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碧桂園社區

華南碧桂園社區位於南村鎮西南部。占地面積3.1平方公里,人口3163人。社區居民委員會現有成員4名。

基本概況

華南碧桂園社區於南村鎮西南部,東至南村鎮政府,南至江南村,西至里仁洞村,北至大鎮江山,總占地面積3.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163人。華南碧桂園社區居委建設情況如下:華南碧桂園社區居民委員會是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於2007年11月成立。社區居民委員會現有成員4名,其中:主任1名、委員3名,居民代表27人,華南碧桂園社區黨支部現有黨員19人;華南碧桂園社區設有警務室、流動人員管理工作站,中國小校、幼稚園和二座三層會所,會所三樓設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星光老年之家、農家書屋,銀行、餐飲、超市、文娛室、商鋪一應俱全。社區園林綠化覆蓋面廣,物業管理公司的衛生清潔人員每日對社區進行保潔,使小區環境優美、舒適。社區內業主自發成立了中老業主藝術團―華南碧桂園朝霞藝術團、八方沙龍、晨曦社等社區團體。社區治安環境良好,社區內配備有一名駐區民警和兩名輔警力量,社區實行規範的物業管理,並在各個苑區安裝視頻監控,每個小區配備足夠的保全人員,實行24小時巡邏。2011年度,華南碧桂園配套公辦學校加快建設;被評為“番禺區2011年度人口與計畫生育達標單位”。

人口衛生

截至2010年底,華南碧桂園社區有農戶47戶,鄉村人口112人,其中男65人,女47人。農業人口總數為112人,勞動力總數5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口39人,外出務工人數20人。
華南碧桂園社區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12人。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及衛生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也積極參與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開始加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至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47戶,總計105人,參合率94%,享受低保6人,村民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

飲食習俗

建國前後,民眾以高粱、大豆、穀子為主食,1978年以前,以玉米餅、地瓜乾麵窩窩為主。改革開放以後,白面膜成為人們的主食。一日三餐還有肉,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各種青菜一年四季不斷,迎來送往還離不開酒。人們生活講究營養,魚、肉、蛋、奶消費日益增加。煙、酒、糖、茶家家必備。每逢婚嫁喜慶,宴席講究色、香、味、營養價值。宴席檔次逐年升級,每席上菜有10個、12個、16個、24個不等。

特色產業

華南碧桂園社區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花椒主產業全社區銷售總收入50萬元,占社區經濟總收入11.9%。該社區目前正在發展蠶桑、花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蠶桑、花椒畜牧產業。

社區風氣

華南碧桂園社區內治安狀況較好,民風樸實,鄰裡間和睦相處,絕大多數居民愛國守法,熱心公益,如冬季鏟冰掃雪,能自願參加。鄰裡間發生緊急事件(生病等)能熱心相助。居委會一直注重對提高居民素質進行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注意心理健康的宣傳教育,引導居民正確認識、理解下崗失業, 從黨和政府對困難群體的關心、照顧和幫助方面去體會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再反思個人應如何愛國,如何替國家排憂解難,樹立新的就業觀念,積極再就業。願望是使居民民眾與政府和諧,大家同心協力,建設好社區、首都、國家。教育、啟發居民在享有自己權利的同時,還要進公民應盡的義務。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提高居民民眾的全面素質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但這是搞好社區各項工作的基礎,一定實實在在堅持下去。 2006年5月10日貼出玉河改造公告,於1個月內完成拆遷工作.涉及社區705戶居民。已於2006年6月底玉河拆遷搬走。 2006年9月雨兒胡同3、5、7號開始微循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