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古國

華胥古國

華胥國,傳說中虛擬的理想國度,最早見於《列子·黃帝》。相傳華胥氏作為華胥國的首領,“其治國有方,民無嗜欲,自然而已,是為盛世樂土“。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為追求治世強國,夢寐以求地希望能夠復興華胥國的輝煌,於是有了”黃帝夢遊華胥之國,而後天下大治“的典故。黃帝夢遊華胥的典故,自春秋末年或戰國初年流傳以來,又經西漢劉安《淮南子》、東晉張湛的《注語》,把黃帝塑造成了一個有美好理想追求的人物,以浪漫的精神表現出來。“夢遊”成為追憶往事恍如夢境的用語。唐代詩人李商隱“不見華胥夢,空聞下蔡迷”,宋代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即是此意。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華胥古國華胥古國
上古神話中華胥之國華胥氏伏羲,伏羲與女媧結合生萬民,這種神話不僅存在於漢族神話中,還存在於藏緬和苗瑤中,可見漢藏人的祖先即華胥及其子伏羲。傳說中的華胥國是個和天堂一樣美好的地方,就像伊甸園之於西方,雅利安之於印歐。
《藍田縣誌》中記載的華胥渚,即華胥氏與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就在陝西藍田。當地流傳著一種傳說,此地即華胥氏懷孕後棲息之地。這一傳說已經流傳很多年,無人知其起始時間。
華胥氏是中國母系氏族社會一位傑出的首領。光緒年間的《藍田縣誌》以及古書典籍《列子》均有對華胥氏族社會形態的描述。在多種典籍中有關於“華胥國”的記載,而這種記載可能就是指華胥氏族團。“華夏”的“華”應為“華胥”,“夏”為“人”,所以“華夏”即“來自於華胥國的人”。
上古漢藏人可能都把“人”叫做“夏”———殷墟甲骨文里的“夏”字就是一個“人”字;《越絕書·吳內傳》:“越人謂人鎩(夏)也”,至今壯侗(百越)還把“人”叫做“鎩”,閩語也把“人”叫“鎩”(“夏”)。
據現代科學考證,藍田附近的不少村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古華胥氏部落的印痕,能夠印證遺址。今華胥鎮紅河下游有媧氏村,而紅河在史書上被稱為女媧溝。白鹿原上李華村的原名就是女媧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個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自己是古時祭祀儀仗隊成員的後代。著名學者石興邦、劉士莪、任本命等人也應邀趕赴藍田,從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等不同角度,對母系氏族的起源、華胥氏族團的生成、歷史的沿襲及現存遺蹟與歷史傳說記載的對照進行考證後認為,從伏羲誕生前到炎黃出現時存在的華胥古國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約為公元前4600-2700年地域主要為甘肅西部、陝西渭河流域黃河流域之一段。
春秋戰國時期《列子》說:“華胥氏之國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使華夏文化在長達550年的戰亂後再遭浩劫。因此注重史料的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始把黃帝作為中華之祖。結果華夏、中華的“華”字反而湮沒於歷史的塵埃中。
據了解,目前多位專家學者根據歷史記述以及經過研究考證後認為,華胥氏在中華先祖中的位置是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二帝。因此,華胥氏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華胥陵是全球華人的祖根所在。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