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道德會

偽滿漢奸組織。與日偽勢力同流合污,充當侵略者的幫凶。 [3] 在日偽政權的大力扶植下,"道德會"曾盛極一時,分會林立於各縣各鄉,利用封建迷信,進行講演、講習、藉以愚弄人民,進行奴化教育。“滿洲道德會"的的前身。

成立背景

清末以降,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與時代的演進,新政改革漸次全面實施;與此同時,由新政帶來的一些社會弊病,特別是道德問題引起時人的關注與思考。接踵而至的中華民國,不但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清末以來的社會危機,重塑令人滿意的道德模式,反而滋生出新的社會弊病。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巨大震撼,促使人們對以往所走之路和現實追求進行反思。中西文化衝撞融合特別是中西宗教文化間的交融與共識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中國社會各階層有識之士都奮起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在這種形勢下,以救世與救心,實現人類和平、世界大同為主旨的萬國道德會應運而生。

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後,文化激進主義者在思想文化界掀起全盤否定傳統,打倒孔家店的狂飆,對其後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走向產生不少負面影響。雖有學者在反思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缺失在於:對儒家倫理蘊含的逾時代性、超階級性的合理核心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分析。但這並不表明學界對以往諸如以萬國道德會為代表的組織,在社會轉型之際重塑國人道德的努力作出客觀定位與評價。在以文化激進主義為主流的時代,李佳白認為:蓋教者,人之心也,是以滅教即滅人之心。近來激進者流,以宗教為迂腐之談,竟忍一筆抹去,雖非殺人之體,乃殺人之心也。萬國道德會的發起就是為救人之心、治世之弊,提倡利民生、啟民智、敦民德。萬國道德會發起人更理智地認識到傳統與現實之間割捨不斷的密切聯繫,他們重新拾起被激進人士遺棄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超越時代、階級的普世性價值,認為世界之所以相生相聚、相維相系的樞紐是道德。他們指出:道德者所以維持世界人類共同生存之護符,而為一切宗教、科哲文化之大原則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萬國道德會發起人以一種無畏的勇氣去踐行救世、救心的理念。儘管道德約束對社會秩序只能起軟整合作用,但在社會轉型、各種救國思潮橫陳雜出的民國初期,萬國道德會重新發掘傳統文化中的固有價值依然為重塑國人道德、彌補其信仰缺失提供了思想基質。

創建原因

清末民初,社會轉型帶來的諸多弊病尤其是道德危機是促使萬國道德會發起的深層原因。義和團運動之後,清政府為免亡國滅種之禍而倉促、急速推行新政改革。在清末新政的深入開展過程中難免附帶出現種種弊端,尤其是維繫社會正常運轉的道德走向和歸宿問題引起時人的焦慮。面對新政推行後的中國社會,有人感嘆道:人民之弱日益見,亡國之兆日益深,欲從而興之,其誰是賴?然則道德問題,寧非今日中之最重要者哉?

辛亥革命天翻地覆的社會變革一度未能使社會走上理想的正規模式,並引發了彼時社會急劇轉型期常見的弊端。由於甩掉一個作為權力中心象徵的清朝皇帝,反而造成了公開的軍閥割據,內戰不已,人民的生命和權利連起碼的保障也沒有,現實走到原來理想的反面。舊的社會危機尚未根除,新的社會弊病卻已滋生,在金錢、強權操縱下,議員成豬仔,議會乃玩物;軍閥混戰、天災匪患、民不聊生。道德、人心滑坡問題不但沒有隨著民國的建立得以解決,反而愈演愈烈。時人黃遠庸在論人心之枯窘中指出:所可疾首痛心引為大患者,則人心之枯窘無聊,希望斷絕是也,今以革命既成,立憲政體亦既確立,而種種敗象,莫不與往日所祈向者相左。於是全國之人,喪心失圖,皇皇然不知所歸。直至20世紀20年代,社會轉型帶來的弊病尤其是道德問題仍為人們所關注,吾國改專制為共和,將以求進步也,今乃適得其反,非以利民,實以害民,非以共和,實以共亂。孟德斯鳩不云乎,共和國家以道德為精神。我民國成立十一年於茲矣,不見道德之增長,反見道德之退化。這裡面固然有些許對舊道德崩塌的惋惜,但更多的還是表露了對國人道德走向和歸宿的憂思,以及對理想道德模式的渴盼。

