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第一樂章:快板,A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第二樂章:柔板,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A大調,6/8拍子,迴旋曲式

莫扎特在1784年與以“自由、平等、博愛”為中心理想的共濟會組織結緣,此時對莫扎特的生活與創作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此時,他的健康惡化,演奏次數越來越少。在莫扎特經濟拮据時,共濟會會員以金錢資助他;同時,在共濟會這個環境裡,他的已成為一位才華橫溢的作曲家。
由於精確的音樂禮拜儀式在共濟會裡並不存在,使莫扎特能在自由的創作氛圍中發展特的藝術語言:一種脫去保守的嚴格對位法,使洪亮音質和莊嚴節奏得以最大發展,表現人類大團結的意蘊。
莫扎特的好友安東 斯塔德勒,它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單簧管演奏家,也是共濟會會員,他優異的演奏技巧,激發了莫扎特創作《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此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是從巴塞特協奏曲改編而成,也是為了斯塔德勒所寫的樂曲,不知為何寫到199小節就停止了,整個樂曲將單簧管如絲般的清新音色與莫扎特開朗的性格,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第一樂章略帶懷舊心情般的惆悵,第二樂章恬靜中略帶憂傷的鏇律,第三樂章輕快跳躍的快樂氣氛,莫扎特的陽光,莫扎特的真性情,都在其中了。
此去完成後兩個月,莫扎特不幸離開人世,樂譜也在他去世10年後出版,莫扎特無緣親眼看到此首協奏曲被演奏,人們動容感動的盛況。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
莫扎特對單簧管的喜愛是他的音樂氣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他第一次聽到曼海姆樂隊中的單簧管時,只有七歲,當時作為音樂神童在巡迴演出.後來,他在倫敦,在巴黎,在重訪曼海姆時,一再聽到單簧管.單簧管引起的美感的聲音,它那靈敏的力度層次,彩虹般的音色幅度,從近乎小號般燦爛的高音到最低音區(所謂的夏盧莫音區)的濃厚音色,使他著迷.在他悲慘的短短一生的最後幾年,他在維也納同單簧管大師安東-斯塔德勒(Anton Stadler,1753-1812,皇室宮廷樂隊演奏員,和莫扎特一樣,是個共濟會員)的友誼使莫扎特對單簧管已很出色的掌握更加深了一步.
斯塔德勒從莫扎特的友情中得益更大,莫扎特不僅為斯塔德勒創作了古今整個單簧管曲目中最偉大的兩部作品(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K581和這首單簧管協奏曲),還讓斯塔德勒隨意享用他一家的慷慨,莫扎特手頭只要擠得出一點錢,總是借給斯塔德勒;沒有錢吉濟時,甚至借給他兩隻金表去典質.1791年12月莫扎特去世,葬在一個無名墓中時,根據官方統計的全部"資產"中有一筆斯塔德勒屢借不還的欠款五百弗羅林,折合三千餘美元.
單簧管協奏曲是莫扎特完成的最後第二部作品,比這部協奏曲更遲的作品只有一部:<共濟會>康塔塔K623(偉大的<安魂曲>K626則是他未完成的作品).他一定是在歌劇<魔笛>首演(1791年9月30日)後立即動手寫這部協奏曲的.一個星期後,莫扎特寫信給在巴登附近療養的妻子說,他已於10月7日寫好斯塔德勒迴旋曲的全部配器.估計他在一兩天內就寫完總譜.我們雖不知道首演的時期,但不會相距太久,因為按莫扎特的習慣,他總是要挨到演出日期逼近才動筆,緊巴巴地等到臨演出前才交稿.
該曲的手稿現已佚失,但據說是專為斯塔德勒的特製的單簧管寫的,那支單簧管很特別,可以比一般單簧管低四個半音.不幸,最早的版本都是在莫扎特去世後十年,甚至更晚才付印的,而且全部都把單簧管獨奏聲部"修改得符合標準的A調單簧管的音域.直到最近,經音樂學家考證,才找出這些修改的範圍和性質.獨奏部份有三十來處經過改動,小至個別的特徵低音,大至九小節長的段落,多半為移高一個八度,這樣協奏曲失去了最重要的音樂性,並改變了鏇律線.早期的編輯這樣做,也是出於無奈,不然這部傑作就無法在一般單簧管上演奏.近年來已製作成有斯塔德勒那樣大的音域的A調單簧管,因此,演奏者就可以吹奏莫扎特寫的每一個音符,而不是人們熟悉並仍然喜愛的那個略經閹割的版本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A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
樂隊引子以弦樂組的一個溫柔撫愛的主部主題開始.這首協奏曲的一大特點是,所有的單簧管獨奏段都在一個最能表現這種樂器天鵝絨般的,給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水平上開始.獨奏單簧管接過主部主題時,效果甚至比樂章開始時更柔美.親切的室內樂織體是由於先把伴奏只限於小提琴而獲得的,後來才加上中提琴,最後允許低音弦樂器參加時,只是為了加幾筆輕淡的和聲支托.獨奏單簧管的漣漪般的音階和琶音結束主部主題的陳述.緊接著,聽到單簧管用憂鬱的小調式吹出一個對比鏇律.這些惆悵的筆觸,即使在活潑的第一和第三樂章中最陽光燦爛的時刻,也總是揮之不去.
第二樂章:柔板,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
慢樂章開始的鏇律是世上少見的最優美的創作鏇律,由獨奏單簧管直接唱出,不用任何樂隊引子.誰能相信,這一天使般的鏇律竟是以十八世紀古典派的最流行的陳詞濫調為依據的,這一短句已被莫扎特的同時代人用過幾十遍,甚至幾百遍,但從未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難以言傳.獨奏聲部越是裝飾、擴展,如在抽枝發芽,越覺得鏇律天然地出自單簧管的音色。該樂章曾被用於奧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廣為流傳。
第三樂章:迴旋曲,快板,A大調,6/8拍子,迴旋曲式
儘管節奏遒勁,迂迴曲折,這個迴旋曲樂章的基本主題和前兩個樂章一樣,開始由獨奏樂器輕輕地、溫柔地吹出。在迴旋曲基本主題的各次回復之間,可以聽到越來越歡騰的插段,裝飾性的音階和琶音一瀉而下,直落到單簧管的最低音,又急轉直上,比前一次升得更高。莫扎特探索並利用單簧管音域的兩極,手法簡樸,爐火純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