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日記

《莫斯科日記》是德國學者本雅明1926年底至1927年初訪問莫斯科的所見所聞,他以城市“相面師”的眼光,將其間有意義的細節,身邊瑣事,思想和世界中的新鮮因素,非常規的個別事物,以一種無與倫比的微觀語言表達了出來。

本雅明版本

導致他成行的有三個因素:首先,他不能忘懷昔日在義大利卡普里相遇 的情人、立陶宛女導演阿斯婭·拉西斯;其次,他想近距離觀察俄羅斯的情形,以便考慮久懸未決的德國共產黨黨籍問題;最後,他要為提供川資的報紙寫報導。《莫斯科》等長文於1927年初發表。《莫斯 科日記》是本雅明去世後四十年才發表的,這顯然是他自己的意願。本雅明滿心希望為俄國文學界貢獻自己德國文學和德國文化知識, 然而他所看到的蘇俄現實卻令他大失所望,終於不再抱幻想。《莫斯 科日記》對前蘇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方面都有坦率的批評。 《莫斯科日記》的另一核心內容是本雅明自己和阿斯婭的尷尬關係。阿斯婭此時已另有男人(德國導演伯恩哈德·賴希)。在死前出版的回憶錄《職業革命家》里,阿斯婭用了一個章節寫瓦爾特·本雅明。據說她的回憶錄與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記》大有出入。

羅曼羅蘭版本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著名作家,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母與子》。他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也是“十月革命”堅定的支持者。1935年他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上到史達林,下到一般民眾,在與各階層廣泛的接觸中,他看到了蒸蒸日上的蘇聯確實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當時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官僚主義的作風,廣大農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貧困生活。在其自願封存50年的《莫斯科日記》中,有著對蘇聯的詳盡描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