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縣誌

1940年5月,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50年3月12日,萊西南縣合併於萊西縣,屬山東省萊陽專區。 糧食總產量435526噸,花生總產量101954噸。

萊西屬於新建縣, 歷史上無志。新編《萊西縣誌》始修於1984年5月,共蒐集資料6000萬字,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止於1988年。全書除概述、大事記、人物、附錄和後記外,共設:建置、地理環境、人口、農業、林果業、水利、工業、石墨、交通、郵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商業、糧油、對外貿易、綜合經濟管理、財稅、金融、政黨、政權政協、社會民眾團體、政法、軍事、民政、勞動·人事、教育、醫藥·衛生、科技、文化、體育、風俗、方言等32篇,篇下設章、節,共176章、438節。 萊西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東臨萊陽市,西連平度市,南同即墨市接壤,北、西北靠招遠和萊州市。地處北緯36°34′至37°09′,東經120°12′至120°41′。總面積1570.3平方千米, 全市轄14個鄉、8個鎮,860個行政村,總人口67.69萬人,除漢族外,有回族、蒙古族、藏族、壯族、朝鮮族、滿族、維吾爾族、赫哲族等8個民族。
萊西早在5500年前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商周時期屬萊子國,秦時屬齊郡。漢代屬鄒盧縣,在境內設治。北魏時期在境內設長廣縣治,隋文帝十六年(596) 屬盧鄉縣, 在鄒盧故址設治。唐太宗貞觀元年 (627) 屬萊州昌陽縣,後唐莊宗同光年間(923-926) ,昌陽縣改為萊陽縣。1940年5月,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1年2月析出萊東縣後習稱萊西縣, 同年10月萊西縣析出萊西南縣1950年3月12日,萊西南縣合併於萊西縣,屬山東省萊陽專區。1983年10月改屬青島市至今(1990年12月8日撤縣改市)。 萊西境內地形北高南抵, 向西南傾斜,最高點周家大山,海拔427.8米,最低點朴木鎮鮑家莊,海拔26米。北部低山丘陵,占總面積的44.8%;中部緩崗平原,占總面積的40.6%; 南部蝶形窪地,占總面積的14.6%。境內61條河流,年平均降水量732.2毫米, 地下水淨補給量為17968萬平方米。有大型水庫1座,庫容4.2億立方米;有中小型水庫69座,塘壩275座,總庫容4.7億立方米,水源充足,水質良好。地下礦藏有磁鐵、銅、鉛、鋅、原生鐵、沙金、銀、稀土金屬等;非金屬礦有石墨、蛭石、磷、鉀長石、石英、重晶石、膨潤土、沸石、珍珠岩、白雲石、大理石、磨刀石、花崗石等。 特別是鱗片石墨,片薄、韌性強、色澤亮,名揚中外,總儲量8000萬噸至10000萬噸,曾獲國家銀質獎。境內藥材資源豐富,共有163科、600多個品種,其中植物類126科、550個品種;動物類37科、50多個品種。 1988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6.4227億元, 比1980年增長3.05倍, 其中農業產值4.1099億元、工業總產值12.3128億元。糧食總產量435526噸,花生總產量101954噸。共發放社會貸款1.56億元, 其中鄉、村生產設備貸款5829萬元,鄉、村企業貸款7948萬元, 個體戶貸款1834萬元,建設銀行基建投資1.44億元。工商業稅合計收入4509萬元。私人人均住房面積增加到14.24平方米。 境內有藍煙鐵路斜貫東西,長度34.5千米。有國家級公路3條、省級公路4條、縣級公路7條、 鄉鎮級公路10條,共24條,全長509.4千米,有各種機動運輸工具車8344輛。 境內文化遺址22處, 其中被列為青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處,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20處。1987年,市內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新華書店、電視台、廣播電台等22處;全市有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6處,中、國小302處,專職教師5499名,學生90137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全市有醫療機構62個,床位914張,醫務人員1311名,其中技術人員1046名,農村衛生室824處。有體育基地552處,至1987年為國家輸送運動員48名,全市有國家級裁判44名。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915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34人、 中級專業技術職務1345人,全市共有21項科技成果獲青島市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有72項獲縣級科技成果獎。 新編《萊西縣誌》1994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