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司家鞦韆會

華陰司家鞦韆會

“黃蜂頻朴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司家村清明節“鞦韆古會”約創始於清鹹豐年間,時至今日有200多年的歲月了,該村古稱“南孟屯”,舊時是扼守軍事要衝——“潼關”的駐軍之地,據傳在清末有一姓胡的軍官,為了士兵強身健體,活躍軍事生活,常以盪鞦韆為樂,隨後,戰事減少,世道太平,這批軍人被就地專為民人。於是,這些人便把清明盪鞦韆這一民間習俗傳承下來。“鞦韆會”初始規模不大,種類也只有兩三種,隨著時間的推移,種類越來越多。最興盛時發展到十種之多,由於時代的變遷十年動亂,長期停辦,有一種已經失傳,現存只有九種,有架子秋、線輪秋、牌樓秋、八卦秋、天平秋、竹桿秋、熊跌膘、地輪子秋、老哥秋。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黃蜂頻朴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司家村清明節鞦韆古會”約創始於清鹹豐年間,時至今日有200多年的歲月了,該村古稱“南孟屯”,舊時是扼守軍事要衝——“潼關”的駐軍之地,據傳在清末有一姓胡的軍官,為了士兵強身健體,活躍軍事生活,常以盪鞦韆為樂,隨後,戰事減少,世道太平,這批軍人被就地專為民人。於是,這些人便把清明盪鞦韆這一民間習俗傳承下來。

..

“鞦韆會”初始規模不大,種類也只有兩三種,隨著時間的推移,種類越來越多。最興盛時發展到十種之多,由於時代的變遷十年動亂,長期停辦,有一種已經失傳,現存只有九種,有架子秋、線輪秋、牌樓秋、八卦秋、天平秋、竹桿秋、熊跌膘、地輪子秋、老哥秋。司家村於每年三月清明節前後,舉辦鞦韆會會期三天,清明節為正會日,這一天,該村各親戚朋友、十里八鄉的民眾、男女老幼蜂擁而至,大會期間有戲曲、雜耍助興,還有鄰近縣及山西、河南的客商,趕著牲口來交易,為古會增添了幾分商貿氣氛。打秋、觀秋者如潮,鼎盛之時人數多達上萬人,甚為壯觀,熱鬧非凡。

基本內容

一、架子秋,這是在民間最為普及的鞦韆,用四根木柱,兩兩交叉,交叉處用繩子綁死,下方分開埋入池中,上方架一道橫樑,橫樑上掛著用幼樹經火煨,彎曲而成環狀的秋鉅,或用鐵制環,綁上兩條繩索,下垂一個木板即成。此秋男女老少均宜玩賞。
二、綜輪秋,它形似婦女在織布時吐線的線輪而得名。一次可乘坐四人。啟動時須有人用力轉動,待轉起來後,用其貫性不停的上下翻轉適於青少年玩耍。
三、牌樓秋,顧名思義,它形似古建的石牌坊。此秋裝點豪華,典雅秀氣,一般為四柱三孔相連,秋架不高,是舊時專為宮庭和富貴人家小姐所建。盪起秋來不需花多大力氣,別人輕輕一推,就可飄飄蕩蕩擺動起來。正如唐朝詩人吳文英在《風入松》一詩中所呤唱道:“黃蜂頻朴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再如詩人韓謹在《想得》中寫到,“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肯上鞦韆”。都是表現貴婦小姐戲秋時的婀娜多姿神態。
四、八卦秋,它是一個獨柱旋轉的秋。獨立的木柱上端安裝傘狀園盤,盤下畫上八卦圖,以此得名。每卦下方掛一繩索,一次可乘8人,在木柱下方有供人推動的鐵棍,由兩人同方向推動,即可旋轉起來,人隨秋轉,翩翩起舞,大有八仙過海的情趣。
五、天平秋,此秋高聳大氣,下方用碌碡為基石,四面用繩子將立桿固定,三柱兩孔,每孔繫上秋索,兩邊兩人可同時懸盪。形似天平。桿頂插上彩旗,樑上掛上大銅鈴鐺。此秋是青壯年男性一試身手的場所,是一個拼力氣和論技巧的秋。它競技性很強,是考驗體力與意志的試金石,因此也叫它“好漢秋”。盪起秋來,彩旗飄氣揚,鈴聲叮咚,令人飄飄欲仙,心曠神怡。
六、竹桿秋,秋下設一水池,池內注滿清水,盪秋時人從水池上掠過,影像倒映池水之中,別有一番情趣。打這個秋在下秋時必須掌握要領,你得順著貫性,在秋擺動到池前方的一剎那間乘勢跳下秋來,否則,只有等待擺動停止讓別人用木勾,勾至池岸邊,方能下秋。為此,在求助人時得叫聲“老哥”,一示謝意,所以這個秋也叫“老哥秋”。
七、熊跌膘,又名轆轆秋。它是用一棍繩索,掛在橫粱的木製滑輪上,一端綁著秋板,一端用手牽著。玩時雙腳踩穩秋板,並將秋繩置於身體背後中間,雙手使勁拉動繩子,直至拉到梁下,以手摸大梁為勝利者。這是一個巧妙掌握重心位移的技巧遊樂,若有一項配合不好就會摔你個仰面朝天,惹得圍觀者哄場大笑。雖說像狗熊翻跟斗一樣,但摔的並不疼,倒覺得混身筋骨舒展了許多。
八、獨桿秋,它用竹桿代替繩索,繩軟竹硬,踩盪難度較大,膽小者不敢涉足,玩者多為勇夫,頗具俠士之風。
九、地輪子秋。這是在一根石柱上打一石窩,窩上放一橫槓,用公母卯套緊,橫槓兩端各置以小秋板,每端各坐一人,用人力推動地輪旋轉,用力越大旋轉越快,讓人感到天旋地轉。

