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頭大院

莊頭大院

7間門房,另有角樓,為本組建築第一進院落。 第二棟建築的門樓在歷史上十分重要,現保存的門簪和門墩都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重要裝飾物。 第四棟為內院的主體建築,也是莊頭的主宅核心部分,為四合院結構。

莊頭大院位於河北寬城縣板城鎮椴樹溝村的這處古老院落,為清代中期修建,是當年計姓莊頭的居所,也被當地人稱為“計莊頭大院”。
莊頭大院坐落在寬凌公路北側,板城鎮椴樹溝村,距縣城30公里,距都山森林望海公園25公里。原總占地面積100餘畝。其中內院占地約10畝,主體建築計約四十餘間,另有門房、門樓、亭堂、角門、牲口棚等附屬建築10餘處,後花園一處。內院建築為中軸對稱三進院落。其中四分之三房屋和兩個門樓保存基本完好。後花園和大規模外院現已無存。
莊頭為清朝時期不同區域為皇室納稅的代理,是由曾經在重大戰役中戰功卓著的人擔任,是不僅為宮廷征糧,同時也負責地方具體民間事物的一個特殊崗位,皇帝安排莊頭也是帶有獎勵的性質。莊頭這個事物的出現代表一定歷史階段內政治和社會的變化及組成內容。這樣的特殊崗位在承德地區有若干個,比如承德大石廟莊頭營,寬城板城吳莊頭,寬城上院袁莊頭等。但這些莊頭居所或已經消失,或所剩無幾。所以,地處寬城椴樹溝的計莊頭老院能夠保存下來尤為珍貴。
內院建築具體分布:
第一棟 7間門房,另有角樓,為本組建築第一進院落。(1943年日偽“集家並村”時角樓被日偽軍占據後拆毀)。
第二棟 9間正房,為當時賬房;東西廂房各4間(50年代拆毀),為管家和賬房先生住處。現9間正房基本完好,分兩戶居住。戶主分別為高翠英和張文學。留存文物有清代、民國時期的八仙桌、萬字碗櫥等。為第二進院落。
第三棟正房 5間。類似公堂,中廳正上方歷史上曾經懸掛牌匾,為當時解決民間糾紛,處理公務及接待官差的場所。東西正房各2間為客房。二、三棟之間有牆相隔,牆中間原有一四角吊柱亭式門建築(毀於50年代末)。現為村委會使用。
第四棟為莊頭主宅,其中5間正房莊頭自住,兩側共4間耳房為丫環僕人住處,東西廂房各5間為廚房和倉房。現5間主房、兩間耳房由村民姜永學居住。保存現狀基本完好。東廂房、西耳房由村民張玉山翻修後居住。西廂房拆除。
計莊頭大院為我市少見的保存基本完整的清代古民居院落,整組建築中軸線清晰,滿族特色突出,高脊大瓦,前廊後廈,花山重檐,雕樑畫棟,功能齊全。東西對稱,層層遞進。主體建築高大宏偉,東西廂房錯落有致。
這處古民居為我們今天了解清代統治者入關初期的一些統治政策和莊頭的設定情況,以及莊頭與宮廷和地方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這組建築的材料都是當時民居建築中的上好材料。因為莊頭的特殊地位,可以用上好的紅松做梁架結構,用質量上乘的磚瓦沙石黏土作為建築材料。特別是建築裝飾突出反映了主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當時中國建築的高超技藝。
第一棟建筑西側有一角樓,作為負責內院安全的警衛設施。
