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正民

莫正民

莫正民(1913~1983),原名莫舉中,字正民,後更名莫餘生,五蓮縣汪湖鎮莫家崖頭村人,1946年入黨。先後任東北農場管理局秘書處處長、北大荒的薩爾圖牧場場長、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學院副院長、紅色草原農墾局局長。

基本信息

早年經歷

莫正民 莫正民

1928年莫正民投軍,輾轉服役於張宗昌、張步雲等部。1937年12月,張步雲投靠日本當了漢奸,莫正民帶領十幾人攜槍回到家鄉,自拉隊伍開展抗日鬥爭。中共黨員王乃征、王東年等亦進入該部協助工作,隊伍發展到1000多人,成為“第四游擊區獨立第一支隊”,莫正民任司令,王東年任政訓處主任。

抗戰初期

1938年春,莫部攻打了楊家夏莊,消滅了惡霸地主,開倉濟貧,使附近農民受到救濟。1938年,莫正民率部“投靠”由高樹勛率國民黨第六十九軍,被編為新六師“獨立第一旅”,莫正民任旅長,王東年任政治部主任。年底,隨高樹勛部奉命北上抗日。1939年冬,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莫部共產黨員被迫陸續撤離該部。不久莫部奉命與八路軍作戰被困,想投靠八路軍未果,便決定率部投降日寇。莫正民等主要指揮官被軟禁,士兵全部充當修築鐵路的勞工。

1940年4月,莫正民在答應日軍要他回鄉組織“剿共自衛團”的條件後,得以釋放。回鄉後,很快組織起1000多人的“剿共自衛團”隊伍,駐紮在管帥,受駐莒縣的日軍指揮。1941年3月,投靠了國民黨第五十一軍,被委任為國民黨蘇魯戰區獨立第三十二支隊司令。

1942年春,莫正民再次投靠日軍,被委任為魯南剿共司令,隊伍很快發展到30多箇中隊,3500多人,並進駐莒縣城編為偽莒縣保全大隊,莫正民自任副大隊長。夏,莫部奉命向莒南解放區“掃蕩”時,遭到八路軍的沉重打擊。為保存實力,派人與王東年與八路軍山東軍區領導取得了聯繫,並接受三點要求:及時報送日軍“掃蕩”的情報;不得擾亂根據地,並掩護抗日工作人員;等待時機,起義投誠。此後,濱北辦事處先後派谷鳳鳴等29人到莫部開展策反工作,爭取莫正民反正。但實際上卻沒有真正以誠相待。

起義投誠

1944年春,莫部在連遭八路軍濱海部隊多次打擊後,莫正民才改變了過去的態度,開始主動與谷鳳鳴等人接觸。谷鳳鳴擔任了莫的副官,並在莫部12箇中隊建立了半公開的聯絡點,加派了聯絡人員,為勸服莫正民反正奠定了基礎。

1944年9月,日軍到魯中“掃蕩”,被駐魯中八路軍一舉全殲,配合“掃蕩”的偽軍賀鍅部也遭慘敗。莫正民看到了抗日軍民強大的力量,經過做工作,終於做出了舉義反正的正確抉擇。1944年11月14日,經過周密部署,山東軍區組織濱海、魯中軍區的主要力量包圍莒縣,莫正民率領起義部隊30箇中隊、3500餘人,撤出城外,宣布反正,使八路軍得以順利向日軍主要據點展開攻擊,一夜間攻克莒城及16個偽據點,解放了700餘村莊30餘萬人民。

莫正民反正後,山東軍區首長羅榮桓、黎玉和肖華致電莫正民及其所屬官兵,表示熱烈祝賀和慰問。不久,莫部被山東軍區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獨立第二旅”,莫正民任旅長。隨著莫部起義和莒縣城的解放,為我軍全面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5年5月,中共濱海軍區黨委鑒於莫正民的特殊貢獻,以及他本人的要求,批准莫正民為中共特別黨員。翌年8月,中共山東軍區黨委批准莫正民為中共候補黨員,半年後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主要經歷

1952年7月,他隨遼寧軍區解放一團集體轉業,任東北農場管理局秘書處處長。1953年7月,他堅決要求到艱苦的地方去乾一番事業,擔任了北大荒的薩爾圖牧場場長。

北大荒人煙稀少,氣候惡劣。他剛去時,薩爾圖牧場只有幾百人、幾百公頃土地,資金緊張。幹部和技術力量不足,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副食供應極少,可他迎難而上,帶領全場職工艱苦創業,使牧場發展成為全國四大畜牧基地之一和國家重要種畜基地。

1960年,他調任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學院副院長。1962年,在他的懇切要求之下,又偕全家赴北大荒,擔任了紅色草原農墾局局長。

在農墾局,他身為12級高幹,卻長期住在用牛棚改建的辦公室里,經常自己打水掃地,和職工一塊下地勞動,一塊排隊打飯。並經常和職工談心,啦家常,幫職工排憂解難。職工們都說他沒脾氣,沒官架子;都親切地稱他“老莫頭”,很少稱他“莫局長”。

“大躍進”年代刮“五風”,他不搞浮誇作假,堅持如實上報產量。因此在參加省里召開的地委書記會議時受到批判。他不妥協,會後,領著與會人員去查看牧場的土地情況,證實了他報的產量屬實。

“文化大革命”前期,他被批鬥關押,但他始終對黨保持著堅定的信念,許多職工也想方設法保護他。在被批鬥時,他把“罪責”主動往自己身上攬,使許多乾群免受迫害。1969年春,他剛解除關押,就要求工作,他說:“叫我幹個司務長,管管生活也可以。要不,我吃著黨的飯,不給黨乾工作,心裡多難受啊!”

