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蒿

萋蒿

萋蒿是一種中草藥。

萋蒿 萋蒿

釋名 青葙、草蒿、崑崙草、野雞冠、雞冠莧,子名草決明。

氣味 (莖、葉、子)苦、微寒、無毒。

主治 (莖、葉)除皮膚中熱,治惡瘡,止金瘡血。(子)鎮肝,明目,去風寒濕痹。治眼病有驗。

【別名】草蒿、萋蒿(《本經》),崑崙草(《唐本草》),野雞冠、雞冠莧(《綱目》),狼尾巴果、雞冠菜、土雞冠(《江蘇植藥志》),狐狸尾、指天筆(《南寧市藥物志》),牛尾巴花(《山東中藥》),犬尾雞冠花(《閩東本草》)。

【來源】為莧科植物青葙的莖葉及根。

【分布】江蘇各地普遍野生,生田間、山坡、荒地上;分布幾遍全國。

【植物形態】一年生草本,高60一100厘米,全株無毛。葉互生,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5—8厘米,寬1—3厘米,頂端長尖,全緣,基部漸狹成柄。穗狀花序頂生;花初開時淡紅色,後變白色,每花有膜質苞片3;花被片5,披針形,於膜質,透明,白色或粉紅色,有光澤;子房長圓形,花柱紅色,柱頭2裂。胞果球形;種子扁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性味與歸經】 味苦,微寒

【功能與主治】燥濕清熱,殺蟲,止血。治風瘙身癢,瘡疥,痔瘡,金瘡出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搗汁,鮮用1~2兩。外用:搗敷。

【化學成分】全草含多量草酸,生長2周時可達12.5%,以後逐漸下降到約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