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

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是蘇聯歷史最悠久、享有很高國際聲譽的芭蕾舞團。

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

內容

蘇聯歷史最悠久、享有很高國際聲譽的芭蕾舞團。莫斯科大劇院的前身是彼得羅夫斯基劇院。1773年莫斯科孤兒院開設舞蹈班。1776年烏魯索夫公爵和班主.梅多克斯獲準經營劇場,修建彼得羅夫斯基劇院。由孤兒院舞蹈班畢業生和戈洛夫金娜農奴劇團聯合演出了第1部舞劇《幻想的玩具店》(1780)。此後又演過J.-G.諾韋爾的《美狄亞與伊阿宋》(1800)和一些傷感主義舞劇。格盧什科夫斯基(1793~約1870)曾在這裡工作過幾十年,1821年他根據普希金的作品編導了舞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19世紀40年代M.塔利奧尼父女、J.佩里等人的短期來訪和工作,對該團發生過重大影響。
 
由於資金短缺、條件較差,莫斯科的芭蕾水平一直不如聖彼得堡,比較受歡迎的劇目大都是從聖彼得堡移植來的,如A.聖-萊昂的《神駝馬》(1866)、M.珀蒂帕的《堂吉訶德》(1869)。當時該團的外國編導曾排演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但遭到失敗。
 
戈爾斯基的創作活動給大劇院帶來了新貌。他成功地移植了珀蒂帕的《堂吉訶德》(1900)、《天鵝湖》(1901、1912),並根據G.福樓拜的小說改編了舞劇《薩朗寶》(1910)。他努力追求戲劇性,用話劇和造型藝術的成就來充實和豐富舞劇,但他對啞劇的作用估計過高,而對交響情節舞蹈則重視不夠。在他的培養下,該團出現了一批演員。
 
1917年十月革命後,大劇院得到新生。20年代主要恢復重排了古典芭蕾劇目如《胡桃夾子》、《天鵝湖》、《吉賽爾》、《巴黎聖母院》等。與此同時,也創作了一些新作品,如《西班牙隨想曲》、《天方夜譚》(均為1923)、《鏇風》(1927)、《足球隊員》(1930)。1927年上演的《紅罌粟花》(後改名為《紅花》)反映了現代題材,並且繼承了古典芭蕾傳統。
 
30年代在向話劇和文學靠攏的口號下,大劇院排演了《巴黎的火焰》(1932)、《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1936)。1936~1956年扎哈羅夫擔任該團編導。在他的主持下,排出了一批舞劇,如反映現代題材的《小仙鶴》(1937)、《斯維特拉娜》(1939),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高加索的俘虜》(1938)、《塔拉斯?布爾巴》(1941)等。這一時期,大劇院還湧現一批較著名的芭蕾演員,如梅謝列爾等,形成了足與列寧格勒抗衡的堅強演員陣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主要演員又增添了烏蘭諾娃等人。戰後,在烏蘭諾娃的影響下,一代抒情演員迅速成長。
 
1964年拉夫羅夫斯基主持大劇院芭蕾舞團,上演了《灰姑娘》(1945)、《羅密歐與朱麗葉》(1946)、《女店主》(1949)、《青銅騎士》(1949)、《紅罌粟花》新版本(1949)、《舒拉列》(1955)和《勞倫西婭》(1956),還恢復上演了古典傳統劇目《吉賽爾》(1944)和《雷蒙達》(1945)。
 
50年代中葉,大劇院上演的芭蕾作品過於追求片面的戲劇化,生活化的啞劇場面占了上風,情節舞受到忽略,尤其以拉夫羅夫斯基的《寶石花的傳說》、瓦伊諾年的《加雅涅》為最明顯。
 
50年代末,大劇院把交響芭蕾的代表作格里戈羅維奇的《寶石花》和《愛情的傳說》列入保留劇目。1964年任命格里戈羅維奇為舞劇總編導。此後,陸續出現了一些優秀劇目,如《英雄詩篇》(1964)、《斯巴達克》(1970)、《安娜?卡列尼娜》(1972)、《安加拉河》(1976)和《海鷗》(1980)等。此外,又重新整理演出了《天鵝湖》、《睡美人》等傳統名作。
 
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還附設有舞蹈學校,學制分6年制和9年制兩種,自1961年還開辦了兩年制的舞蹈教師進修班。教學內容以芭蕾為主,另設有5年制的民間舞蹈專修科。

配圖

所屬分類

芭蕾
著名芭蕾舞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