歷史淵源

清明盪鞦韆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習俗。史載,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山戎引入,又一說漢武帝時宮中祝壽之辭,本為千秋,取千秋萬歲之義,後倒讀之轉為鞦韆,至唐時,宮中每年寒食節意樹鞦韆,宮庭嬪妃戲笑以為樂。唐玄宗稱之為“半仙戲”,隨後,清明節盪鞦韆在民間廣為流傳,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

司家村清明節“鞦韆古會”約創始於清鹹豐年間,時至今日已有200多年的歲月了,該村古稱“南孟屯”,舊時是扼守軍事要衝——“潼關”的駐軍之地。
據傳在清末有一姓胡的軍官,為了士兵強身健體,活躍軍事生活,常以盪鞦韆為樂,於是他把這一民間習俗不斷的發揚廣大。隨後,因戰事減少,世道太平,當時政府為了減輕軍費負擔,將這批軍人,就地轉為民人,並給於他們永不納糧章的優惠待遇。於是,這些“轉業”的軍人便把清明盪鞦韆這一民間習俗傳承下來。
司家村於每年三月清明節前後,舉辦鞦韆會,會期一般三天。清明節為正會日。這一天,該村的親戚朋友帶上禮饃,引上孩子與家人結伴而來。十里八鄉的群從,也趕來看熱鬧,男女老幼蜂擁而至。大會期間又有戲曲,雜耍助興。借大會之光,周邊民眾與臨縣及山西、河南的客商,趕著牛、馬和驢、騾來到會上進行牲口交易,村邊的樹下騾、馬成群,人頭攢動,為古會增添了幾分商貿氣氛。打秋,觀秋者如潮,鼎盛之時人數多達上萬人,甚為壯觀,熱鬧非凡。
據講,鞦韆會初始,規模不大,秋的種類也只有兩三種,隨著時間的推移,秋的種類越來越多,一代傳一代的在不斷的豐富著它的內容和形式。最興盛時發展到十種之多。由於時代的變遷及十年動亂,長期停辦,有一種已失傳,現存只有九種。

基本特徵

清明節盪鞦韆流傳很長、全國各地各民族都有其喜好,但華陰司家鞦韆古會既具有一般鞦韆的共性,更具有它的特殊地方個性,主要表現在:
一、原生態特徵。人類具生以來就有摯物在空中晃蕩,以此來舒展筋骨強身健體之本能,它具有非常原始古樸粗獷的特徵。
二、大眾化的特徵。男女老幼,一學即會,很隨意,其技藝在實踐中提高,有一定自強不息的誘惑力。
三、活動器械原生態化,就地取材,量材而用,隨用隨選。
四、自娛性強,八人可做,盡興而為是一項民眾休閒性的勻娛自樂活動。
五、民俗特徵。它以集會形式,又把經貿活動加入其中,並通過文藝演出招來親朋好友,相互“追往”加強感情聯絡,地域特徵很強。

