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張家嶺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明朝萬曆年間張姓建村,因址在山嶺,冠以姓氏,故名張家嶺。據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市志》記載:“里辛鄉·張家嶺”。
據《萊蕪市志》載,張家嶺村清末屬萊蕪東鄉里辛保;民國初屬顏莊區;1941年萊蕪三縣分治,大區劃小區,張家嶺屬新甫縣清泥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張家嶺屬萊蕪縣顏莊區;1958年10月撤消區級建製成立人民公社,張家嶺村屬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2月,鄭王莊與顏莊兩個公社合併,張家嶺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顏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小鄉並大鄉,張家嶺屬里辛鄉,後鄉改鎮,張家嶺屬里辛鎮。2012年11月撤鎮改街道辦事處,屬里辛街道辦事處管轄至今。
張家嶺村建村已有300多年歷史,自明朝萬曆年間起,張家嶺村民聚居此處,繁衍生息。現有陶、呂、趙、李、吳、董、王、劉八姓,八姓當中陶姓居多,約占全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村民不分宗族、貧富,世代和睦相處,勤勞樸實。東西兩自然村之間,有一天然嶺溝,呈南北走勢。溝南頭有一口泉井,常年不乾,清澈的泉水長流不息。近旁形成一水汪,汪中有一巨石酷似龍頭,此溝向北順勢蜿蜒至里辛河,似龍身龍尾,因而得名龍汪溝。早年村民飲水、澆苗均從這裡挑水用。
張家嶺東鄰銀山,《萊蕪礦志》記載,據說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曾帶兵在此開礦,現如今唐、清鐵礦遺址於1998年被定為鋼城區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解放前,這裡是土匪出沒的地方,猖匪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張家嶺幾經匪患,苦不堪言,加之天旱顆粒不收,民不聊生。勤勞勇敢的張家嶺人,不懼匪患天災,為了生存,許多有志之士,紛紛投身到革命鬥爭中,與敵斗其樂無窮,與天斗其樂無窮,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當年僅23歲任淮安縣縣委書記的陶守全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解放後,張家嶺人過上了新生活。從初級社到人民公社,張家嶺實行了“地四勞六”的分糧制到“按勞分配”的過渡。1979年,張家嶺村實行了分地到戶、“人勞各半”分配。1982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張家嶺村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地處丘陵的張家嶺可耕地少,水澆地更少。自1976年起,黨支部村委會幾屆負責人把興修水利工程納入了議事日程,組織規劃,帶領施工,修起了兩條達1800米長的水渠,充分利用鋼廠廢水灌溉農田,使糧田全部變成了水澆田,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口糧實現自給,甩掉了長期吃國家統銷糧的帽子。
張家嶺村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崇尚文明科學。1965年,利用四間舊草房成立了本村第一所國小。1985年廢舊立新,在村北建起了一所磚瓦結構的新校,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其中教室6間,辦公室2間,伙房1間,儀器室2間,廁所2間,大門1座,院牆110米;1994年,村里投資11萬元,五村聯辦,建起高標準現代化的教學樓,原校舍改用於村委辦公室和本村幼稚園。自恢復高考以來本村已有4人考入大學本科,6人上大專,13人讀中專(含技校生)。
1992年萊蕪建立地級市以來,張家嶺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村兩委的負責人帶領大家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和個體民營經濟。1990年村辦企業有石料場一處,名為白雲石場,年產石料十幾萬方,勞動力40餘人。鐵礦石場開採史較長,1958年大煉綱鐵開礦,由顏莊人民公社主管,1960年歸屬沂蒙鋼鐵廠教養隊開採。自1983年至今,由本村主持挖掘,隸屬村辦企業。運輸業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全村150戶,413口人中,運輸專業戶就達43戶,各種運輸車50輛(台)。運輸業的發展,極大地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除此之外三大片林果園,在“30年不交提留,30年後歸村所有”優惠政策激勵下,現已開花結果,果農得到了經濟實惠。