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根

菩提根

菩提根不是樹根,而是一種叫做貝葉棕的種子,表面粗糙有花紋,裡面是白色的,屬於菩提子的一種。經過長時期的盤玩會變成黃褐色。是製作念珠的佳品。菩提子種類繁多,市場的變化給予了不同的稱呼,又稱作白玉菩提或白玉菩提根,目前市場所出售白玉菩提一般認作是菩提根,原先一種佛眼和象牙果也作白玉,由於不夠暢銷,從而名稱逐漸被取代。無論它喚作什麼,其把玩意義以及帶來的成就感才是最重要的。曬乾的菩提根中間會呈現空心狀,原籽打磨後,遇水會產生酸酸的味道,隨著盤玩包漿,味道會逐漸消失,乾磨籽這種現象則會好許多,甚至不會出現味道。貝葉棕屬棕櫚科,是一種常綠喬木,原產亞洲熱帶,它通常樹高20米左右,長得高大、雄偉,樹幹筆直,渾圓,沒有枝丫,樹冠象一把巨傘,葉片象手掌一樣散開,給人一種莊重、充滿活力的感覺,是熱帶地區綠化環境的優良樹種。

基本信息

簡介

菩提根菩提根
菩提根不是樹根,而是一種叫做貝葉棕的種子,那種植物幾十年開花結果一次就掛了,它的葉子就是製作貝葉經的材料,菩提根就是貝葉棕的樹籽,表面看就是一個種子,不起眼而且粗糙,剖開就是象朱古力色花紋的皮,最裡面的是白色,經過長時期的盤玩會變成黃褐色,目前市面上也有紅黃紫之類的菩提根出售,那只不過是染色後的結果。

詳細介紹

菩提根菩提根
貝葉棕 約8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至大洋洲北部,我國栽培一種。植株高大粗壯,喬木狀,高達15-20米,直徑50-60厘米,最大可達90厘米。只開花結果一次後死去,其生命周期約有35-60年。我國現有的貝葉綜原產印度、斯里蘭卡等亞洲熱帶國家,它是隨著佛教(小乘佛教)的傳播而被引入我國的,己有700多年的歷史,目前僅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零星栽植於緬寺(佛寺)旁邊和植物園內。
貝葉綜的引入首先是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的植物而栽培。其樹形美觀,是很好的綠化觀賞植物。其葉片可代紙作書寫材料,在印度和我國雲南(傣族)有用貝葉刻寫佛經的,俗稱“貝葉經”;從花序割取汁液,含有糖份可制綜櫚酒或醋或熬製成糖;幼嫩種仁可用糖漿煮成甜食(注意:成熟種仁有毒不能吃!);樹桿髓心搗碎經水浸提成澱粉,可供食用;根的枝葉治腹瀉;幼株的水煎劑可制熱感冒等。
在傣族地區,許多佛寺里都保存著大量刻寫在貝葉上的佛經,人們稱之為“貝葉經”。貝葉經採用生長在雲南西雙版納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的一種貝葉棕樹的葉子,經過剪齊,水漚或烘蒸後裝訂成冊,刻寫文字。貝葉經做工經細,規格統一,不但字跡清,而且不怕受潮,不易磨損,字跡經久不變。歷史上,所有的貝葉經都要統一保管在佛寺里的藏經閣(傣語稱“林坦”)里,並嚴格看管。

保養禁忌

菩提根菩提根
1.不要在菩提根製品面上堆壓重物,或與鑰匙等硬物混放,以免造成菩提根扭曲、變形。
2.不要隨便用濕布擦拭或用水沖洗菩提根製品,避免塗抹帶有化學試劑的物品。更不能用鹼水、酒精等具有腐蝕性的化學品來對菩提根進行擦拭,以免破壞、損毀木材的纖維。
3.切勿使用所謂“御守鹽”等物質清洗菩提根。“御守鹽”實質為粗海鹽,用其浸泡“淨化”菩提根,不但起不到養護菩提根的作用,反而會極大地損傷木質,造成木質變粗、變色及開裂。

平時養護

1)用搓澡巾用力的搓表面,作用其實是清潔表面的臘層和髒色以及進行再拋光,兩-三天大約每天2-3小時。
2)用柔軟的棉布盤搓一個星期也算是拋光,這時軟布表面會有痕跡這都是正常現象,一個星期後顏色會變淡。
3)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珠子自然乾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
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並且已經乾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注意孔口周圍一定要盤到。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後,你可以感覺有掛嗒掛嗒的粘阻感,其實這是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
5)這時就可以放置一段時間,再進行自然乾燥。也讓包漿進行一定程度的硬化.一般是一個星期左右。
6)重複4和5 的過程5到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你會看到很有靈氣的光澤。盤得有時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髒了可以用微微濕潤的棉布擦拭幾遍就好了。然後放置一段時間再盤玩.盤的時候所有區域都儘量盤到,特別是孔口,盤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你只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隨著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鑑別方法

1、可用火直接燃燒,真實菩提根果實燃燒後呈黑色狀,像木炭,燃燒時並伴有植物燃燒味道,塑膠樹脂類仿品燃燒則會融化,燃燒劇烈。
2、直接砸開珠子,其內部會呈小空心狀,成熟大珠子會有黃豆般大小的空心。
3、可用燒紅的針或鐵絲燙表面,若能刺進去則是樹脂類仿冒。
4、真實菩提根珠子打磨時會伴有特殊的香氣,砂紙打磨時也會產生粉塵,仿冒品則不能有上述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