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雨季

華北雨季開始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甸左右,結束期主要集中在8月底左右,這個時期是一年當中雨水最活躍的,平均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且降雨強度大,分布極為不均。近年來華北雨季災害呈增多趨勢。

概述

華北地區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到8月,其中,又以7月下旬和8月上旬最為集中,俗稱“七下八上”。尤其是北京,這個時期是一年當中雨水最活躍的,平均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且降雨強度大,分布極為不均。而華北地區的河北天津等地,7-8月的降雨量也都超過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

特點

華北雨季華北雨季

1.華北雨季開始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甸左右,結束期主要集中在8月底左右,雨季強度的氣候變化特點是由強轉弱的趨勢變化。

2.華北雨季始末相差大。
不同年份雨季開始的早晚相差大,雨季結束早晚相差更大。據氣象歷史資料顯示,雨季開始時可以早到6月上旬(1954 1956、1980年曾出現過),晚到8月中旬(1985、1987年曾出現過),之間相差2個多月;雨季結束時早到6月中旬(1980年),晚到9月下旬(1955年),之間相差3個多月。
相比華南、江淮的降水來說,華北降水持續時間要短得多,一般都在1-3天。降水的過程性較清楚,過程結束後天氣轉晴朗,不像華南和江淮陰雨連續,濕度大日照少。

形成因素

華北雨季強度指數與7~8月北太平洋海溫場相關華北雨季強度指數與7~8月北太平洋海溫場相關

分析發現當前期春季青藏高原500hpa高度場偏高和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場偏低時,華北雨季強度為強或偏強的趨勢;反之當高度場偏低和海溫場偏高時,則雨季強度為弱或偏弱的趨勢,這為預報華北雨季強弱變化提供了依據。

雨季的形成與夏季風的進退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國地處中緯度地區,東南靠海,受季風影響比較大。冬季,我國大陸盛行冬季風,寒流頻繁,雨水稀少,北方容易造成秋冬乾旱;春末,夏季風開始活躍,從海上帶來的暖濕氣流與北方的冷空氣交匯,形成我國主要雨帶後,隨著夏季風的逐漸向北推進,華北的雨季便形成了。
雨季里,冷暖空氣激烈交綏的結果就是造成很強的暴雨。暴雨日雨量常在100毫米以上,200毫米以上的也很多見,個別地區的日降雨量甚至達400-500毫米。以過程降水量計,一場暴雨達500毫米以上的也不少見。
另外,對於同一個地區,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很大。以北京為例,1959年夏季總降水量達1169.9毫米,但在1965年夏天僅降184.6毫米,相差約6倍。

雨季災害

暴雨暴雨

近年來華北雨季災害呈增多趨勢。

北方的降雨不像南方的降雨那樣“斯文”,它說下就下,說晴就晴。下起來狂風肆虐,倒屋拔樹,雷暴助威,霹靂震天。降雨時間雖短,但強度極大,往往造成山洪暴發,江河橫溢,平地撐船,一派洪荒,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頗大的影響,甚至給國家的建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1963年8月上旬,華北平原曾出現的罕見特大暴雨,同時也造成了歷史少見的嚴重洪澇。當時,華北地區上旬的降雨量普遍在200毫米以上,特別是河北,許多地方的日降雨量都達300-400毫米,局部超過1000毫米,強大的暴雨沖跨了京滬等多條鐵路,其中,京廣鐵路幾乎停運了一個月。
近年來,局地性極端暴雨天氣呈增多的趨勢。極端暴雨天氣是指與歷史同期相比出現較少的小機率天氣氣候事件,它具有災害性、突發性等特點。因此,汛期防範工作十分嚴峻。

雨季的劃分

雨季一般指降水較集中的濕潤多雨季節,在一定的氣候型中,一地區每年雨量最大的一個月或幾個月的時期。常發生在熱帶地區,往往與乾季周期性交替出現。在降水分配不均勻的其他地區,也有將相對多雨的季節劃分為雨季的;如中國通常將4、5月劃為華南和南嶺山區的雨季,5、6月間為江南雨季,6、7月間為江淮地區的梅雨季節,7月間為黃淮和華北雨季,8月為東北雨季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