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豆鏽病

荷蘭豆單胞鏽菌,屬擔子菌門真菌。是轉主寄生菌。夏孢子、冬孢子堆在荷蘭豆或其他豆類上,銹孢子器、性子器在大戟屬觀賞植物上,在荷蘭豆上有許多生理小種。也可侵染荷蘭豆。

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和莖部,葉片染病 初在葉面或葉背產生細小圓形赤褐色腫斑,破裂後散出暗褐色粉末,後期又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縱裂後露出黑色粉質物。莖部染病,病症與葉片相似。
病原 Uromyces pisi (Pers.)Schrot稱荷蘭豆單胞鏽菌,屬擔子菌門真菌。是轉主寄生菌。夏孢子、冬孢子堆在荷蘭豆或其他豆類上,銹孢子器、性子器在大戟屬觀賞植物上,在荷蘭豆上有許多生理小種。有報導:Uromyces ervi (Wallr.)Westnd.稱野荷蘭豆單胞銹,屬擔子菌門真菌。也可侵染荷蘭豆。U.ervi系單主寄生菌,銹孢子器多生在葉背、葉柄、莖或莢上,杯狀,包被白或黃色,邊緣外翻;銹孢子球形至橢圓形,密生瘤,淺黃色,大小16~25×14~21微米。夏孢子堆生於葉兩面、葉柄或莖上,肉桂色;夏孢子球形至橢圓形,具刺,黃褐色,大小18~33×18~27微米,冬孢子堆與夏孢子堆類似,黑褐色;冬孢子亞球形,褐色,大小23~38×15~24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北方以孢子附著在荷蘭豆病殘體—上越冬,萌發時產生擔子及擔孢子,擔孢子成熟後脫落,借氣流傳播到寄主葉面,萌發時產出芽管,直接侵入荷蘭豆,後在病部產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銹子腔及銹孢子,然後形成夏孢子堆產出夏孢子,借氣流傳播形成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南方以夏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並完成侵染循環。鏽病的發生與溫度、濕度、品種及播種期等有密切關係。該菌喜溫暖潮濕,氣溫14~24℃,適於孢子發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氣溫20~25℃易流行,所以多數荷蘭豆產區都在氣溫回升後發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雲南冬春氣溫高,早播的年前即開始發病,形成發病中心,到第二年 2~3月後,雨日多,易大發生。從土質和地勢看,低洼積水、土質粘重、生長茂密、通透性差或反季節栽培的發病重。植株下部的莖葉發病早且重。早熟品種生育期短,可避病。
防治方法 要採用綜合防治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1)適時播種,南方防止冬前發病,減少病原基數,生育後期避過鏽病盛發期。(2)選用早熟品種,在鏽病大發生前收穫。(3)合理密植,開溝排水,及時整枝,降低田間濕度。(4)不種夏播荷蘭豆或早荷蘭豆,減少荷蘭豆冬春菌源;冬播時清水洗種也可減輕發病。(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 50%萎銹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2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3000倍液或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或40%新星乳油7000~8000倍。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