷寒全生集》、《柯氏來蘇集評批》、《景岳發揮》、《眉壽堂方案選存》、《三家醫案合刻》、《南陽醫案》等等。世間所傳葉天士注釋的《本草》,其中頗有心得之言。

歷史評價

在整箇中國醫學史上,葉天士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貢獻的偉大醫家。後人稱其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溫病學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對兒科、婦科、內科、外科、五官科無所不精、貢獻很大的醫學大師。史書稱其“貫徹古今醫術”,他是當之無愧的。無論其醫學理論,還是治學態度都是值得後人珍惜和學習的寶貴遺產。特別是他那種謙恭好學、改名換姓求師學藝的精神永遠是後世習醫者的光輝典範。

史書稱其“切脈望色,如見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他自己也說:“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當時的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可見當時其知名度之高。後人對其醫術總結說:診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藥每有奇效;治療常多變通。史書亦稱“當時名滿天下”,為眾醫之冠。民間則普遍傳說其為“天醫星下凡”。傳記載其處理“疑難證”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服法;或竟不與藥,而使居處飲食訊息之;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後:皆驗。”雖然史書盛讚其獨一無二的高超醫術,但對於民間廣傳的葉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卻又不敢相信,稱其為“傳聞附會,往往涉於荒誕”,因而“不具錄”。若以當時老百姓的反映而論,葉天士可謂中醫史上醫名最著者。民間傳聞,特別是全國性的,絕非空穴來風,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醫星下凡”的說法也只有這一回。史官因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錄”其超常醫案,實為一憾。

藥材

[別名] 山玉桂《全國中草藥彙編》,野桂樹。

[來源] 樟科植物野黃桂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 的樹皮。

[形態特徵] 小喬木,高不到6米,樹皮灰褐色,有桂皮香味。枝條一年生者具稜角,與花梗乾時變黑色且無毛,二年生者褐色,密布皮孔。葉近對生,厚革質,披針形或圓狀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5-6厘米,頂端尾狀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上面光亮,無毛,下面老時被蠟粉,邊全緣或微波狀;離基3出脈,兩面凸起,網脈兩面不明顯。傘房狀花序,腋生和頂生,具2-5花。果肉質,卵球表,先端具突尖,果托倒卵形,具齒裂,齒端截平。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態分布] 生於山坡常綠潤葉林或竹林中。產於廣西金秀、靈川、灌陽、全州等縣市;分布於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廣東、福建等省區。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以7-8月間採為佳,陰乾。

[性味功能] 味辛,性溫。溫中散寒,止血,消腫止痛,健脾止瀉。

[傳統套用] 治食欲不振,寒性脘腹疼痛,腹瀉,痢疾,閉經,風濕關節炎,跌打損傷,瘡癤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3-9克,水煎服或研粉開水沖服;外用適量研粉撒敷或冷開水搗敷。

[方例] 胃痛 葉桂(野黃桂)根皮3-9克,水煎服。

四大溫病學家

四大溫病學家,指清代溫病學四大醫家葉天士、薜生白、吳鞠通、王孟英。
姓名簡介貢獻
葉天士江蘇吳縣人,有“溫熱大師”之稱。著有《溫熱論》、《三時伏氣外感篇》。建立了溫病因證脈治的獨立體系。
薛雪薛生白,江蘇吳縣人,與葉天士同時同地,互有矛盾。代表作《濕熱病篇》。系統論述濕熱病的因證脈治。
吳鞠通江蘇淮陰人,少習儒學,使葉氏溫病學說系統化、理論化。代表作《溫病條辨》。發展葉氏學說,豐富溫病證治內容。
王孟英浙江海鹽人,早期行醫在杭州,後旅居上海。代表作《霍亂論》、《溫熱經緯》匯集渚家之說,集溫病學之大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