主要價值

一、文化歷史價值
鞦韆的產生,不管是春秋時期齊桓公從北方山戎引入,還是漢武帝時宮中戲嬉,它都是做為一種高雅的文化形式表現的,之後,又在文人雅士的喧雜下,把嬉鞦韆同男女愛情故事糾合在起。如:“如又是一年清明的鞦韆打困解羅衣”。又如唐朝吳文英一詩中寫道:“黃蜂頻朴鞦韆索,有當時縴手香凝”。再如詩人韓謹在《想得》一詩中寫到:“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肯上鞦韆”。都從不同角度上,表現了貴婦小姐,戲鞦韆時的婀娜多姿的神態和風韻。這都充分體現出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內函。
二、民俗民風資料價值
把盪鞦韆採用民間集會的形式去展現它,與此同時又把民眾之間的感情聯絡緊密結合在一起,它包容了豐富的地方風土人情,辦會期間,司家村家家打掃庭前院落,置辦吃食,接待親朋好友,親朋好友帶上家小,拿著禮饃前來“追往”自家的親人,氣氛融融,詳和溫存。又有清明節祭奠祖宗的傳聞軼事,是研究華山文化的一批重要素材。
三、特殊的強身健體和審美價值
鞦韆既具有強身健體的體育效能,它又有著讓人賞心悅目的觀賞價值。以傳統的打鞦韆,發展起來的雜技“打鞦韆”,更是讓人感到它不但繼承了原有鞦韆飄飄蕩蕩的優美瀟灑,更令人感到驚險刺激,奇巧出新,把個傳統打秋民俗發展到了極至。
四、社會現實價值
盪鞦韆,原始古樸,健康大氣,簡易可行,且大眾化,無須花很大的財力,既可鍛練身體,又可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在營造社會和諧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教育作用,它是集觀賞性,競技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藝范盛會,它是當今存世不多的民族文化瑰寶,是我們陝西省乃至西北地區唯一一家把盪鞦韆做為古會保留距今已200多年的獨有之林。

相關器具與製品

木桿、木檁、鐵環、竹桿、碌碡、石碾、各類裝飾品,如彩旗、彩畫。銅鈴、大繩、木秋板、鐵架等

傳承譜系

據傳及有關資料記載,從清鹹豐年開始:司萬新,陳白勝,司效安等老一輩鞦韆人均已謝世。
第二代,司忍池,司鬥爭,司雙娃;
第三代,陳紅山,司定產,司車胡;
第四代,司少男,司恩虎,陳德醜;
第五代,司必營,司根選,司利利。
如今這批人又從上輩手中接過了打鞦韆的技藝。

瀕危狀況

一、它土生土長,完全靠個人愛好而生存,沒了愛好的人,便會自生自滅。
二、老一輩好事者多已謝世。後一輩青年人對此不感興趣。
三、此活動與經濟發展,人們生活興衰有著密切關係,盛世太平人們就會樂此不彼,因此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四、後繼乏人。
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變化,現代文化對民間傳統文化的衝擊。
二、一些地方領導及民眾對傳統文化意識的淡漠
三、任其自流,沒有一套比較有效的傳承保護措施。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一、2006年元月,市文體事業局以及孟塬鎮有關領導組成了“司家鞦韆會工作小組”,決定對“司家鞦韆會”進行初步恢復和扶持。
二、2006年3月,工作小組深入司家村對鞦韆古會開始進行了初步的了解,整理了一部分的音像、文字、圖片資料。
三、2007年5月,舉辦了一次規模較大的“鞦韆古會”吸引了附近方圓百里的村民和山西、河南等鄰近省市的遊人。

保內護容

l、進一步全面細微的開展鞦韆古會的普查工作,完備鞦韆製作技藝檔案。
2、傳承清明期間舉辦鞦韆古會的習俗。
3、在華山旅遊景區建立“鞦韆風情園”,以推動華山旅遊業的蓬勃發展。
4、對“鞦韆古會”進行保護性的適度開發,推進鞦韆古會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十年保護目標
多方吸引資金,依附旅游事業,加快鞦韆古會的保護和適度開發,使其走向產業化。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時間
2009年

保護措施

1、全面開展司家鞦韆會相關資料的整理、歸檔工作。
2、做好“鞦韆風情園”的租地、項目計畫和施工準備。
3、按照風俗每年清明舉辦—次鞦韆古會。
預期目標
1、靜態保護工作基本完成。
2、與華山旅遊相結合。
3、通過活動基地的建設,為鞦韆古會提供可靠的社會條件。
時間
2010年
1、“鞦韆風情園”籌建準備工作。
2、按照風俗每年清明舉辦一次鞦韆古會。
3、對鞦韆的製作技藝資料進行蒐集、整理。
預期目標
l、籌建準備工作。
2、資料蒐集、整理工作完成。
時間
2011年
保護措施
1、按照風俗每年清明舉辦一次鞦韆古會。
2、對鞦韆的製作技藝資料建檔、保存。
3、建設“鞦韆風情園”。
預期目標
1、鞦韆的製作技藝資料建檔、保存完畢。
時間
2012年
保護措施
1、按照風俗每年清明舉辦一次鞦韆古會。
2、部署落實“鞦韆風情園”有關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