第二棟建築的門樓在歷史上十分重要,現保存的門簪和門墩都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重要裝飾物。門簪為蓮花誇張變形木雕,西門簪圓形正面雕有“晉 五鹿”,為楷書正體凸雕;東門簪圓形正面為楷書凸雕“漢洗雙魚”四字。此門下部兩側有異型抱鼓石,每個抱鼓石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呈四面方型立柱體,均雕刻有花鳥高浮雕圖案。其中東邊的抱鼓石頂部臥有一個可愛的小獸,西側立面有鳳凰戲牡丹高浮雕圖案,與這個圖案相對應的是在門墩正立面陰刻楷書七絕牡丹詩一首,內容為“牡丹花國已稱王,出水芙蓉耀眾芳,獨向晚秋伸勁節,如何傲得滿天霜”。
西邊抱鼓石東側面為喜鵲登梅高浮雕兩組,與這個畫面相呼應的是正立面陰刻楷書七絕梅花詩一首,內容為:“梅花數點凌寒古,獨報幾希天地心,問得萬千誰耐冷,雪霜終古不能侵”。
第二棟中間為門房,這個門房也是通向後邊建築的通道,在這個門房上方整齊排列四個六棱型門簪,自東往西分別刻有“禮、樂、雍、容”四個楷書大字。此門東西墀頭為兩塊精美的方型磚雕,東邊為“福”字,西邊為“壽”字,均為楷書,渾圓有力,非常醒目。門房屋頂的正脊高於東西正房,在門房屋脊和東西兩側正房脊頭連線部位分別有菱形鏤空磚雕一組。
室內門窗均是歷史原物,在東四間的西屋為兩間一明格局,靠南的通炕之上保存原始完整的四扇木製雕花隔扇。除這件重要的實物外,現主人還保存幾件清代時期的木製家具。其中碗櫥櫃門為萬字鏤空圖案,不僅造型別致,而且具有通風的功能。
第三棟正房結構嚴謹,對稱,在四個踏步台明之上,迎面矗立四個整齊高大的明柱,給人一種戒備森嚴的感覺。歷史上這裡是公堂,現在這裡是村部,功能相同,時代各異。建築為前出廊結構,主體建築保存完整,門窗地面屋頂基本保持原始狀態。
在廳堂外部東西兩側墀頭均為方型磚雕,周圍一圈回紋圖案,東側磚雕為蟾宮折桂故事,西邊為嫦娥奔月故事。東西博縫頭均為蓮花磚雕。廳堂後牆中間有一小門,基本保持原始狀態,此門和前邊及後邊的中門都處在中軸線上。小門外邊有磚砌的重檐門樓式裝飾,與正房後牆融為一體。目前村部正在進行內部簡易整修,我們使勁叮囑,在整修期間儘量保護歷史原貌。
第四棟為內院的主體建築,也是莊頭的主宅核心部分,為四合院結構。這組建築建立在一個高敞的平台之上,建築高大,視野開闊。東西廂房和東西耳房是丫鬟僕人住房及倉庫,屬一般性建築。內院的主要精華部分都集中在這組建築的門樓和正房。
門樓設計的非常精緻和氣派,均為異型燒制磚及構件。後檐方椽頭(上層)均有一萬字浮雕。東西兩側前後博縫頭為旋花磚雕圖案。門樓頂部及門框門扇用材均為優質紅松,至今堅固完整。約10公分實木門扇上,鑲嵌有完整的鏤空花紋的金屬門環。門樓牆柱底部為堅硬的石材,中間及頂部均為青磚勾縫。
這進院落最先映入眼帘最醒目的是門前的兩個精美的抱鼓石,這兩個抱鼓石既是兩件價值不菲的藝術品,也是代表主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標誌。兩個抱鼓石均為上好的青石石材,已經200多年了,石材的表面仍然具有明顯的光澤。兩個抱鼓石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底部扁方型,與裡邊的門墩連線。兩個抱鼓石外部均有動物圖案,東邊是狗和馬,西邊是鹿和馬。兩個抱鼓石內側均為高浮雕花卉圖案,東邊為牡丹,西邊為菊花。外側為旋花圖案。頂部各雕有一尊臥獅。抱鼓石上下過度的中間部分為高浮雕蓮花圖案,所有圖案畫面清晰,線條流暢,造型優美。
正房為高舉架,寬跨度五間磚木大房,是主人原來的住所,當年肯定雕梁畫柱,至今仍然保留著與眾不同的氣勢和風貌。