村委以優價提供6畝土地,由個人挑頭投資21萬元,建起了花卉基地,花的種類上百種,市場行銷前景甚好,個體收入頗豐。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全村公益事業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甜頭。1987年架設水管到村街,定點設管讓村民吃上了半自來水。1994年村領導與鋼廠多次協商,投資四萬餘元,引水入戶吃上自來水,徹底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1998年,全村電路改造,投資6萬餘元,新購變壓器兩台,整修線路4華里,使村民用電由原來的1元/度降到了現在的0.52元/度,大大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加強村內道路建設,2001年,全村120米長的主幹道全部鋪成寬5米,厚0.30米的水泥路,給村民及運輸業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村民的生活發生了質的變化,住上了新瓦房,看上了大彩電,出門坐上車,電話通天下。
如今張家嶺村400多名村民正用雙手和智慧描繪張家嶺村的錦繡藍圖,張家嶺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人文自然

龍王溝的傳說
張家嶺村有一條龍王溝。傳說很早以前棋山觀村有位姓李的農婦,丈夫去世三年了,她和女兒相依為命。丈夫在世時,她就懷孕了,可三年多了,孩子一直未出世,李氏整天愁眉不展。
一天,李氏的肚子忽然覺得一陣絞疼,不一會,孩子便呱呱落地,她非常高興,想睜開眼來看看自己的孩子,然而,床前卻只有一灘清水,她心裡很難過。這天夜半三更,李氏覺得有個東西在懷中吃奶,天一亮,又什麼東西也沒有了。接連幾天,都是這樣,李氏心裡很納悶。
一天夜裡,李氏又覺得那東西來吃奶了,便問:“你是誰呀?”“我是你的兒子。”黑暗中李氏聽到一個瓮聲瓮氣的聲音。“你白天在哪裡?”“我在水庫里。”李氏一聽嚇了一跳說:“你是個什麼怪物?待娘點上燈看你一看。”說著起身要去點燈。“娘,你可別點燈,點燈就沒命了。”一聲焦急的回答。等李氏點上燈,屋裡啥也沒有了,只見屋樑上有兩道痕跡,母親的乳頭還濕漉漉的。第二天,李氏跟閨女說了這件怪事,閨女說:“我有個辦法,先把燈點上,再用水瓢蓋住,等他來了,我猛一掀開,定能看見。”李氏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又到了夜半三更,李氏又覺得那東西來吃奶了,就說聲:“來了。”閨女急忙把水瓢掀開,只見屋內一條黑龍,渾身泛著鱗光,龍身在樑上蠕動,龍嘴噯著李氏的乳汁,尾巴還在樑上左右搖擺。
李氏“啊”一聲昏死過去,閨女忙下床去關門,猛一用勁,把龍尾給擠掉了,成了禿尾巴龍。後來人們稱棋山禿尾巴龍。
禿尾巴龍擔心娘和姐姐的性命,走了一會兒,回頭向東望了望,這地方就叫“龍東望”(就是現在張家嶺村的龍東嶺)。
又過一個山頭,來到了一個山溝,禿尾巴龍這才得知娘和姐姐已被嚇死,他便垂頭望溝大哭了起來,從此,這溝便成了“龍望溝”,後來人們演義成了“龍王溝”。它在溝里嗚嗚地哭,那“嗚嗚”聲傳到天上,便成了“轟隆隆”的雷聲,那悲傷的淚水滴在地上,便成了淋淋細雨。 【摘自田茂泉《棋山民間故事>一書】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劉宗孔 (1913年3月-1941年),中共黨員,1938年2月參加革命,1941年在萊蕪上崮戰鬥中犧牲,時任山東縱隊四支隊某連連長。
陶守全 (1923年5月-1946年)中共淮安縣縣委書記,1940年參加革命.1946年在淮安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23歲。
二、歷任村支書
1939年1月-1942年7月 趙淑泮
1943年8月-1947年11月 高華計
1947年12月-1948年2月 李寶生
1948年3月-1961年4月 陶守清
1961年5月-1963年3月 陶漢金
1963年4月-1976年4月 呂繼瑞
1976年5月-1978年4 李寶同
1978年5月-1980年4月 李寶貴
1981年5月-1982年4月 李振俊
1982年5月-1986年4月 趙繼玲
1986年5月-1992年11月 陶虎林
1992年12月-  陶會松
三、歷任村主任
1939年1月-1941年2月 呂士錫
1941年3月-1945年6月 趙繼言
1945年7月-1955年7月 趙花更
1955年8月-1961年12月 陶漢金
1962年1月-1963年2月 呂繼瑞
1963年3月-1966年4月 趙繼福
1966年5月-1976年9月 陶俊成
1976年10月-1978年12月吳希春
1979年1月-1981年12月 呂繼瑞
1982年1月-1983年3月 趙繼苓
1983年4月-1984年4月 陶虎秀
1984年4月-1989年12月 董學文
1990年1月-1992年12月 陶會松
1993年1月-2001年12月 趙義慶
2002年1月-   陶會松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朱 震 原名呂繼敏,原雲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現已離休
呂子文 任萊鋼泰東實業公司總經理助理
特色展台
產品有料石、片石、各種型號的石子,年創產值上百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