萬國道德會的出現就是當時試圖重塑國人道德、挽救人心的努力嘗試。

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思是萬國道德會發起的直接誘因。一戰帶給人們極大的震撼與深刻的思考。戰後一些中國思想精英敏銳地察覺到西方文化中的某些缺陷與不足,他們逐漸向傳統文化復歸,東方文明救世論在中國思想界顯露頭角。 以往學界對一戰後中國精英思想的變動關注較多,但對此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則關注不足。其實,在當時只要智識稍通,關注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人都會對一戰及戰後局勢給予密切關注。

萬國道德會的出現就是彼時中下層知識分子思想涌動的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江希張著息戰一書,闡發其消弭戰爭,維護人類和平安寧的主張,並在書後附有組織萬國道德會章程。由此可見,一戰爆發後,萬國道德會的組建已經提上日程。息戰刊出後引起社會轟動,甚至有的出家僧人也為之動容,謂:余久厭紅塵,從師削髮,每聞時事,汗淚交下,欲挽救而不得,欲袖手而不忍,徘徊禪室,束手無策。 忽於友人處得見江神童希張所著息戰書,反覆披閱,喜極而狂,以為誠五教之精蘊,救世之寶典也。萬國道德會的發起人認識到了戰爭,特別是現代國際大戰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危害,指出:現代之戰則須舉傾國之人,竭全民之力,盡其所固有、所生產、所製造以為供應,壞廬舍以為堡壘,化玉帛以為干戈,艦艇槍炮之不足,繼之以毒菌毒氣,是以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必致一發不可收拾,使全人類同歸於盡而後已。隨後江希張又用白話註解禮記禮運、道德經等書。禮記禮運最集中地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大同理想。道德經則是中國道德哲學的濫觴,其無為、無爭思想大有利於消弭現實中的爭戰殺伐。江希張著道德經白話解說的宗旨即為昌明道德,消弭戰殺,挽回世運,救正人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重新挖掘、闡釋禮記禮運、道德經的價值和意蘊具有新的時代意義。

創建歷程

萬國道德會雖然在1918年設立籌備處,著手進行組建萬國道德會的先期工作,並於1921年正式成立,但追溯萬國道德會的淵源還遠不至此。在華美國傳教士李佳白在其1924年的記述中提及萬國道德會時說:雖然在濟南成立僅三年時間,但道德運動和道德運動思想卻早在十年以前就已經存在。李佳白當時直接參與萬國道德會,並擔任領導職務,自然對其情形十分熟悉,事實也確實如此。萬國道德會的發起人,山東歷城人江鍾秀以恢復固有道德,倡明孔孟之道為己任,在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衝擊尊孔讀經的過程中就有所動作。1911年,他謁學部,請勿廢師範、中國小校讀經,部許之。江鍾秀此舉希冀在國家師範教育和中國小基礎教育領域為保留傳統文化對國人的薰染爭取一席之地。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整體上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但新舊更替過程中忽略了道德情操的培養,也引起了時人的擔心和不滿:德育於學校中素不注重,任兒童受惡社會之薰染,學校實不啻惡德之養成所。江鍾秀的提議對學校教育特別是德育教育的改進,是當時人們所能作出的一種努力與嘗試。民國建立後,江鍾秀及其次子江希張積極從事傳統文化的重新開掘與普及,以期實現傳統道德與現實的契合。1915年,時人稱為神童的江希張寫就四書白話解說,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袁世凱令教育部將之列入師範、中國小校科目。萬國道德會雖然此時尚未成立,但其關於道德及道德運動的倡導與推動已經融入民初基層社會之中。

萬國道德會在東北的組織由王鳳儀(人稱王善人)創建,後來被日本人控制。

1936年,日本侵略者授意將其改組,以偽滿洲國法務部大臣馮涵清為董事長,關東軍憲兵司令部翻譯桔光 三任顧問。該會各市、縣分會均由偽滿地方官員任會長,作為日本在東北進行殖民統治的重要工具。

建會目的

偽滿洲國道德會宣揚建國精神,所建之國不是中國而是”滿洲國“;又回響”大東亞共榮圈“,該圈本質上是大日本殖民圈。故偽滿洲國道德會只不過是日偽控制的漢奸組織而已。

建會影響

該會宣稱,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都是亂黨,東北抗日聯軍是土匪。該會號召東北人民積極繳納皇糧、國稅,捐獻銅鐵;男子踴躍參軍報國,戡亂剿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