從門樓進入,迎面可以看到高大的五間正房矗立在五級青石台階和120公分的明台之上,這組建築高於周圍所有建築,歷史上作為四合院和內院的主要建築,這裡曾經是統領全院和本地的指揮中心,一般的老百姓當年是絕不允許進入這裡的。
屋頂為曾經用碌碡碾過不碎的質量絕對有保證的布紋青瓦佤成。正脊兩邊脊頭微翹,線條流暢明快,除少部分外層白灰脫落外,其餘沒有任何缺損和變形,使我們在相隔數百年之後仍能通過這組完整的建築,領略當年主人建造房屋時的實力和對工程質量的嚴謹要求。在正房東西兩側的墀頭上各有一精美的方型磚雕。東面磚雕有兩隻仙鶴,寓意松鶴延年;西邊的磚雕有兩隻小鹿,寓意福祿雙全。東西博縫頭各有一圓形菊花磚雕,造型優美生動,增加了這組建築的藝術觀賞價值。正房的窗戶格外寬敞,是由上好木材精心製作的下部為一馬三箭,上部為步步錦欞條的支摘窗。這些窗扇及構件除彩畫脫落外,全部完整的保存下來,並開合自如。正房的門分為兩部分,上部為步步錦的;下部為並列的四扇套方花隔門,這些部位全部實木結構,製作精細,數百年的使用,至今沒有任何變形。
進入中廳室內,抬頭可見到完整的梁架結構,可能是對這組建築的尊崇心理,我們靜靜的站在中廳,似乎覺得整個屋頂古老實木結構的梁架,放射出耀眼的光澤。整個屋頂為五檁五嵌結構,選材嚴謹,此建築上所有木材都渾圓筆直,四面刨光,應該是當年最優秀的工匠們的心血結晶。這些檁子、椽子和房柁,有圓有方,有序排列,呈現出建築藝術的韻律美。中廳北面原有四扇閃屏門,將中廳分割為兩部分,同時使得中廳更為嚴謹。閃屏門上方,有一小閣樓,結構獨特,非常複雜,原來的功能是存放祖宗牌位的地方。
中廳後門及東西屋門都裝有門匣,但中廳的門匣格外清晰和醒目。這種門匣的設定充分體現了清代民居的典型特色。東屋室內的炕是原始的,沒有任何改動,通過這個炕的內部構造可以了解清代滿族南北炕的痕跡。炕沿內側開有木槽,主要是為進入夏季,解決天氣炎熱,增加隔板所用。也是民間的“冬天炕夏天床”的俗稱。
西屋也是原始結構,兩間一明開間,雖無後窗,但寬敞明亮。地鋪青條磚,東西通炕,長達9米,可以同時容納十幾人居住。西屋朝南的一面牆,全部為一馬三箭支摘窗組成,這些寬闊敞亮的窗戶既是房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起到提升房間檔次,對整組建築進行裝飾的效果。如果全部打開,遠山近景一覽無遺。
計莊頭老院整組建築保存完好,建築裝飾優美獨特,除建築本體外,每進院落的牆體也各具特色。歷史上,院牆由三部分組成,下部為石材勾縫,中部為土坯牆芯,外抹白灰,上部為牆帽,牆帽結構複雜,裝飾性強,每一組院落的花瓦牆帽造型各異,用瓦編製成不同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美麗圖案。目前花瓦牆帽仍有部分保留,我們透過這些美麗的圖案可以想像當年的輝煌與壯觀。
承德為國家1982年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自舊石器時期至近現代基本不斷代的歷史。在長期的保護工作中,文物工作者已經發現整理並保護了各級各類文物遺存,使得承德文物類別呈現十分豐富的態勢。承德有保存完整,說服力強的古建築、古御道、古行宮、古城址、古墓葬、古廟宇、古戰場。但是在古民居院落方面始終是個空白,椴樹溝計莊頭老院的發現和保護,可以對承德歷史名城古民居院落類別進行重要的填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