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浙江省湖州市寺廟]

萬壽寺[浙江省湖州市寺廟]

道場山萬壽寺舊名雲峰,在湖州市城南5公里,面積約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0.7米。系天目山余脈的組成部分,素為湖州城南風景旅遊區。

基本信息

簡介

湖州萬壽寺湖州萬壽寺
明弘治《湖州府志》載:其山“峰巒秀郁,水石森爽,殊為吳興佳絕,古今遊覽者皆萃焉。”萬曆《湖州府志》把“道場曉霽”列為“吳興八景”之首。宋蘇東坡作《游道場山何山》詩:“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及中外佛教界和文壇的高僧名等為道場山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道場山萬壽始建於唐中和年間(881——884),為江南著名的佛教聖地,素有“五山十剎”之一、浙北第一禪林之稱。從山腳到萬壽寺山門口的通道石板上,每隔一塊即雕有形態各異的荷花、荷葉、蓮、蓮子等圖案。山頂有多寶塔,下有伏虎岩,並有笑月、愛山、仰高、宜晚、望湖諸亭,以及瑤席池、放生池、祈年碑等。

歷史起源

五代吳越時錢王繆題額為“正真禪院”,宋元豐三年(1080)知州事陳侗奏改題“護聖萬壽禪寺”,宋嘉泰間(1201—1204)改“妙覺寺”,元末毀於兵火。僧正印勸募重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建成。重建後的萬壽寺,有法堂五間,僧堂七間,又有庫樓、香積廚、青山堂、榭梅櫚林、蒙堂、選僧堂等,後又增建觀音殿。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十七年毀於火,光緒二年僧法磬春詔攜《龍藏寶經》於廢墟上重建,歷時30年,於光緒末年重光。“文化大革命”中,寺院、佛像、石刻等遭毀損,1975年由道場公社拆毀大雄寶殿、用天建造學校等,僅存觀音殿、千佛壁、放生池和瑤席池

寺院現狀

方丈法心大和尚方丈法心大和尚
一九八五年,湖州市人民政府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支持佛教界重新修復道場山,這座千年古剎終於重現壯麗。十幾年來,在法心大和尚的住持下,先後募資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客房、上客房、法堂、方丈樓、祖堂、鐘鼓樓等,寺與山融為一體的景觀,吸引了無數遊客和香客。1999年寺院舉行了大雄寶殿及185尊佛像開光大典。200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戒忍大和尚登道場山,考察萬壽寺,讚嘆萬分,道場山萬壽寺被評為省級重點寺院。[2] 2005年11月6日,道場山名山得主,法心大和尚榮膺萬壽寺方丈,也是湖州市解放以來的首任方丈。

內部建築

天王殿天王殿
天王殿在寺院最前面的第一座殿堂,在千年觀音殿前百米,是由法心大和尚親自募建的。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時奠基,於2009年9月竣工,歷時一載,耗資達近百餘萬元。層高十六米,進深十三米,間寬二十一米。按漢化佛教規制,二側為四天五: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中間石台佛龕寵麗莊嚴,雕刻精細。正面置彌勒佛,北後為韋馱菩薩。

殿之匾,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敬書,乾昌恭奉。殿柱有釋印光和佚名所撰的楹聯,由沈樹榮等敬助,朱關田等書。大雄寶殿是中國傳統佛寺建築中,三門內的第一重殿。殿內中間供奉彌勒菩薩,彌勒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則供四大天王。茲略述所供尊像如次:

(1)彌勒菩薩:通常指被認為是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五代人。常攜布袋教化民眾,深受尊崇,臨終唱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後人遂以其為彌勒菩薩的化身,為其塑像,供奉於天王殿正中。

(2)韋馱天:據《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法苑珠林》所載,唐·道宣律師誠感天人,南方天王部下韋琨將軍為之護持正法。宋代以後,寺中普遍塑有韋天像,後與佛經中所說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3)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即︰1.東方天王提多羅吒,能護持國土,手持琵琶以作標幟。2.南方天王毗琉璃,能令他人增長善根,手中持劍。3.西方天王毗留博叉,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手中纏繞一龍。4.北方天王毗沙門,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2]

典故

牟獻《龍源和尚塔銘》曰:宋景炎元年“丙子(一二七六年)”劫火洞然,化為瓦礫。迄乙酉年(一二八五年)凡十年,舊觀未還,師既至,次建觀音藏殿。

今存觀音殿,即明代遺物,至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殿為五開間,寬約二十二米,進深十五米,層高十九米。中央供奉千手千眼觀音,高三米,為仿唐、宋間佛像。 

建於一九八八年,為單檐五開間二層殿宇。下層為修心堂,上層中央置釋迦臥佛龕,二側為一九九0年從南潯嘉業堂取回,御賜乾隆大藏經。

道場山建千佛閣,據歷史記載:“天曆二年己巳(一三二九年)六月既望寺災,月江正印禪師自何山來住持,未及三載,頓復舊觀。又作千佛閣。”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住持僧堃庵重勞壁畫而成千佛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