他走上革命道路後,從不計較個人的職位、名利,當有人和他談起此事時,他總是說:“什麼職位不職位的,有活乾就行。”他雖身為高於,但因人口多,經濟上一直很拮据,生活極為儉樸,1980年以前,他家只有兩個包裝火柴的破木箱,兩張舊桌子,幾把椅子。他自己打到東北,從未回過家鄉。晚年他常念叨著要偕全家回家鄉看看;卻一直因經濟不寬裕遲遲未能成行。當他終於作出了探家的決定後,卻不幸患腦溢血去世。

有關記載

莫正民,莒縣人,原家庭貧苦,行伍出身,抗戰初期曾與中共黨員王東年共同拉隊伍,並參加過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後來所部被國民黨高樹勛部編為一個獨立旅,莫任旅長。莫後來脫離高部,在日軍壓迫下,當了偽軍。1942年7月,該部配合日軍由莒縣向南蠶食時,曾遭濱海八路軍嚴重打擊。當時莫正民為求得緩和局面,派人與八路軍聯繫。八路軍在該部建立了聯絡站,開始了對該部的爭取工作。起初,由於缺乏經驗,拉得多,打得少,鬥爭不夠,工作沒有多大進展。1944年3月,八路軍計畫消滅莒縣南部夏莊一帶的日軍,本已同莫正民聯繫好,讓他們放棄莒縣南部,駐守北部,然而等到八路軍向日軍發起攻擊後,莫部的第二大隊反而堅守待援,於是八路軍在消滅日軍一個小隊的同時,捎帶將莫部第二大隊擊潰,並俘獲大隊長劉振亞,然後給莫正民寫了一封義正詞嚴的信,提出雙方早有協定,他們言而無信,咎由自取,並進一步闡明局勢,望其三思。山東軍區又派這時已擔任山東軍區獨立第一旅王道部政治部主任的牟宜之,與莫正民會晤,勸他不要三心二意,要改邪歸正,戴罪立功。但在壞分子聳恿下,莫還是猶豫不決。莫部中以駐井邱的第三大隊長王介千表現最壞,曾捕殺八路軍一名偵察員,襲擊八路軍一個區隊。魯中部隊立即下令攻克井邱,沉重打擊了第三大隊,莫親自帶了三個中隊增援,半路上遭到阻擊,傷亡慘重。事後,莫正民又主動派人與八路軍聯繫,表示要重新搞好關係,並同意八路軍加派聯絡人員,在他的一些據點裡設立了秘密聯絡站。從此,莫正民認識逐步提高,態度好轉,同八路軍關係漸漸密切起來。後來,八路軍放回了在夏莊戰鬥中俘虜的劉振亞,莫正民很受感動。但不久,他又聽到謠言說:七月間率部投奔八路軍的王道被殺了,其部隊也被整掉了。莫非常關心此事,於是八路軍乘他的副官長來聯絡的機會,讓王道同他會面。副官長回去後,立即將這個訊息告訴莫正民。莫這才算放了心,立即表示:“我姓莫的抗日走在王道後面,但一定要辦得比他還漂亮。”

1944年11月,八路軍決定集中濱海軍區第四、六、十三團,魯中軍區第一團及山東軍區特務團兩個營丶獨立第一旅和五個獨立營、區中隊、民兵各一部,約一萬餘人,攻打莒縣縣城,並要求莫正民起義作內應。

1944年11月14日下午,攻城與起義同時開始。八路軍工兵穿上莫部的軍服混進城用炸藥包炸掉了日軍炮樓。以此為信號,八路軍健兒有的在起義官兵的引導下,從打開的城門衝進城,有的翻越城牆進入城內。黎玉、肖華、李作鵬隨特務團兩個營一起從南門進城。濱海軍區第六團從東門,莒中獨立營從西門進城。同時,一隊隊起義的官兵,臂上戴著寫了“正”字的白袖章,排成四路縱隊向城外湧出,人流中還押著偽縣長、日本教官、顧問等。

縣城雖破,但日軍仍不投降。他們都龜縮到一個小圍子裡據守四個碉堡,負隅頑抗。經過長時間的圍困和多次連續爆破,敵人的兩個碉堡終於被八路軍攻下,另兩個碉堡的殘敵,在增援之敵的接引下逃離莒縣。

莒縣解放後,羅榮桓、黎玉、肖華嘉獎了參戰部隊、地方幹部、民兵和武工隊員,莫正民部進入根據地後,被授予山東軍區獨立第二旅的番號,莫正民任旅長。在王道、莫正民起義以後,濱海軍區爭取了偽諸城保全大隊長張希賢部一千三百餘人反正;魯中軍區又爭取了偽魯東和平建國軍獨立第十團團長韓壽臣部一千八百餘人反正。這四大股反正的偽軍共八千三百餘人,先後編為山東軍區的四個獨立旅。此外,尚有千人以下反正者一百五十餘股,共七千餘人。其中包括膠東收復榮成縣城時反正的偽軍滕品三部六個中隊,殺死日軍十七人宣布反正的威海劉公島偽海軍一部,與在榮成龍鬚島反正的一股偽海軍共六百餘人。這三支部隊反正後被編成了膠東軍區海防支隊。

這些偽軍的起義,不僅有力地破壞了敵人“重點主義”的防禦體系,而且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曲線救國”的反動政策。後來的事實證明,日本投降後,山東偽軍立即與國民黨軍隊合流投入了內戰戰場。在山東爭取大量偽軍起義,實際上便在事先打擊了蔣介石在戰後利用偽軍反共的陰謀。顯然,這也是羅榮桓“為戰後作準備”的一步好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